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門以南地區(qū)有三多:寺廟多、會館多、名人多。
南柳巷,一條不起眼的胡同,眾多名人如梅貽琦、衛(wèi)立煌、傅銅、邵飄萍、張伯駒、袁同禮、陶孟和等,穿行其間。這些大人物為什么頻繁出沒于南柳巷呢?
讀完北京大學徐泓教授的《韓家往事》,我找到了答案。南柳巷25號,韓家大院,這是徐泓外公韓誦裳的宅邸。韓誦裳是銀行家,與三教九流交往頻繁。而韓誦裳的五位姐妹,嫁與當時的社會名流,梅貽琦、傅銅、衛(wèi)立煌等均為韓家女婿。
時過境遷,如今,南柳巷還有跡可循嗎?我決定去看一看。
南柳巷北口和琉璃廠西街接壤,受琉璃廠文玩一條街影響,南柳巷北口也有各種售賣文玩字畫的店鋪,還有一些小賣部、文創(chuàng)店等。這條胡同有著濃濃的北京日常生活氣息:大爺舉著小鳥,吹著小曲,見熟人停下來便一通神侃;大媽拎著蔬菜、早點,嘮嘮家常,說說閑話,滿口京腔,悅耳流暢。
南行百米左右,即到了“南柳巷25號”,很小一個門臉,想象中大宅門的“青磚灰瓦,門墩石雕”早已不復存在。如今,只能通過這個小門臉,鉆進一條長長的過道,一輛電瓶車橫亙在過道上,勉強可供一個人側(cè)身而入,院內(nèi)擠擠挨挨地立著很多不規(guī)則的房子。站在“韓家大院”里,眼前的景象何止翻天覆地。
早年間的韓家大院,庭院深深,正院前門為南柳巷25號,后院大門則開在椿樹胡同14號,有房一百零一間。青磚灰瓦,門墩石雕,木刻影壁,彩繪游廊。正院迎面五間坐西朝東的正房,一明四暗,軒敞高大,是為大客廳。左手邊一條走廊引向南院和偏院,右手邊一條走廊引向長條狀的后院,后院有一長溜兒坐北朝南的正房,左右為東西倒座房,對面還有三間南房。
韓家自1910年韓蔭棻、韓渤鵬父子舉家住進南柳巷25號,到1964年搬出,五十多年的歲月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起落和風云?
推開幾十年前的“韓家大院”的大門,揭開半個世紀里一個家族的沉浮。
“天成號”韓家
韓家,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成號”韓家以海運業(yè)起家,清朝乾隆至咸豐年間,韓家有海船近百艘,幾乎壟斷了天津航運業(yè),有“船王”之稱。天津東門外,從天后宮到玉皇閣(現(xiàn)金湯橋北至獅子林橋南一段),全是韓家的產(chǎn)業(yè),浩浩蕩蕩停滿了“天成號”的海船。
韓家有一支長房韓蔭棻,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官至戶部江南司郎中。韓蔭棻之子韓渤鵬畢業(yè)于北洋武備學堂,后入榮祿幕府,民國初年在北洋政府國務院任咨議,1917年,任國務總理王士珍的秘書。棄商從仕的韓蔭棻、韓渤鵬父子,于1910年購置了南柳巷25號房產(chǎn),舉家遷居北京,另立門戶。
二代韓渤鵬有二子五女,長女韓俊華、長子韓振華、次子韓縉華,后面的韓升華、韓詠華、韓恂華、韓權華都是女孩。老三韓縉華不滿二十歲早逝,剩下唯一的男丁韓振華,字誦裳,就是《韓家往事》作者徐泓的外公,徐泓的母親韓德常是韓誦裳長女。因韓振華一直用的是號,尤其是在出任公職時,因此下文均用韓誦裳稱之。
銀行家韓誦裳
韓誦裳是韓家大院第三代主人,但他沒有機會像祖父和父親一樣走上仕途,而于1905年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1910年學成歸國后,在嚴范孫先生安排下,任教于南開中學。1912年,韓誦裳接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下稱“高師附”)的邀請,就任該校首任校長。在高師附辦學的七年間,韓誦裳可謂盡心竭力,在其管理之下,高師附享譽北京,成為名校。1919年,他退職養(yǎng)病。
