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門石窟的修建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今最燦爛的佛造像藝術瑰寶,其歷史源遠流長,起始于北魏時期,至唐朝達到鼎盛。在唐朝,佛像造像藝術逐漸擺脫了外來佛教樣式的束縛,步入了一個本土化與民族化并重的成熟階段,佛造像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出了獨特的中國式美感。龍門石窟的佛造像藝術與中國的本土藝術手法、思想文化以及地理環(huán)境進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藝術語言。這種藝術語言與造像藝術的原始形態(tài)、統(tǒng)治者的政治訴求、佛教思想的變遷、社會文化的交匯以及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滲透緊密相關,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思想與審美傾向。以龍門石窟中的佛像為研究對象,從造像藝術的世俗化、佛教思想的本土化、“遷想妙得”的思想意識、“以形寫神”的藝術手法、“和而不同”的審美取向等多個維度,系統(tǒng)闡述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的美學體系。
關鍵詞:龍門石窟;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石窟造像;盧舍那大佛;造像之美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起,龍門石窟的開鑿活動延續(xù)了400余年,歷經多個朝代,包括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及五代等時期。每一時期的造像都蘊含著當時對于佛造像藝術的獨特理解,反映了古代中國造像藝術隨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而演進的過程。由于這些佛像是為皇室貴族服務的,供養(yǎng)人的顯赫身份確保了每一尊造像都極盡精美,這也恰好體現了古人對造像藝術的深刻理解。龍門石窟的主要開鑿活動集中在北魏和唐朝兩個時期,其中有很多佛龕是在唐朝時期完成的。無論是北魏還是唐朝,龍門石窟的開鑿均由皇室貴族主導,因此兼具濃厚的宗教色彩與皇家風范[1]。龍門石窟不僅見證了中國佛教藝術文化的發(fā)展,還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和技術特點,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本文通過對龍門石窟不同歷史時期的造像之美及其藝術特點的總結,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石窟藝術的魅力,并為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一、龍門石窟的藝術地位
龍門石窟建造初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崇漢化政策,這使龍門石刻造像藝術呈現出中國化的趨勢,在一定意義上推進了石窟藝術的本土化、民族化發(fā)展。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數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瑰寶,以其無與倫比的規(guī)模和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機構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
在北魏與唐朝時期,龍門石窟被視為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其建造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與物力,不僅承載著當時人們深厚的宗教信仰與精神寄托,更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展現了不同歷史階段特有的個性化風格。這種“和而不同”的審美追求,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質,還為后世研究中國歷史發(fā)展與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而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北魏之前,龍門石窟的佛造像以直平刀法雕刻,風格粗獷而神秘;北魏文化改革后,造像藝術變得精致細膩,以寫實為特色。此時,雕刻技法逐漸從直平刀法過渡到圓刀刀法,使造像更為圓潤飽滿,整體性更強。這種技法上的進步是這一時期造像藝術得以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的發(fā)展階段
唐代的龍門石窟,既承襲了北魏造像的精湛藝術,又融入了漢族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種雄渾、自然、寫實的風格,將佛造像藝術推向了極致。
(一)龍門石窟的藝術形象發(fā)展
