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是中國特有的樹種,有著漫長可達千年的壽命,它在中國文化中往往象征著長壽,又因為銀杏是雌雄異株的樹種,一般都是以一個體系或一個樹群的形式出現(xiàn),也有家族興旺、多子多福的寓意,因此人們常在房前屋后種植銀杏,希望全家健康長壽、幸福美滿。
作為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銀杏被稱為“活化石”,是一種單科、單屬、單種的植物。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jié)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jié)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
或許也只有在蘇州這類有著漫長歷史的城市中,才能看到那么多高大古老的銀杏,每到深秋,這些見證了城市變遷的巨人會換上金黃的皮膚,為整座城市染上足以抵御寒冷的溫暖色彩。
轉(zhuǎn)角遇到街巷江南
相城區(qū)太平老街上,有著一棵800多歲的“銀杏王”,相傳是宋代南渡名臣王皋的次子王鐸親手種植。這棵古銀杏將所有的美好都給了老街,每到秋天,巨大的參天古樹穿上莊嚴的明黃色外衣,成為小鎮(zhèn)無可爭議的主角,隨風而落的銀杏葉鋪滿烏瓦和街巷,將老街裝點成了最美的模樣。遠遠望去,古老的銀杏依偎著太平禪寺的古磚墻,為周邊民宅灑下一片金黃的蔭蔽,一屋一檐皆是如畫的風景。
唐代詩人沈佺期說:“人間滿目皆清歡,唯有銀杏不負秋?!?/p>
蘇州人喜愛銀杏,不僅能將一棵古樹從那么多年的時光流轉(zhuǎn)、朝代更替中一代代保留下來,也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生長周期漫長的樹木成長為留給子孫后代的參天大樹。
張家港市的國泰中路、常熟市的閣老坊和虞山北路、昆山市的黎明路、吳江區(qū)的東太湖大道、吳中區(qū)的夏蓮巷和銀杏路、工業(yè)園區(qū)的林泉街、高新區(qū)的太湖大道,以及姑蘇區(qū)的道前街、桐涇北路和南門路,就都是以銀杏為道旁樹的道路。
近幾年,這些道路都實行“落葉不掃”,落葉時節(jié),無論是特地到街頭巷尾尋找秋色,還是不經(jīng)意間路過與銀杏偶遇,都能在遮天蔽日的金黃樹冠和地面厚重蓬松的黃金樹葉地毯之間,感受到屬于江南的滿滿秋意。
遇到晴好天氣,碧藍的天空從金黃樹冠的縫隙中透出來,好像大自然給城市加了一層“秋高氣爽”的濾鏡。陽光透過樹梢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在車流、人影之間交織穿梭,一格格爬出秋的足跡,光影交錯間仿佛能看見時光緩緩流動。
漫步銀杏道間,兩側(cè)高大的銀杏樹樹冠龐大,披上金黃外衣,落葉洋洋灑灑、金黃婆娑,如蝴蝶般翩翩起舞,鋪就一條夢幻般的金色走廊,為行人帶來溫暖而寧靜的步行體驗,再多的壓力和煩惱也能拋諸腦后。
一期一會靜候金秋
古典園林是蘇式美學的集中代表,為了讓園林里一年四季花木不斷、充滿生機,在萬物開始蕭瑟的秋天,銀杏、槭樹這樣的觀葉樹木對于每座園子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留園是清代園林的代表,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的美譽。園中美麗的樹木植物,應(yīng)著秋冬的交替,呈現(xiàn)紅、金、褐為主色調(diào)的交響曲,和著那些春夏留下的綠,陽光之下,繽紛閃耀。走出留園的涵碧山房,映入眼簾的便是中央池塘前的三棵百年參天古銀杏樹,據(jù)說其中年齡最長的銀杏樹已生長了350余年,每個秋天,金黃的葉子飄落在池面、石徑、假山、亭臺,黃葉翻飛中一派秋意盎然,花木也以自己的生命周期延續(xù)著這座園林的風貌與生機。