作為韓氏大家族的頂梁柱,為了家族的持續(xù)繁榮,韓誦裳成為第一個走出韓家大院,南下打拼的人。而他的妹妹們,后來也陸續(xù)因為學業(yè)、婚姻等走出南柳巷25號。這是后話。
1919年9月,韓誦裳南下江西,任中國銀行南昌分行出納主任。此時,其第一任夫人王敏病故不久,留下十三歲的長子韓德章和不滿四歲的長女韓德常。韓德章、韓德常兄妹跟著祖父母韓渤鵬、卞氏長大。媽媽不在了,爸爸又不在身邊,兄妹倆相依為命,感情深厚。
韓誦裳于1923年任中國銀行南昌分行副經(jīng)理,同年調(diào)任營口支行經(jīng)理,1925年任大連支行經(jīng)理,1931年任哈爾濱分行副經(jīng)理。其間,他被派往東京考察,回來后,中國銀行總經(jīng)理張嘉璈決定委派韓誦裳赴東京創(chuàng)辦東京分行。然而作為韓家獨子,他記掛著韓家大院一大家子人,“父母在,不遠游”,韓誦裳只好選擇從中國銀行辭職。
很快,袁世凱的內(nèi)弟張鎮(zhèn)芳創(chuàng)辦的鹽業(yè)銀行對韓誦裳發(fā)出邀請,聘他出任鹽業(yè)銀行遼寧分行經(jīng)理。三個月后,韓誦裳調(diào)任北平分行副經(jīng)理。自此,韓誦裳終于結束了十三年的外放生活,于1932年帶著續(xù)弦的夫人高珍和三個孩子——韓德莊、韓德剛、韓德?lián)P,回到南柳巷25號。此時,留在韓家大院的長女韓德常已經(jīng)十七歲,正在北平市立第一女中讀高中。
1945年,韓誦裳升任鹽業(yè)銀行北平分行經(jīng)理。作為一名銀行家,韓誦裳的交際圈和朋友圈自然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其中,鹽業(yè)銀行的少東家張伯駒是他朋友圈中很重要的一位,韓誦裳晚年熱衷于收藏,顯然是受了張伯駒的影響。
張伯駒雖然出身商戶,但對經(jīng)商沒有興趣,只熱衷于收藏書畫、古籍等。他位于弓弦胡同1號的“叢壁山房”是北平著名的名士生活圈,韓誦裳自然是“叢壁山房”的???。張伯駒也經(jīng)常帶著夫人潘素來南柳巷25號做客。
1949年,韓誦裳作為工商局代表擔任工商聯(lián)副主任委員。然而本質(zhì)上,韓誦裳是一位文人,不喜歡從政,也不喜歡經(jīng)商,1952年之后,他基本就居家養(yǎng)病,不再參與社會活動。1963年7月22日,韓誦裳在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沒有出走的韓俊華
韓俊華是韓家第三代的“大姐大”,生于1878年,比韓誦裳大六歲。她1903年出嫁時,最小的妹妹韓權華剛剛出生。那時,韓家還沒有遷居北京,韓俊華的丈夫是天津八大家之一“茶葉李家”的李連普。李連普曾赴日本學習銅版印刷,回國后任職于晚清度支部印刷局(后改稱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1914年,李連普在印刷局當科長。印刷局在北京白紙坊,于是李連普、韓俊華夫婦安家在羊肉胡同。20世紀30年代,他們搬到南柳巷25號,住在大門開在椿樹胡同的后院。
韓俊華從19世紀走來,小腳、旗袍、玉簪,是韓家第三代唯一沒有出走的一位。但她的三個兒女——長子李鴻年、長女李惠年、次子李瑞年,分別于1930年、1936年、1933年離開南柳巷25號遠走高飛,赴美國與法國留學。其中,李惠年赴法學習歐洲古典聲樂與現(xiàn)代聲樂,后嫁給在巴黎大學郎之萬實驗室攻讀研究生的汪德昭。解放戰(zhàn)爭期間,兩人曾在衛(wèi)立煌與中共秘密聯(lián)絡過程中起過特殊的作用。
韓升華與傅銅
韓家姐妹中,韓升華、韓詠華都在“南開校父”嚴范孫先生創(chuàng)辦的嚴氏女塾讀書,畢業(yè)后留在嚴氏幼稚園任教。嚴范孫先生不僅是韓家姐妹的恩師,也關心她們的終身大事。在嚴老牽線下,韓升華嫁給傅銅(后任西北大學校長),韓詠華則成為梅貽琦(后任清華大學校長)的夫人。