龍門石窟的藝術形象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直至盛唐前夕。在這段時期,龍門石窟的佛造像藝術繼承了云岡石窟的風格。雖然佛教理念與皇室推崇的統(tǒng)一思想尚未完全交融,但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政策已在造像藝術中初露端倪。龍門石窟的藝術形象發(fā)展的轉折點出現在北魏宣武帝早期,隨著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實施以及南朝文人雅士所倡導的“秀骨清像”畫風的傳播,龍門石窟的造像風格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盛唐之后,龍門石窟進入了藝術發(fā)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佛造像與皇家文化思想的深度融合,不僅在龍門石窟的建筑與風格上得以顯現,還映射出時代變遷中政治、思想與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二)龍門石窟中的唐代佛造像
唐代的佛造像為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能夠為揭示龍門石窟中的造像之美提供寶貴的視角。唐代佛造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這向世人展示了唐代國力的強盛,同時也為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奠定了基礎。
初唐時期的佛造像,面相大多方圓飽滿,頸部飾有三條簡潔而直的橫紋,賦予造像一種獨特的美感。頭部相對較大,這種設計風格借鑒了印度犍陀羅風格的元素,反映出唐代初期佛教藝術復興的趨勢。唐代石窟中的佛造像,其衣紋通常采用貼泥條技法精心勾勒,然而,這種手法有時也會使造像略顯生硬,這可能是因為其胸部與腰部的曲線變化不夠明顯。相較之下,菩薩像則以其高聳的寶冠、腰間垂落至腳部的長腰帶,以及佩戴的瓔珞,共同勾勒出了唐代石窟藝術的典型風格。這些精致的細節(jié)不僅賦予了造像以生動的動態(tài)感,還體現了唐代對佛教藝術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工藝水平[3]。
從永徽元年至永隆年間,初唐時期的佛造像藝術進一步發(fā)展。唐代的審美取向是以豐腴為美,因此,這一時期的佛造像身形變得更為豐滿,肩膀和胸部更加圓潤,不再像初唐時期那樣顯得僵直。雕刻的肌肉線條和動作姿態(tài)擺脫了之前的呆板之感,變得更加生動自然。
到了長安末年,唐代的佛造像進入了繁榮期。在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武則天為原型的盧舍那大佛。在這個時代,造像藝術開始追求對人體美的精致呈現,佛像的形態(tài)融合了女性的豐腴與華美。隨著雕刻技藝的日臻完善,無論是男性的健壯肌肉還是女性的豐滿胸腹,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最為引人注目的變革在于佛造像的背光設計,它由簡單的光頭樣式演化為內涵頭光的舟形,這一轉變標志著藝術表現力的飛躍。
三、龍門石窟造像之美與藝術特點
(一)龍門石窟,始于北魏
在北魏時期,孝文帝大力推動漢化改革,佛造像藝術因此吸收了漢民族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等具有鮮明中原文化特色的風格。這些風格使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造像表情溫和、舉止瀟灑、形態(tài)飄逸且富有生命力。特別是在服飾上,以瘦為美的審美傾向在造像中得到了巧妙的體現。
佛教石窟藝術最初經由漢魏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qū),而我國石窟造像的高峰期則出現在北魏時期,這是佛教東傳最直接的體現。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正值漢化政策的鼎盛時期,在漢化政策的影響下,開鑿出的石窟造像多呈現出“秀骨清像”的風格,這是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的最直觀寫照。
隨著北魏都城遷往洛陽,南北文化的交融進一步加深,石窟造像的風格也開始以中原文化為主導,最直接的表現便是開鑿的佛像具備明確的中原人面貌特征。單純從石窟造像的角度來看,為了契合當時的審美取向,佛像的額頭由寬變窄,眼窩變得柔和而淺淡,鼻梁不再那么挺拔,嘴角微微上翹,薄唇搭配略長的下頜,使佛像的整體形象從以往的飽滿豐盈轉變?yōu)楸馄蕉荩駪B(tài)更加溫和恬靜。面容清瘦,線條流暢而簡約,仿佛透露出一種超脫塵世的靜雅之氣,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當然,造像藝術這種面部特征的改變是為了更好地貼近人民,同時也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帝王的統(tǒng)治[4]。
同一時期,佛像的服飾也展現了鮮明的中原特色,“褒衣博帶”的風格尤為突出。佛像身著寬大飄逸的袈裟,衣褶自然垂落,流露出一種淡泊寧靜而又高遠深邃的氣息。賓陽中洞中的主尊佛釋迦牟尼像,其服飾也從偏袒右肩的通肩式轉變成褒衣博帶式,雙領變成了下垂式,不再像北魏前中期那樣佛衣下擺外移,帶有明顯的西方服飾特點。仔細觀察主佛,會發(fā)現佛像整體清瘦而骨骼分明,柔和的五官曲線與祥和的面容融為一體,給人一種親切感。而其微閉的雙目俯瞰紅塵,加上那深不可測的睿智微笑,又使人感受到佛的超凡氣質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使整個佛造像展現出濃厚的傳統(tǒng)漢文化色彩。
蓮花洞與古陽洞同為北魏時期的石窟造像,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寶庫,還是當時社會文化與審美標準的生動體現,其中的佛造像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展現了北魏皇室貴族的宗教熱忱和藝術追求。這些佛造像豐滿的面相和圓潤的體態(tài)沒有臃腫之感,而是呈現出一種典雅端莊、精工細作的獨特美感,深刻反映了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發(fā)展情況和藝術風格[5]。
(二)石窟之美,盛于唐朝
