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是中國封建典章制度和禮儀制度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同樣的,中國古代陵寢制度也是封建皇權(quán)意志在地下的延伸,他們亦試圖在地下統(tǒng)治人民,過奢華生活,故而消耗大量的資源,建設規(guī)模巨大的陵墓,及相應的如地宮、石刻等一系列的相關附屬設施。宋代皇陵,由于受到政治與戰(zhàn)爭的影響,分別修建在今河南省鞏義市和浙江省紹興市,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帝后陵寢之一。宋代皇陵在石像雕刻、建筑形狀等方面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北宋皇陵概述
北宋陵寢制度是在晚唐、五代的皇陵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宋皇陵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北宋皇陵陵區(qū)北依伊洛河,南接少室山,東抵青龍山,南金牛山和白云山,面積約156平方公里。陵區(qū)整體上位于黃土崗地北側(cè),其地勢相對平緩,呈現(xiàn)出東南低西北高地形,共埋葬北宋太祖至哲宗的七位皇帝,以及被追封為宋宣祖的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但是并未包括宋徽宗與宋欽宗。主要是由于靖康之變,金朝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被先后囚禁在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及燕京(今北京)等地,最終客死于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宋徽宗最后被南宋以割地為代價取回遺骸,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宋欽宗死后,被金世宗以臣子禮葬回鞏洛之地,名為永獻陵,因此通常意義上,北宋皇陵不將宋徽宗和宋欽宗算入其中,俗稱為“七帝八陵”。
位于鞏義市的“七帝八陵”大致上以芝田鎮(zhèn)(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八陵南達芝田鎮(zhèn)八陵村,北至孝義鎮(zhèn)。依據(jù)帝系先后埋葬順序及自然環(huán)境,“七帝八陵”被劃分為西村、蔡莊、孝義和八陵四個陵區(qū)。
西村陵區(qū):其位于今鞏義市西南部,西村鎮(zhèn)的常封村以西。該陵區(qū)東南依抵嵩山北麓的金牛山,東接青龍山,共有兩條河流流經(jīng)陵區(qū),其中塢羅河從陵區(qū)東側(cè)流過;天坡河從陵區(qū)西側(cè)流過,至陵區(qū)西北匯合后向北注入伊洛河。此地被稱為“龍洼”,主要是因為其包括永安陵、永昌陵兩座帝陵、10座皇后陵及140多座子孫墓。
蔡莊陵區(qū):其位于芝田鎮(zhèn)蔡莊村北嶺上,南距蔡莊村1公里,北距鞏義市區(qū)5公里,由此向西2.5公里即是宋永安縣城(今芝田鎮(zhèn))所在地。這里地處北宋諸陵的中部,南與西村陵區(qū)三陵遙遙相望,崗北坡地上有永昭陵和永厚陵。該陵區(qū)正南面對少室山主峰,東南部連接青龍山,西北坡下即為東入黃河的伊洛河。主要包括永定陵,以及高懷德墓、蔡齊墓、包拯墓、寇準墓等。永定陵現(xiàn)存地面石刻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
孝義陵區(qū):位于鞏義市市區(qū)內(nèi),在鞏義市老城區(qū)南部,包括永昭陵、永厚陵。兩陵東西排列,相距200米左右。