1919年,韓升華與傅銅結婚,婚后離開南柳巷25號,小兩口租住在香爐營頭條。香爐營頭條離南柳巷很近,沿著北柳巷南行,穿過琉璃廠西街就能到南柳巷。
傅銅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唯一的中國弟子。1920年羅素訪華期間,北京大學邀請傅銅從日本回國陪同并擔任翻譯。同年,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傅銅在北大講授西洋近世哲學史。然而,羅素在北大的演講引發(fā)學界強烈關注和爭議,以胡適為主的中國學界對羅素的觀點有強烈不同意見。作為羅素的弟子,傅銅在北大頗受排擠,很快離開了。之后,傅銅歷任西北大學校長、國立北京女子大學師范大學部教務長、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安徽大學校長、私立中國大學哲學系主任等職。
傅家在阜成門內(nèi)宮門口西三條胡同東口置有房產(chǎn),院里種了紫丁香、白丁香、碧桃、花椒、榆葉梅等。而在這條胡同西口,魯迅先生也買了一處庭院,正是現(xiàn)在的魯迅博物館。魯迅先生和傅銅是很好的朋友,當年傅銅在西北大學時,曾邀請魯迅先生去西安講學,對此,魯迅在日記中專門有記錄,《晨報副鐫》主編孫伏園也隨行,他在《伏園游記》中詳細記錄了魯迅的西安之行。
韓詠華與梅貽琦
同樣是1919年,韓詠華和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梅貽琦結婚,他們也搬到了姐姐韓升華家附近,同樣租住在香爐營頭條。當時,梅貽琦在清華教物理、數(shù)學,每周末才回香爐營頭條的小家,姐妹兩家人不時相約溜達到南柳巷25號吃炸醬面。
1922年,梅貽琦再度留洋后回到清華,舉家遷入清華園南院5號。1931年12月3日,四十二歲的梅貽琦已是清華校長,他在清華園大禮堂發(fā)表了一生最為重要的演說,其中“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傳誦至今。一年后,梅貽琦、韓詠華一家入住校長宅邸甲所。他們的鄰居是住在乙所的國學院院長馮友蘭一家。
梅貽琦一家在大時代風波中飄搖。1937年,清華大學受命南遷,1938年和北大、南開在昆明組建西南聯(lián)大。1938年,韓詠華帶著孩子作別南柳巷25號,在昆明西倉坡5號安家。1949年,梅貽琦、韓詠華一家離開清華,離開北平,去了美國。1955年,梅貽琦只身一人來到臺灣,住在臺北金華街110號,這里是他在臺北的宿舍,也是清華辦事處。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病逝。兩年后,1964年,臺灣清華大學部開始招收本科生,即后來的臺灣清華大學。
1977年6月20日,韓詠華葉落歸根,定居北京,直至1994年8月26日謝世。
韓恂華與鄺壽堃
韓恂華高中畢業(yè)趕上1920年蔡元培校長在北京大學首開女禁。那年,北京大學招收了九名女旁聽生,韓恂華就是其中之一。同年秋,二十一歲的韓恂華正式成為北大哲學系一年級本科生。畢業(yè)后,1925年,韓恂華告別南柳巷,赴美學習營養(yǎng)學。
學成歸國后,韓恂華在協(xié)和醫(yī)院營養(yǎng)科任營養(yǎng)師,和同為海歸的煤礦工程師鄺壽堃自由戀愛,1930年結婚成家。婚后,她辭去協(xié)和醫(yī)院的工作,跟著時任門頭溝煤礦總工程師的丈夫,住到煤礦的高管住宅區(qū)。
鄺壽堃不主張置房,一直租房住。1939年,他們從門頭溝遷回城里,先后租住過的地方有無量大人胡同50號、貢院頭條1號、小六部口、鈴鐺胡同4號、麻線胡同2號等。
韓權華與衛(wèi)立煌
1922年,韓家最小的女兒韓權華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兩年后轉(zhuǎn)學到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音樂系。1927年,韓權華考取美國皮博迪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史。她是韓家姐妹中最后一位走出南柳巷25號的。
