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shù)不勝數(shù)。每一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zhèn)館之寶”,你知道嗎?
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v24.8厘米,橫528厘米。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
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小攤上的陳設,市招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見。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jié),有條不紊,富有情趣。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xiàn)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東漢時期,出土于武威市雷臺漢墓,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作者塑造了馬兒三足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奔跑形象。飛鳥驚顧,更增強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它全身的著力點集注于超越飛鳥的一足上,精確地掌握了力學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
陜西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仿照獸角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
河北博物院——中山靖王金縷玉衣
這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規(guī)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長1.88米。按人體結構比例制作,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種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絲加以編綴,共用2498件玉片,金絲約1100克。
山西博物院——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曲村天馬遺址。該鳥尊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院。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只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wěn)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河南博物院——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