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更傾向于閱讀分析課,教師就單篇文本進行詳細講解,花了大量時間,學生卻只掌握了一些靜態(tài)知識。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割裂了單篇、單元間的聯(lián)系?!盎顒印ぬ骄俊眴卧鳛榻y(tǒng)編教材中的重要單元形式,它以任務貫穿整個單元,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完成系列語文實踐活動,獲得一定語文能力并達成素養(yǎng),真正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
關鍵詞:大概念;“活動·探究”單元;單元整體教學;新聞單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程標準》)中指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保?]“活動·探究”單元作為人教版教材中新增設的單元形式,它和生活密切相關。單元首頁展現(xiàn)的系列學習任務基本呈現(xiàn)出從閱讀到寫作再到實踐的特點,包括了對聽說讀寫四項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誠然,學生學習語文并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當下或未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大概念是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論題,它具有生活價值,可以和單元教學相配套,將目標具體化,構建“課程—單元—單課”的下沉通道,從而真正將素養(yǎng)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中。[2]教師基于大概念展開教學,積極組織情境性、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習活動,讓“活動·探究”單元教學主線更加清晰,任務更加明確,學習價值更加具象化。因此,本文基于大概念,探討初中語文“活動·探究”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活動·探究”單元的編排特點及教學價值
“活動·探究”單元與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一般閱讀單元相比,有以下四個特別之處:一是“活動·探究”單元以三個遞進式任務展開,且這三個任務都是由閱讀過渡到寫作的;二是“活動·探究”單元首頁呈現(xiàn)活動任務單,右側列出三個任務的具體內容及要求,且在后續(xù)具體任務下都有詳細的解讀和提示;三是“活動·探究”單元的單課沒有預習部分和課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兩項內容;四是“活動·探究”單元單課的批注出現(xiàn)頻率與一般閱讀單元相比較高,和一般閱讀單元中的自讀課文類似。由此可見,一般閱讀單元更注重引導學生沉浸式閱讀,咀嚼語言文字藝術,感悟自然人生理趣,同時引導學生可以借鑒寫作技巧;而“活動·探究”單元則以任務貫穿整個單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活動情境,開展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完成任務,實現(xiàn)由學習語文知識、獲得語文能力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轉變?!盎顒印ぬ骄俊眴卧鼜娬{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還給學生,讓學生由常態(tài)的靜態(tài)學習轉變?yōu)榕榔率降膭討B(tài)學習,由原來被動了解知識到主動探究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二、大概念引領“活動·探究”單元整體教學的內在要求
素養(yǎng)形成的前提是理解大概念。傳統(tǒng)“活動·探究”單元課堂大多停留在知識教學層面,學科學習和生活實際嚴重脫節(jié),以致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現(xiàn)實價值,這就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效率。大概念的出現(xiàn)能夠就整個單元的內容提煉出一條清晰主線,有效地串聯(lián)起單元大任務和幾個子任務,逐步推進學生完成由知識到能力再到素養(yǎng)的達成,讓教學結構更加清晰、系統(tǒng),富有整體感。此外,基于大概念的“活動·探究”單元整體教學亦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著意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性情境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是有趣且有用的。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涉及四個“活動·探究”單元,分別是八上第一單元《新聞》、八下第四單元《演講》、九上第一單元《新詩》和九下第五單元《戲劇》。《新聞》、《演講》單元主要側重的是學生語言運用、思維品質兩個方面的提升與學習,《新詩》《戲劇》單元則更多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雖然從體例來看,這一內容在六冊書中占比不及閱讀鑒賞等內容,但它們和生活密切相關,編者在這類單元的內容選擇、編排結構、任務設置方面都極具要求。教師以提升學生素養(yǎng)為目標,從單元內容、單課內容出發(fā),設置單元大任務,在真實情境中依托具體語文實踐活動和多元開放的評價量規(guī),有效加強學生聽、說、讀、寫“四位一體”語文能力的基本訓練,讓素養(yǎng)在學校教育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實現(xiàn)遷移、落地。
三、基于大概念組織“活動·探究”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以大概念引領,逆向規(guī)劃任務
“活動·探究”單元較之于一般閱讀,單元與單課間銜接更加緊密,單元主題也更加清晰明確。單元主題探討的就是該單元需重點學習的內容。基于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對這類單元的教學就不能止于對單篇文本的精讀,教師需要積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解決真實問題的方法。而檢驗學生素養(yǎng)是否達成的重要指標就是能否達成表現(xiàn)型任務?;凇盎顒印ぬ骄俊眴卧旧砗蜕钽暯泳o密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真實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學習意愿。教師提取出大概念以后,單元、單篇教學重難點就會更加集中,可據(jù)此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明確任務,且運用逆向思維將任務前置,讓學生明確學習這一單元后需要具備何種能力、完成哪些任務。大概念教學“活動·探究”單元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書本和生活的橋梁。教師對教這類單元的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寫作(創(chuàng)作)上,在引導學生完成具體任務中,使之加深對這一類內容的理解,并能積極運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為例,這一單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別是《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分別對應新聞類型里的消息、特寫、通訊和新聞評論?!缎侣劇穯卧菍嵱眯晕谋镜闹匾M成部分?!墩n程標準》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學提示中指出:“應緊扣‘實用性’特點,結合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表達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保?]課本上的幾則新聞在今天來看已不具備時效性,但教材仍將其作為典型文本,讓學生邊閱讀邊掌握不同新聞類型的特點,學會撰寫新聞。學期伊始,八年級學生迎來了《新聞》單元的學習,故將單元大任務確立為“編輯《班級時報》,記錄學校開學季故事”。教師在本單元第一課時就應將學習任務前置,制定《大概念引領下新聞單元學習目標表》,讓學生留心觀察開學季的人、事、景,并積極利用好教材上的新聞學習新聞相關知識(見表1)。
