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言不差。但是,燦燦金光迷住了多少世俗的眼?浩浩書海又鎖住了多少自由的魂?隨蟬鳴一同到來的,還有暑假的功課,操場秋千能留住的,只有自由的清風。以此來言,天下學子,莫謾拘泥書屋中,卷外自然是前途。
于書海中尋夢,何錯之有?無錯,但請不要讓心蒙塵。
古人眼中的“黃金屋”,是什么樣子的?我認為是項脊軒那樣的,屋內,是“借書滿架”,是歸有光立志于學,偃仰嘯歌;屋外,是“蘭桂竹木”,是歸有光復返自然,少年的風雅頌。這一番屋內屋外的場景和心境,不正是古人追求的自然嗎?讀得出書卷神韻,觀得到風景自在,何不妙哉!揆諸當下,何為黃金屋?高薪的工作,豪華的住房,優(yōu)越的生活……時代似乎在改變著什么,將我們從理想拉回現(xiàn)實,似乎讀書人的內心都蒙上了世俗的塵,急需一泓清泉去洗滌污濁。
若問哪去尋找這洗心之泉,答曰:山水之間。
為何古之士大夫心胸如此寬廣?因為他們看見了自然,心中便有了山河的脈絡。浙江富陽,謝公的木屐聲仍在回響;湖北赤壁,東坡的水與月仍在蕩漾。廬山腳下,陶潛人間結廬;秋水岸邊,莊子望洋興嘆。他們都是世俗之人,但是他們卻又有超脫世俗之心。何也?自然使然。自然賦予我們享受,也啟迪我們哲理。從一朵花窺探世界,從一只蟲感悟生命,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秘密,發(fā)現(xiàn)了生命真諦?!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我們修心;“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悟理。那“黃金屋”中的一切,自然何嘗沒有?自然中有的萬千,金屋中何嘗有半絲半縷?若是從追求物質到追求靈魂,便到了自然之境。
吾心已清,何以見明?答曰:于生活中。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二十一世紀,時代也許真的不需要“放浪形骸之外”的山河浪子,但時代確實需要胸中有山河的名家大師。作為時代之青年,年華是不會允許我們一味游山玩水的。須知,書卷中可以修行,人世間可以養(yǎng)性。我們不必受縛于四角高樓,也不必一心向往海闊天空。只是,要在夜色中看看月,在晴日里看看云。我們只要記住,有一條路,書卷里沒有,得靠自己于人世來悟。
切莫拘泥書屋,自然仍是前途。上下五千年,悠悠過一生。生逢好時代,正當好青年。路還得走,書還得讀,不過,記得抬頭看看天,平息心中那偏執(zhí)的念頭,化作一縷云煙,渡你風雨龍變。
【湖北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高一(2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