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警從教多年,常聽到基層民警討論治安管理與刑事偵查邊界的話題,有的觀點似是而非,有的觀點簡單片面。仔細思考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比較復雜、難以闡釋清楚的問題。本文從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以供商榷。
從宏觀上講,即從社會治理角度而言,雖然治安管理與刑事偵查都是社會秩序與安全治理工作,但治安和刑偵工作的側重點不同,一個側重管理防范,一個側重偵查打擊,各自承擔著社會治理的職責。從這個角度講,兩者的邊界是工作上的分工不同而已。但如果簡單地理解為二者的工作是截然分開的就錯了?,F(xiàn)實中的情況是治安管理工作和刑事偵查工作共同肩負著社會治安治理任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成就,互相依托。有工作經(jīng)驗的人不難理解,“治安工作做得好,刑案發(fā)得少;大案發(fā)生了,線索排查治安離不了”。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打擊違法犯罪方面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治安管理有時會為刑事偵查提供線索和基礎信息,而刑事偵查的成果也有助于提升治安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組織結構上看,往往更是機構部門分開了,工作上卻又分不開,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劃清界限。治安管理工作任務中既包括社會秩序管理、治安案件查處,也包括違法犯罪預防,同時在管轄分工上也承擔了部分打擊犯罪的職責,比如治安部門管轄的刑事案件的辦理工作。當然從職責分工上也可以說治安部門不應該承擔這部分工作,但如此工作分工是大量的刑事案件工作現(xiàn)實決定的。在劃分各業(yè)務部門的管轄分工時遵循了辦案權和事權相一致的原則,此外也考慮各業(yè)務部門的實際情況,由治安部門承擔了一部分的刑偵工作。有些社會問題(案、事件)往往是治安案件(治安問題)和刑事案件(犯罪問題)疊加在一起的,比如一起群體性事件,首要分子可能構成犯罪,處以刑罰,其他參與者可能只是處以治安管理處罰。正是由于工作中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人們很容易理解成兩者沒有邊界,但治安依然是治安,刑偵仍然是刑偵,這是現(xiàn)有法律框架決定的。
從中觀上講,即從法律制度層面上而言,刑事偵查工作主要是依據(jù)刑法、刑事訴訟法而進行的刑事司法工作;治安管理工作則是主要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行政法律法規(guī)開展的行政執(zhí)法工作。兩者的邊界就是犯罪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區(qū)別。我國《刑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chǎn)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吨伟补芾硖幜P法》第二條則規(guī)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chǎn)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正是由以上兩個法條分別衍生出來理論上的犯罪概念、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概念,各教科書上的表述大同小異,即使文字有差異,含義也大體相同。從本質上,兩者基本都是涉及公共安全、人身財產(chǎn)安全和社會管理領域中的問題,不同于民商法問題。從這個角度講,犯罪行為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只是情節(jié)輕重和社會危害性大小的區(qū)別,從而依據(jù)的法律不同,處罰輕重不同。從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和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一旦定性為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我們慣常的表述是兩種行為的性質是不同的。這里關于“性質”的理解無非是“罪與非罪”。但實際上,以盜竊為例,數(shù)量標準往往是罪與非罪的界限。這種情形下在理論分析上如果用“性質不同”來表述,難免墜入悖論或循環(huán)解釋。
從微觀上講,也就是從具體個案辦理工作上看,治安管理和刑事偵查兩者的邊界實際上就是刑事案件立案或定罪標準上的界限。但是,對于某一個案而言,往往同時存在立案標準和定罪標準的問題,其中立案標準是刑事案件被偵查機關接受并立案偵查的標準,是刑事訴訟的開端;而定罪標準是審判機關對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或何種犯罪的判斷標準。二者之中,立案標準相對較低。所以,立案標準首先會成為治安管理與刑事偵查的界限。比如,某省盜竊罪的定罪標準如果是2000元,一般立案標準的數(shù)量會低于2000元,即啟動偵查程序。當然,最終審判結果一般遵照定罪標準,盜竊不足2000元則視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此時,治安管理與刑事偵查的界限就退守而為個案的定罪標準了。侵財類型的行為一般有數(shù)量標準,而其他一些類型的違法犯罪行為情節(jié)輕重難以定量,則不如這一類案件有數(shù)量標準來得直觀和簡單。在實踐中,為了追求公平,往往會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個案,但這么做往往會以忽略個案的差異性和犧牲執(zhí)法者的自由裁量權為代價,能否真正實現(xiàn)公平不得而知——要知道個案的差異性可謂千差萬別。盡管如此,每一種特定的違法行為究竟是犯罪行為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都有一條也許是看不見的界限,那就是常說的罪與非罪的界限,即犯罪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界限,當然也有可能是犯罪與其他行政違法行為或民事違法行為的界限。(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海南警察學院籌建視野下的治安學學科體系建設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njgzc20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