拙政園占地廣,秋景也比較分散。在疏朗開闊的“歸園田居”,高大銀杏樹筆直挺立,落葉鋪就了一層金黃柔軟的地毯,也讓這里成為游客心儀的金秋打卡地。以假山出名的獅子林,在秋葉的暈染下,也有了溫情的色彩,紫藤架旁邊的假山上便是賞秋景的最佳視角,紫藤架幾株槭樹的艷紅樹葉,疊加在銀杏明黃的背景下,更具沖擊力。分布在怡園面壁亭西和拜石軒北的兩株古銀杏,樹齡分別為290年、190年,每年金秋,它們都會為這座清代的小園林染上一層絢麗的色彩,來此享受秋日美景的游客還有機會邂逅怡園的網(wǎng)紅貓咪“老咪”和“小白”,盡情享受古老園林的寧靜與生機。
要說與銀杏的適配度,不得不提江南的寺廟。
每年11月中下旬,定慧寺大雄寶殿前兩株古老銀杏樹的葉子開始慢慢變黃,到了12月上旬,滿樹銀杏葉開始大批量變黃,微風拂過,滿地落葉金黃耀眼,讓人不忍踩踏。這兩株古樹據(jù)說是由白居易親手栽種,至今已在古寺中守候了300余年,默記著定慧寺的滄桑變遷。如今的它們也成了深受年輕人和外地游客喜愛的“大網(wǎng)紅”。
每年深秋,金燦燦的樹葉掛滿枝頭,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在古老的建筑上,在冷風來襲時溫暖了年輕的過客和白發(fā)蒼蒼的老街坊,這些根植于江南土地的古老樹木,早已與這里粉墻黛瓦的建筑融為一體。在它們古老漫長的生命年輪中,深埋著這座古城過往的歷史,也記錄著日新月異的未來。
肆意生長山野之美
比起將大樹圈養(yǎng)于城市庭院之中,去大自然里探尋銀杏的璀璨身影則具有另一番趣味。
秋天,到山林之中收集秋葉秋果,蘇州人謂之“撿秋”。明代詩人吳寬在《謝濟之送銀杏》中就寫道:“錯落朱提數(shù)百枚,洞庭秋色滿盤堆。霜余亂摘連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不用盛囊書復寫,料非鉆核意無猜。卻愁佳惠終難繼,乞與山中幾樹栽?!币虼饲锾觳环两M織一次野外的“尋寶”,既能以雙眼記錄銀杏給山野村落帶來的溫暖自然畫卷,又能采摘銀杏果等秋日果實烹煮品嘗,切身感受季節(jié)更迭中大自然的恩賜。
在太湖之畔的東山,鎮(zhèn)上的山地斜坡、房屋前后,隨處可見高大的銀杏樹,其中不乏年代久遠的珍貴古木,因此這里也被視為著名的銀杏之鄉(xiāng)。洞庭東山果樹眾多,但秋末初冬之時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片金黃的銀杏。雕花樓前的古銀杏,已有百年樹齡。北望嶺下村,植有眾多的銀杏樹,粉墻黛瓦之上綻滿了金黃,其中有一棵古銀杏樹,被譽為“江蘇銀杏王”,樹齡2000多年,樹冠高31米,樹干需3人圍抱,主干紋理盤旋,根瘤累累。楊灣村內(nèi),房前屋后均有銀杏樹,大多已具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在楊灣湖沙村,還有一棵60多年前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曾寫生過的參天古銀杏樹,樹干勁挺,一臂倚在老屋頂上,樣子十分瀟灑。
古老的村莊里,銀杏樹在秋季陸續(xù)蛻變,航拍鏡頭下,染上金黃的巨大樹木點綴在粉墻黛瓦的江南民居之間,活脫脫一幅天然的靜謐村居畫卷。等天氣更冷一些,躲在土灶邊透過氤氳蒸汽欣賞窗戶中透出的金黃樹葉,來自古老村落的暖意不僅能夠溫暖身體,更溫暖了人心,仿佛整個秋冬的寒冷,都能被這份簡單而純粹的幸福所融化。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之語,在這樣斑斕的秋景里如果能登高賞秋,也能讓人心曠神怡,有放聲歌嘯的沖動。
在天平山腳下,三太師祠、范仲淹紀念館、天云寺等處都可見巨大或成排的銀杏,訴說著山林間靜謐秋意;虎丘山上,銀杏與紅楓交相呼應(yīng),讓這座"30"多米高的小小山丘成為游客心中秋色的高峰,不負蘇軾那句“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p>
一片秋葉中藏著一個關(guān)于秋天的故事,時光易逝、?好物難久,在短暫而美好的秋天,就應(yīng)該去山林中感受秋天的氣息,接受自然的恩賜,遠離世俗的煩惱與桎梏,感受最純粹的、豐收的喜悅,這或許也是銀杏這種古老生命能帶給人類的自然智慧。愿人間處處皆風景,歲歲年年皆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