1939年,韓權華定居檀香山,在一所華僑學校講授漢語和音樂。兩年后,她收到一封來自重慶的求婚信,求婚人叫衛(wèi)立煌。之后,關于這段跨國的愛情流傳著很多說法,不過二人最終修成正果,此時,韓權華已經(jīng)四十二歲,婚禮于1945年6月16日在昆明錫安圣堂舉行,主婚人是何應欽,證婚人是龍云。
衛(wèi)立煌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曾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東北“剿匪”總司令。在1949年的命運關卡,衛(wèi)立煌選擇寓居香港。1955年,衛(wèi)立煌、韓權華夫婦回到內(nèi)地,受到很高的禮遇。衛(wèi)立煌的行政級別被定為四級,每月工資五百元,配有專車、警衛(wèi)、司機、廚師及服務員,住房被安排在東單麻線胡同2號的院子。而此時在這里租住的正是韓權華的姐姐韓恂華一家,他們馬上騰出房子,搬到黃獸醫(yī)胡同。1960年1月17日,衛(wèi)立煌去世。韓權華請求搬出麻線胡同2號,搬到棉花胡同10號,在那里又住了二十五個春秋。晚年的韓權華低調(diào)、封閉,就像她一直給人的印象——“冷美人”。
大姐韓俊華1975年去世,大哥韓誦裳1963年去世,老三韓縉華不滿二十歲早逝,老四韓升華1969年去世,老五韓詠華1994年去世,老六韓恂華1966年去世,小妹韓權華1985年去世。在1994年韓詠華去世后,韓家第三代在家族史舞臺上謝幕。
韓家第四代的繼承
在韓家姐妹紛紛走出韓家大院后,住在南柳巷25號的主要是韓誦裳、高珍夫婦和他們的五個孩子,以及大姐韓俊華、李連普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孩子,那些走出大院的姐妹,不時會帶著他們的丈夫和孩子們回到南柳巷25號做客,韓家大院里,充滿了第四代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童年回憶。
韓家大哥韓德章,1905年生,畢業(yè)于燕京大學農(nóng)學系。1935年,走出韓家大院,長期居住在西南地區(qū)。1946年8月回到北平,回到南柳巷25號,任職清華大學農(nóng)藝系教授,代系主任,同時擔任清華軍樂隊指揮。20世紀50年代后,韓德章一直在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系任教,并擔任系副主任等,從事農(nóng)業(yè)科研五十年。
徐泓的母親韓德常,1935年考入上海國立音專,離開南柳巷25號南下。1938年,轉(zhuǎn)學回燕京大學音樂系。1939年,徐泓的父親徐獻瑜在獲得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后,來到燕京大學任教,主持系務。然而,韓德常和徐獻瑜的緣分并非開始于燕京大學,而是發(fā)生在南柳巷25號。1939年秋,徐獻瑜帶著中國留學生李鴻年的遺物來到南柳巷25號,要將之轉(zhuǎn)交給李鴻年的家人,而李鴻年正是韓俊華和李連普夫婦的長子。
那次見面后,徐獻瑜就開始追求韓德常。1944年4月,二人結婚,先是住在南大地,后搬到東大地40號,也就是現(xiàn)在的燕東園40號。徐泓至今仍住在這里,是燕東園最老的住戶。她在另一部著作《燕東園左鄰右舍》中講述了燕東園的前世今生。
老三韓德剛和老四韓德莊是雙胞胎兄妹,他們于1945年離開大院走入大學。韓德剛就讀于輔仁大學化學系,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物理化學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在北大執(zhí)教四十年;韓德莊則入讀燕京大學心理系,在大學里加入地下黨,參加革命工作,后來在全國婦聯(lián)工作。
