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是小學階段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實現文化傳承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小學中高年級的音樂教學中仍舊存在著教學缺乏關聯(lián)度、教學缺失共鳴性和教學缺少吸引力等問題。因此,本文提出教師教學應以演奏技法為主線、以表現場景為主題、以音樂形象為重點的優(yōu)化策略,以此轉變碎片化的音樂欣賞局面,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音樂知識體系。
關鍵詞: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教學
民族器樂作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表現形式的一種,無論是演奏技法,還是內涵,均體現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教師引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理解、體驗、創(chuàng)造音樂,提升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是欣賞單元教學的總目標。在民族器樂作品的聆聽和欣賞中,學生能夠領略不同地區(qū)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的美妙。因此,在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單元為基本單位,設置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欣賞課程,開展螺旋上升式的教學活動,營造學習、理解、欣賞民族器樂作品的氛圍。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傳授民族器樂作品欣賞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夠感知、領略、理解、演奏民族器樂。基于此,本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審議民族器樂作品欣賞教學的現存問題,提出優(yōu)化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重組策略,通過對其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實現創(chuàng)新單元教學路徑。
一、審議: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教學現存問題
(一)教學缺乏關聯(lián)度,學生理解淺層化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文化傳承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對于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不應只停留在認識樂器與熟悉旋律的層面。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演奏技法,感知和體驗文化底蘊。在音樂教材中,關于演奏民族器樂的作品有二十余首,不同年級出現的順序、頻率不同,并且分布于不同單元。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梳理和分析可知,自然單元大多以人文、情境為主題,圍繞同一主題,匯集不同類型與風格的音樂作品,導致民族器樂作品的分配較為分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處于“孤立”狀態(tài),沒有同類器樂作品進行鞏固對比,難以形成系統(tǒng)性的理解和認知。可見,缺乏關聯(lián)度的民族器樂作品欣賞,會導致學生的理解與體驗處于“感受”“了解”等表象層次,難以形成情感體驗與審美感知。
(二)教學缺失共鳴性,學生欣賞被動化
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作品涵蓋民族文化、人文特征、器樂音色、演奏特征等多方面內容,具有極強的欣賞意義和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在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流行音樂隨處可見,而學生欣賞民族器樂作品的機會相對較少。長此以往,學生更愿意接觸和學習流行音樂,對教材內容的興趣會逐漸降低,更不要提相對傳統(tǒng)的民族器樂作品了。在民族器樂作品欣賞中,學生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步伐完成“聆聽”“探究”任務,“左耳進,右耳出”,難以感受到民族器樂作品的獨特性和人文性。部分學生雖然對民歌有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接觸和練習,因而對民歌的實際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較差。[1]由此可見,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引導學生正視民族器樂文化,讓學生感受民族器樂的魅力,形成學習期待,是一線音樂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教學缺少吸引力,學生體驗表面化
中高年級音樂教材中出現的民族器樂包括二胡、琵琶、古箏、嗩吶等種類。而音樂教師大多為鋼琴或者聲樂專業(yè),對于欣賞課中涉及的民族樂器的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很容易造成欣賞課堂表面化的問題。并且,大多數音樂教師并未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教學手段陳舊且單一。這就使得學生欣賞的內容停留于音樂本身,對于民族器樂知識的整體架構完全處于茫然狀態(tài)。這樣的欣賞課堂自然無法吸引中高年級的學生,更無法加深學生的情感、審美以及文化體驗。
二、重組: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優(yōu)化策略
面對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審美特征,重組教材單元,以此強化學生對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體驗。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欣賞單元優(yōu)化策略,以此轉變碎片化的音樂欣賞局面,引導學生積極構建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音樂知識體系。
(一)提效:以演奏技法為主線,拓寬學生視野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連續(xù)性的過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也絕非一日之功。教師需要在學生理解、掌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對比、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必須關注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以演奏技法作為主線,重組欣賞單元,幫助學生厘清民族器樂作品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拓寬視野,提升欣賞效率和效果。
例如,上海音樂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賽馬》,是一首以二胡為主奏樂器的樂曲,刻畫了賽馬場上群馬飛奔的動人場景,以及曲目中快板與慢板的演奏技法的強烈對比。教師可以關聯(lián)湘教版教材中的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重組欣賞單元,以演奏技法為主線進行教學。兩首曲目在快板部分都運用了短促復雜的技法,用快速的八分、十六分音符表現蒙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景象;在慢板部分都運用了輪指、長弓等連貫的演奏技法表現深情、歌頌性的場面。[2]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對兩首音樂作品的對比鑒賞,基本能夠掌握以下知識點:不同的樂器在運用類似的快速的演奏技法時,一致地表達了較為歡騰、活潑的場景;而慢板中抒發(fā)情感或帶有歌頌情感的部分,大多選用了長音等連貫的演奏技法。單元教學前,教師在學情分析中發(fā)現,四年級的學生對二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掌握較為明顯的樂曲情感。但是,他們對于二胡的演奏技法以及不同演奏技法所表現出的不同形象難以理解。本單元并沒有同類作品進行系統(tǒng)學習,導致學生對樂曲的欣賞處于表象狀態(tài)。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結合學情,拓展與之相關的民族器樂作品,以此化解“演奏技法學習”時的難點,還能夠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激趣:以表現場景為主題,強化學生審美