八陵陵區(qū):其位于鞏義市西南12公里的芝田鎮(zhèn)八陵村南。它南靠嵩山余脈白云山,北接伊洛水,地形開闊。此陵區(qū)在北宋皇陵中偏處西南,東與西村陵區(qū)隔河相望,兩者相距約2.5公里。陵區(qū)包括永裕陵、永泰陵。
鞏義地理位置以及環(huán)境概述
鞏義市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鞏義市南據(jù)中岳嵩山,北瀕黃河,造就了鞏義市險峻的地勢。不僅如此,鞏義市東臨虎牢關,西據(jù)黑石關,南有軒轅關。再加上地扼西京洛陽,受地理位置險要的因素影響,有著“山河四塞、鞏固不拔”的稱謂。其次,鞏義市從整個地形來看在東南方位偏高,在西北方位偏低。東南部被高山地區(qū)包圍,中部是淺山,北部是鄺嶺。伊洛河從偃師入鞏義境,從而形成東北至西南方向的廣闊沖積平原。
北宋皇陵選址因素
風水堪輿的影響。歷代皇陵的選址往往受到風水堪輿的影響,以及要考慮政治形勢、交通位置、修筑陵墓所需資源和皇帝自身的傾向等等。北宋皇陵的修建亦不能例外,皇陵選址及修建之初便受到了風水因素的影響。
北宋承襲唐末,經(jīng)歷五代十國亂世,社會動蕩不安,經(jīng)濟凋敝,禮儀制度不復存在,因此在北宋立國之后,首要目的在于穩(wěn)定國內(nèi)形勢。北宋王朝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社會變得穩(wěn)定,經(jīng)濟得以恢復發(fā)展,同時通過制定新的政策和禮制來干預社會生活,以便進一步規(guī)范社會運行。由此喪葬禮儀成為整個社會禮儀制度系統(tǒng)的一部分而被載入國家大典。
而帝王喪葬禮儀是所有喪葬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宋初施行了一系列穩(wěn)定社會的舉措,促使社會秩序漸安,宋太祖為顯示其忠孝,同時作為皇帝,出于家天下的需要,為向社會做一個表率,推動社會制度重建,便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閏十二月,將其父親安葬在鞏縣,“卜永安陵于鞏縣”,拉開了北宋皇陵筑于鞏縣的序幕。
縱觀宋陵所選位置,東南方向為青龍山、嵩山,西北部為伊洛河,往西可達伊河。南宋趙彥衛(wèi)對此有詳細描述:“永安諸陵,皆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東南有山,西北無山,角音所利如此。七陵皆在嵩少之北,洛水之南,雖有岡阜,不甚高,互為形勢。自永安縣西坡上觀安、昌、熙三陵在平川,柏林如織,萬安山來朝,遙揖嵩少三陵,柏林相接,地平如掌,計一百一十三頃,方二十里云。今紹興欑宮朝向,正與永安諸陵相似,蓋取其協(xié)于音利,有上皇山新婦尖,隆祐欑宮正在其下。”這十分符合堪輿學說,因此被北宋皇室確定為皇陵修建地區(qū)。由此可見,風水因素在北宋皇陵修建時占據(jù)首要因素。
而在整個北宋皇陵修建中,在風水中占據(jù)首要因素的是《地理新書》的“五音姓利”?!拔逡粜绽本褪菍⑿帐吓c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對照,然后根據(jù)五音與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間的對應情況,按照相生相克的關系,按照吉為陰陽相生,尋找到與姓氏相契合的最佳埋葬地理位置。
按照《地理新書》的記載,北宋皇室趙姓屬角。角音在五行之中屬木行,主東方,陽氣位于東側(cè),在堪輿學說上東高西低為最佳方位,而次一級則屬南高北低?!拔逡艚?jīng)云:東高西下為之角地,徵羽亦可居之,南高北下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
地理位置因素。北宋建立后,以開封(北宋之時為東京)為首都,尚有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然而開封距離鞏義一百多公里,相隔甚遠,為什么選擇在鞏義修建陵寢,而不是在開封附近修建?除卻風水堪輿因素,還有什么因素影響到了它的修建?