圓臉豐滿、氣勢磅礴的佛像是唐朝造像之美的體現。唐朝的佛造像與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風格迥異,這正是龍門石窟“和而不同”審美取向最直接的展現。雖然同處一個石窟之中,但由于思想觀念的不同,唐朝造像呈現出與北魏時期截然不同的風格。在隋唐的鼎盛時期,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作活動極為活躍,從唐太宗時期直至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這百余年的光陰中,石窟造像的熱潮從未停歇。在盛唐時期,疆域遼闊,國泰民安,人民心態(tài)樂觀開放。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深受當時雍容華貴、富麗健美的社會風尚影響,造像格調清新、軀體豐腴、面容圓潤,呈現出一種富態(tài)的美感,被譽為“大唐風范”[6]。
龍門石窟的佛造像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修建于唐朝,這足以說明唐朝的繁盛。正是因為唐朝空前的繁榮,這一時期的佛造像經典才層出不窮。以盧舍那大佛為例,其安詳地端坐在佛龕中央,周圍環(huán)繞著其他幾尊造像。大佛神情自若,眼眸深邃,嘴角微翹,含笑不露,衣紋流暢呈線性分布,氣度非凡。這尊造像精美絕倫,宛若一位溫婉大氣、充滿智慧的女性,無言地注視著世間的一切紅塵往事。盧舍那大佛在龍門石窟中的地位無可撼動,其極致的精美象征著盛唐時期佛造像藝術的頂峰。
盧舍那大佛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反比例的應用。從整體上看,造像的頭部和身軀相對較大,而手腳相對較小,這在之前的佛造像中較為罕見。這種反比例的手法使造像整體顯得較為高大,而人在佛像面前顯得十分渺小,創(chuàng)造了視覺上的沖擊感。在雕刻技法上,盧舍那大佛展現了變化多端的技藝。此時的工匠已熟練掌握圓刀刀法,技藝超群。在雕刻大佛的過程中,“線”的運用尤為出色,以線帶面是佛造像實現本土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之一[7],這與繪畫中白描的風格不謀而合,體現了“以形寫神”的效果。在中國古代美學觀念中,表達美的方式是追求簡潔,越是輕松自如,越是簡單精練,就越能展現出其精妙之處。
在唐朝的輝煌時期,石窟藝術的造詣達到了巔峰。盡管造像的體態(tài)與表情變化不多,但卻以豐腴的容顏和圓潤的身姿著稱。通過細致探究可以發(fā)現,這些作品巧妙地規(guī)避了笨重之感,反而透露出一種高貴的氣質和精細的工藝,展現了一種別樣的優(yōu)雅和莊嚴之美。在這一時期,工匠們運用圓刀技法鑿建石窟造像,更加生動地展現了當時人物的優(yōu)美身姿與和藹親切的氣質,使作品的意境更為豐富和深邃[8-9]。
四、結語
龍門石窟這一跨越世紀的皇家石窟造像藝術杰作,以其深邃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影響力,歷經百年滄桑,依舊散發(fā)著不朽的光輝。龍門石窟自古以來便在中國的寺窟造像中占據主導地位,并深遠地影響了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佛造像藝術,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qū)的造像藝術發(fā)展、傳播和創(chuàng)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每個時代的石窟造像藝術無不受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文化、經濟條件以及思想潮流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和時代風貌——這正是中國石窟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龍門石窟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即便在近代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仍然展示了跨越百年的造像之美,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石窟造像藝術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1]史琰,陳哲.龍門石窟造像藝術風格研究[J].炎黃地理,2022(12):92-94.
[2]梁德功.龍門石窟力士造像雕塑語言研究[J].新美域,2022(5):58-60.
[3]李琪.龍門石窟石刻佛像藝術形象分析[J].收藏與投資,2022(5):167-169.
[4]季亞瓊.淺論北魏的石窟造像藝術:以云岡和龍門石窟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3(19):67-69.
[5]于俊鴿.龍門石窟造像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2(9):121-123.
[6]苗百琦.探析歷史變遷對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的影響[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11):140-141.
[7]周玲.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造像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3(10):128.
[8]嫣文.對話:龍門石窟藝術[J].檢察風云,2021(21):92-94.
[9]夏琳瑜.龍門石窟佛教造像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1.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