小弟韓德?lián)P1946年考入南開大學,離開南柳巷25號回到“天成號”韓家舊地。1948年,韓德?lián)P被七姑父衛(wèi)立煌的專機帶到了廣州,借讀在嶺南大學。1949年9月,他回到南開大學繼續(xù)就讀工商管理系。韓德?lián)P畢業(yè)后工作一直不順,直到1978年才去到北京一輕局任外經(jīng)處處長。后應香港馮秉芬集團邀請,他赴港工作,曾任香港麥當勞公司副總裁。1990年10月8日,他親手操辦的內(nèi)地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東門開業(yè)。1992年,北京王府井開設了北京第一家麥當勞餐廳。1997年,韓德?lián)P查出肺癌(晚期)。他決定放棄一切治療,“我要回北京,我娘還在”。
告別南柳巷
韓德?lián)P說的“我娘”,就是韓誦裳續(xù)娶的夫人高珍。
1923年,韓誦裳在喪偶五年后再婚了,新夫人高珍,號浣薇。高珍原本與韓誦裳弟弟韓縉華有婚約,但老三韓縉華不幸亡故,當韓誦裳準備續(xù)弦時,韓家姐妹一致力推高珍當大嫂。
婚后,韓誦裳調(diào)任營口支行經(jīng)理,高珍只在南柳巷25號住了十五天,就跟著丈夫去了東北。1926年,高珍生下一對龍鳳胎。兒子韓德剛4月15日出生,四天后,女兒韓德莊才姍姍來遲。1928年,高珍又生了小兒子韓德?lián)P。
1932年,時隔十三年,韓誦裳、高珍夫婦帶著三個孩子回到韓家大院。三年后,韓誦裳的父親韓渤鵬去世,韓家老太卞氏不再執(zhí)掌家務,高珍成為韓家大宅門里新的女主人。
1963年7月22日,韓誦裳去世。喪事辦完不久,鄧穎超由韓德莊陪同來到南柳巷25號。鄧穎超和高珍是校友,都畢業(yè)于直隸女子師范學校,比高珍低兩屆。兩人聊起當年學校的事,聊到??嚪f超說:“我記得有一期上登著咱倆的文章,你一篇,我一篇?!备哒淠贸稣洳囟嗄甑男?归_一看,果然。鄧穎超說:“借給我看看吧。”高珍說:“你拿走吧,送給你了?!?/p>
1964年夏天,高珍帶著孩子們搬出了南柳巷25號,在金臺路水碓子一處公寓安家,擁有乙七樓3單元2號和4號兩套住房?!拔母铩遍_始,1966年6月,紅衛(wèi)兵來韓家抄家,2號房被貼了封條,只留下4號房供高珍和小兒子韓德?lián)P住。1975年,為解決“文革”房子被搶占問題,政府給高珍補了一套位于三里屯的房子。高珍搬去三里屯,兒子韓德?lián)P繼續(xù)住在水碓子。1986年,高珍又從三里屯搬到東大橋;1990年,從東大橋搬到海淀的稻香園;最后,1994年,搬到兒子韓德剛位于中關園45樓的家。
2001年8月24日,高珍老人仙逝,享年一百零五歲。從1896年到2001年,她跨過了三個世紀,見證了韓氏家族的起落與風云。在她的一生中,有四個孩子走在她前頭:1980年,老四韓德莊病逝。1988年,老大韓德章病逝。1990年,老二韓德常病逝。2000年,老三韓德?lián)P病逝。
南柳巷25號,往事如煙。
如今的南柳巷,已經(jīng)看不出往日的繁華,沿著擁擠的胡同繼續(xù)南行,有一塊介紹南柳巷的牌子,上面寫道:
南柳巷北起琉璃廠西街,南至前孫公園胡同。明代南、北柳巷統(tǒng)稱為柳巷兒。清時稱南柳巷、十門房。此處清代有永興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是北平各種新聞報紙發(fā)行處。該巷內(nèi)有晉江會館,建于清代,為福建晉江會館舊址。《城南舊事》作者、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曾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