從地理位置上看,北宋京城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河流眾多,無山地少丘陵,再加上開封附近的黃河一直以來有“地上懸河”之稱。且北宋時東京開封為王朝都城,東京被數(shù)條河流穿過,此時的開封不僅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jīng)濟中心?!端问贰酚涊d東京地區(qū)地形寬廣而平坦依賴水運的通行。北宋東京有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白溝河等多條河流。汴河穿東京城中心而過,每年春冬之時,來自江淮、湖浙等地的稅糧及東南各地的珍貴之物均要通過汴河送達京城。蔡河橫貫東京城的南部,與閔水、洧水等共同通行舟船。廣濟河,位于城北部,原名五丈河,開寶六年改此名。廣濟河寬五丈,每年通過此抵達京城的貢米達百萬石。金水河則是流經(jīng)東京城西北部的一條河流。而鞏縣地形北近伊洛河與黃河、南靠嵩山,既為險勝之地,又為依山傍水之地,更加符合堪輿學說。
客觀上來看,北宋東京的地理環(huán)境并不適宜建設大型陵墓,尤其是作為帝王陵寢,需要占用很大的面積,不能建于都城之處。而歷代定都于開封的皇帝都有葬于外地的傳統(tǒng),如五代時期,后梁太祖朱溫的宣陵建于伊川縣,后漢高祖劉知遠的睿陵建于禹州市,后周兩代皇帝的嵩陵、慶陵分別建于新鄭縣和管城縣。因此當時開封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歷史因素也使得北宋皇室對陵墓的選址放棄了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自身對遷都洛陽的希望。北宋建都開封后,太祖趙匡胤一直希望遷都到西京洛陽,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他生于西京夾馬營,在宋太祖即位后的最后一年,曾到西京舉行郊祀活動?!熬拍辏ü?76年),太祖將幸西京。正月十三日,詔曰:‘定鼎洛邑,我之西都;燔柴泰壇,國之大事?!币虼怂翁鎸⒌哿赀x在西京屬地范圍內(nèi),是一個合情合理的選擇。
其二,將帝陵確定在鞏義內(nèi),可能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鞏義市靠近嵩山,位于天地之中的關系。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三月二十六日宋太祖詔《宣祖昭武皇帝改卜安陵哀冊文》:“洛州南原兮山有嵩,山川王氣兮洛陽東。宮闕崔嵬兮形勝通,土圭測景兮天之中。惟帝運之興隆兮,盛大德而照融。”由此可知,最后將宣祖的陵墓選址在鞏縣是因為鞏縣臨近嵩山。嵩山位于天地之中,具備帝王氣象。而宋太祖作為開國皇帝,自然是希望國運長治久安,皇室綿延不絕。
其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宋太祖趙匡胤選擇接近洛陽的鞏義并非巧合,而是為后續(xù)遷都洛陽做好準備。之所以選擇遠離開封,是因為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城中所需物資幾乎全部依靠水路從外地運送,萬一遭遇戰(zhàn)事,邊境被突破,開封被圍,后果難以想象。無力防守的代價就是朝廷不得不依靠大量軍隊來守城,這將導致軍隊規(guī)模急劇增加,出現(xiàn)冗兵現(xiàn)象,造成財政壓力,由此對百姓的稅收就會增加,進一步威脅統(tǒng)治基礎;而洛陽固若金湯,關卡林立,可依據(jù)山河地勢進行防守,軍隊數(shù)量可以被縮減,進一步去冗兵,以安天下,“遷河南(洛陽)未已,久當遷長安?!瓕⑽鬟w者無它,欲據(jù)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但是,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皇室內(nèi)部都反對將首都遷往洛陽,因為此時社會的經(jīng)濟中心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長江以南,大量的以糧食為代表的物資要通過運河從南方運來,然后自汴河后北上或是西入洛陽都很困難,因此考慮到汴河經(jīng)濟命脈的因素以及臣子們對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大多數(shù)大臣都不愿意將首都遷往洛陽。太祖只能寄希望于將帝陵安置在鞏義內(nèi),以待后世遷都于洛陽。
綜上所述,北宋皇陵之所以選擇設置在鞏義內(nèi),原因有三:一是開封地理位置以及環(huán)境促使北宋皇家選擇鞏義;二是受到堪輿以及維持王朝長治久安等因素的影響,三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自身遷都洛陽的愿望。除此之外,還有陵區(qū)附近淺山區(qū)盛產(chǎn)色青而潤澤,質(zhì)地純凈細膩的石料,便于就近取材建造陵墓和雕刻石像。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