對于初具音樂基礎的中高年級學生而言,興趣的激發(fā)是學生主動聆聽民族器樂作品、進入民族音樂世界的“鑰匙”。因此,在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體驗,在視聽結合的基礎上,將學生的記憶與想象相融合,以此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達到認知貫通的目標。基于此,教師應圍繞變化的表現場景,提煉單元主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中來。
例如,在《賽馬》所在單元的重組中,加入了人教版四年級的民樂合奏《金蛇狂舞》。教師先播放重組單元內已學過的器樂片段,引導學生自主回顧音色及演奏技法,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演奏技法所表現的情感。然后由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你在樂曲里聽到哪些你熟悉的樂器?這些樂器運用了怎樣的演奏技法?表現的情感和應用場景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帶著問題欣賞《金蛇狂舞》后會發(fā)現:演奏技法雖然相同,但表現情感與應用場景不同。這樣的教學活動,能成功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結合理論知識與音樂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所以,教師須以單元內容的重組,讓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促使其主動想象和思考,保障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教學的有序推進和持續(xù)發(fā)展。
(三)強感:以音樂形象為重點,轉變學生思維
音樂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學習音樂搭建橋梁,幫助學生進入音樂世界。參與是音樂欣賞的最佳途徑,也是單元教學的重要舉措。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欣賞活動,他們才能夠對民族器樂作品產生深層理解與情感共鳴。所以,在民族器樂欣賞單元的重組與建構中,教師應以音樂形象為重點,延伸欣賞內容,轉變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讓學生在自主體驗、合作探究、律動表現中把握音樂要素,深入理解民族器樂作品的情感與內涵。
例如,在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中,用樂器的音色模仿動物的叫聲或人的對話的作品有很多。上海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小青蛙》、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三課的《蔭中鳥》和第六課的《小放牛》,這三首樂曲,分別以二胡、竹笛和嗩吶為主奏樂器,都是用中國傳統(tǒng)樂器來表現模仿動物的腔調。在實踐中,教師播放三個作品的重點片段,從聽覺入手,分析音樂要素,引發(fā)學生對相關主奏樂器及其所表現的形象與意境進行前進式想象。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從樂器和旋律特征找重點聽辨,并在律動表演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聆聽的同時將樂段拼接起來,在音響感知的前提下引領學生表演。
教師將這三首樂曲重組后放置同一單元,既能為本單元的學習做復習舊知,如提煉民族器樂音色的特征,又能以此感受民族器樂的音色所表達的不同形象。教師以音樂形象為重點,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感悟和表現音樂。同時,教師以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多個音樂要素,讓學生有重點、有感知地表演,使學生深入、高效地理解和體驗民族器樂的作品。
三、反思: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教學路徑
(一)以境提趣,感悟民族器樂之美
以美育人是啟發(fā)學生音樂智慧的關鍵途徑。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作為小學音樂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推廣。所以,在單元教學中,教師應以對欣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引導學生建立民族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情境的引導作用,根據民族器樂作品的特征,設計演奏律動、舞蹈律動、角色律動等情境,輔助學生聽賞。并且,以豐富的欣賞方式,引導學生在深入體驗和感受中欣賞民族器樂作品之美,理解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3]
例如,教師結合民族樂器模仿動物腔調這一特征,構建欣賞單元。教師應提示學生從樂器、旋律的特征入手,引導學生尋找聽辨重點。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律動表演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合作演繹中拼接樂段,整體理解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可以表達不同的形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民族器樂作品的表達方式產生情感共鳴,使其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與鑒賞力都得以提升,自然能夠產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二)以問輔聽,體會民族器樂之樂
學源于疑,問是開啟學生欣賞大門的“鑰匙”。在欣賞單元教學中,教師應抓住中高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征,根據單元內容,精心設計預習、研學、拓學等環(huán)節(jié),提出有價值、有懸念的問題,以此激活學生欣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和學習中來。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現、提出問題,以此拓寬學生思維,加深學生情感體驗和認知,讓學生主動探究音樂要素,發(fā)現音樂作品的內在關聯(lián)。
例如,在之前《金蛇狂舞》的教學中,教師拋出關鍵設問“你在樂曲里聽到哪些你熟悉的樂器”“這些樂器運用了怎樣的演奏技法”“表現的情感和應用場景又是怎樣的呢”,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欣賞《金蛇狂舞》,并將其與已學過的器樂片段作對比,從根本上理解和掌握相同樂器對于不同場景的塑造作用。可見,開放性的問題不僅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理解和認知。
(三)以奏提氣,領悟民族器樂之魂
現階段,部分民族器樂欣賞作品的時長較長。為提升學生的理解與欣賞效果,教師應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的能力層次,設計層次不同且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民族器樂世界,在體驗和感受中領悟民族器樂之魂。
在之前提到的《賽馬》與《草原小姐妹》這一重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對比分析兩首音樂作品,理解并掌握其演奏技法的教學活動。該活動略具難度,專業(yè)性相對較強,可提升學生對民族器樂作品的了解和認知。
四、結語
小學中高年級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單元教學必須堅持學生為本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擁有“聽賞音樂的耳朵”,讓學生認識、了解民族器樂,感悟民族器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使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因此,教師應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拉近學生與民族器樂作品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高度關聯(lián)的欣賞單元中,感知、體驗和理解民族器樂作品,并獲得審美情感與體驗,真正做到認同民族器樂文化,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萬鴿,李燕芳,陳福美.我國小學階段民族音樂教育狀況調查與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9(2):114-119.
[2]關輝.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材中的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研究——以人音版和人教版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
[3]徐海芳,隆自新.小學“民樂課程”的構建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2(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