(二)分解單元教學,落實單課教學
“活動·探究”單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素養(yǎng)并非一時形成的,而是一個階段的積累、遷移和融合的結果。因此,單元整體教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師在提煉大概念之后,會在單篇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體現(xiàn)大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大概念,這更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大概念,基于真實情境將教學過程分解,把握每一課的重難點,通過設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共同指向對大概念的理解。單元教學和單課教學并非對立的,扎實的單課教學有助于開展深度單元整體學習。只有科學有效的單元整體教學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
班報編輯涉及的新聞類型不僅包括消息,還可能涉及新聞特寫和通訊。據(jù)此,教師進行新聞單元教學時可以安排如下課時:新聞閱讀,包含消息、特寫、通訊、新聞評論,共計四課時;新聞寫作,即新聞采訪(含口語交際),一課時;消息的寫作(含講評修改),兩課時;選寫特寫和通訊,一課時;新聞傳播,含報刊的策劃編輯,一課時;報刊的選文組稿和美化,一課時。這十個課時涉及閱讀、寫作,且都指向單元大任務。教師的教學以這幾則不同類型的舊聞為媒介,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新聞這一實用性文本,以便將生活、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有趣、有益的事件作為素材,撰寫新聞,學以致用。
(三)設計驅動任務,閱讀指引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4]溫儒敏教授提出,對教師而言,學習任務群就是“教學內容”。 “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群為導向,以完成任務為達成學習目標的標志,它要求教師立足單元整體,充分利用好單課內容,設計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語文實踐活動,以閱讀促寫作,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針對這類單元的教學,教師設計的任務應是符合單元教學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的,且任務的選擇要依托文本,更要高于文本,在每一項任務中都給出明確的支架,讓學生夠得著、完得成,有收獲。教師要明確,書本上的內容只是載體,不能純粹“教課本”,而是要“用課本教”,真正為學生打開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子,讓學生在具體語文實踐活動中能夠產生連貫的、有學習價值的體驗式、生成式學習。學生通過閱讀與賞析、梳理與探究后,積極表達與交流,真正實現(xiàn)情境、任務、活動三者的有機結合。
新聞屬于實用類文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一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指出:“學習活動可以采用朗讀、復述、游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現(xiàn)場報道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融為一體?!保?]針對新聞中的消息這一類型的教學,圍繞單元大概念,教師設計了“‘聞’中辨立場”活動:假如你是廣播站工作人員,現(xiàn)在要為群眾播報前兩則消息,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播報呢? 這一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新聞不僅包含客觀事實,還包含作者的情感立場,符合之前提煉的大概念。把讀寫結合的任務嵌入具體的語文學習和應用情境中,讓語文學習回到生活中,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閱讀與寫作的能力。[6]
(四)基于真實情境,設計評價任務
大概念教學需要以單元這一集合來實施,并最終指向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大概念串聯(lián)起目標設計、評價設計和過程設計。評價設計將目標設計具體化,同時目標設計也通過評價設計進行調整,使之更好地導向素養(yǎng)。[7]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并不能完成這一單元的學習,還需要評價。評價可以是師評,也可以是學生互評,甚至可以是自評。教師設計的評價任務也必須根植于真實情境,素養(yǎng)的核心就是真實性。為了讓學生對“活動·探究”單元的單元大任務的完成情況認識更清晰,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就自身學習水平做具體描述。這就是評價量規(guī)。
《新聞》單元的最終任務是完成山北中學開學季“班報編輯”,主要涉及以下任務:任務1為班報命名;任務2為選稿組稿;任務3為完成班報。據(jù)此,教師設計了評價量規(guī),如表2所示。
評價設計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在“活動·探究”單元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性問題情境,以任務驅動教學,圍繞大概念逐步制定出詳細、有針對性的評價量規(guī)。評價量規(guī)描述清晰,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方向,讓學生明確目前達到何種學習水平,并能對照量規(guī)找到上升空間。
(五)遷移課內知識,用于當下生活
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教材的研究者?!盎顒印ぬ骄俊眴卧蠖鄰纳钪衼恚倩氐缴钪腥ィ趩卧繕艘I下,學生逐步通過課堂學習,運用課上所習得的知識、獲得的能力去解決生活中一些真實的問題,不斷豐富個人閱讀體驗,提升思維能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真正感悟學習的意義,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人教版初中語文八上新聞單元涉及的新聞類型較多,但在數(shù)字化時代,新聞呈現(xiàn)、傳播形式都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如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越來越為觀眾所青睞。學生在整體感知消息、特寫和通訊的特點后,可以圍繞同一事件進行報道改寫,根據(jù)類型差異把握篇幅長短、表達方式使用等。
四、結語
大概念教學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將單元下的單篇內容進行整合,在真實性情境中,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活動任務,引領學生參與到綜合性的學習和探究中,真正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等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教學“活動·探究”單元應立足于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依托大概念,摸索大概念和大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切實厘清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單課目標間關系,嘗試以真實情境為背景,以實踐活動為主線,實現(xiàn)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進而在每一節(jié)課上真正落實素養(yǎng)教學。
參考文獻
[1][3][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9,25,19,25.
[2][7]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5,121-122.
[6]丁昌桂.課標下讀寫結合的新內涵[J].教育視界,2023(2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