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廟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既是儒學(xué)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尊儒祭孔活動的歷史見證。文廟的建筑布局、形制都體現(xiàn)了濃厚的儒家思想,是考證中國儒家思想發(fā)展和文廟禮制建筑歷史變遷的珍貴實物資料。文章以萬泉文廟為例,探析文廟禮制建筑的形制及價值意義。
關(guān)鍵詞:文廟;禮制;萬泉文廟;建筑形制;價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0.030
0 引言
文廟又被稱為“孔廟”“夫子廟”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為了宣揚和傳承孔子的儒家思想,強化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興建文廟。在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下,文廟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清末全國的文廟總數(shù)達1560座,成為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萬泉文廟為我們揭示了晉南地區(qū)明清時期文廟禮制建筑的形制及地域特征。
1 萬泉文廟概況
萬泉文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泉鄉(xiāng)萬泉村東,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萬泉縣志相關(guān)資料顯示,宋至和元年(1054)之前萬泉文廟就存在,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或創(chuàng)建、修建,或改建、補建。萬泉文廟坐北朝南,院落南北長87米,東西寬32米,圍墻與兩側(cè)的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拆除。現(xiàn)僅存中軸線的大成殿和影壁,其余建筑均不存。 現(xiàn)存附屬文物古柏7棵、石碑4通,石碑分別為:清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告成太學(xué)碑》、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重修文廟碑記》,以及殘碑2通,僅存龜形碑座,碑身不存。
2 歷史沿革
2.1 萬泉古城歷史沿革
萬泉曾是一座古城。在唐虞夏為堯舜禹畿內(nèi)地,實冀州之域。周初為魏,春秋屬晉。北魏道武天賜元年(404),人薛通,率宗族千余人,憑借孤山地勢,故后稱“薛通城”,現(xiàn)萬泉村村南。
唐武德三年(620),因河?xùn)|多寇亂并時有突厥入侵,遂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部分村莊置萬榮縣,于薛通城(今萬泉鄉(xiāng)古城村)設(shè)縣城,因城東澗溝多有泉水,故以“城臨山澗、地多涌泉”而取名“萬泉”,亦謂“雖因東谷多泉,實志水少也”而取名“萬泉”,時屬泰州。
貞觀十七年(643),泰州廢,屬解州(《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六》稱“泰州廢屬絳州”);二十年(646),改屬蒲州,大順二年(891)改屬河中府。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割河?xùn)|地以界金人,金貞祐三年(1215),榮河縣改升榮州,屬榮州,宋咸淳二年(1266)并入猗氏,屬河中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縣人皇甫祜以戶滿千訴于省部,十六年(1279)獲準復(fù)立萬泉縣,仍屬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中府為平陽府蒲州,縣從屬。清雍正六年(1728),蒲州升府,縣仍從屬。
1914年,廢府設(shè)道,屬河?xùn)|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政府。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閻錫山在運城設(shè)第十五(后改為第十四)專署,縣從屬。1947年4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萬泉,屬晉綏邊區(qū)第十一分區(qū)。1949年3月,屬晉南行政公署運城分區(qū),同年8月1日,根據(jù)華北人民政府通令,屬運城專區(qū)。
1949年10月,屬陜甘寧邊區(qū)人民政府晉南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1月,屬山西省人民政府運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5月,縣城遷至解店。1954年8月,萬泉、榮河兩縣合并,成為萬榮縣,原萬泉縣政府改為古城。1961年建古城公社,1983年改稱萬泉鄉(xiāng)至今。
2.2 萬泉文廟歷史沿革
萬泉文廟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至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歷史。《萬泉縣志》中記載有7篇文廟修建碑文,其中修繕年代最早的兩通碑分別為宋至和元年(1054)縣令趙瞻的《至圣文宣王廟記》、金太和三年(1203)主簿劉從謙的《重修至圣廟》。從史料看,關(guān)于萬泉文廟的最早記載當屬宋至和元年趙瞻始,但在此之前,即有此廟。趙瞻在《至圣文宣王廟記》中記載:“予到宦即奠于廟,傷前后令不能治,即持所白云諜,走上之府,且請即今署東南地以易故廟之僻陋,府教如請?!边@段話就非常清楚地說明,此廟并非修建于至和元年,而是因“僻陋”而向府衙打報告擴建,可見時間年代早于至和元年。
《萬泉縣志》中收錄清代文廟修繕記載居多:清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鄭章《重修文廟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縣翟亮邦《修萬泉縣儒學(xué)記》;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張文燦《萬泉縣重修文廟記》;清道光元年(1821),知縣黃憲臣《重修文廟碑》;清同治元年(1862),王仰山《重修文廟碑記》。從宋至今修建、重修、改建、擴建次數(shù)繁多,難以詳查,除上述七篇重修碑銘外,據(jù)舊縣志中提及者,重修凡數(shù)十次之多。宋縣令鄭襄、金縣令丁錕、元大德四年(1300)攝縣事胡元真、元至治三年(1323)縣尹月輪失貼木兒、明洪武三年(1370)知縣、明宣德二年(1427)知縣張惠、明天順八年(1464)知縣梁棟、明成化十九年(1483)知縣蘇星、明弘治三年(1490)教諭縣富、明嘉靖七年(1528)知縣楊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縣劉文光、明萬歷十四年(1586)知縣符嘉訓(xùn)等都相繼重修過,且當時都有碑記。
2.3 建筑本體歷史沿革
《萬泉縣志》中記載:文廟內(nèi)東、西兩廡各九間,配有東西十二哲位,東廡先賢40位,西廡術(shù)賢39位,西廡先儒37位,以上名字全部用紅底金書木牌雕刻。這些先賢、術(shù)賢、先儒皆孔子的72賢弟子及先賢鄭國、敦頤、程顥,先儒諸葛亮、王通、韓愈、司馬光等。月臺對面正南一排為戟門三間。戟門只在祭祀時開門,戟門東、西各開一小門,稱為“學(xué)門”,東曰“義路”、西曰“禮門”。戟門外有一空地,東為名宦祠,配縣令18人,西為鄉(xiāng)賢祠,配13人。孝子祠在名宦祠南,節(jié)婦祠在鄉(xiāng)賢祠南,戟門相對正南建筑為欞星門,左右筑花墻。門坡下泮池,上筑小橋,橋南為琉璃影壁一座,蛟龍戲水,上書刻“太和元氣”四字,左右對聯(lián)為:人文啟孤峰,教澤千秋開道統(tǒng);至德流兩澗,宮墻數(shù)仞仰儒宗。泮池左有騰蛟坊,右為起鳳坊,是面東兩座木牌樓,門前各豎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至此落橋下馬。大成殿后為一大院,有大廈為明倫堂,明倫堂后高臺建有藏經(jīng)閣三間,東、西兩廂為進德齋和修業(yè)齋各五間,文廟東有崇圣祠,是供奉孔子父親叔梁公的廟宇。
據(jù)實地調(diào)研,大成殿在民國時期作為教室使用,大成殿墻體原有壁畫,梁架有彩繪。大成殿曾有多次修葺,但每次都是修修補補,大成殿前邊兩側(cè)的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拆除。
3 萬泉文廟建筑形制
3.1 萬泉文廟
萬泉文廟坐北朝南,文廟院落南北長87米,東西寬32米,現(xiàn)僅存位于中軸線的大成殿和影壁,還有院內(nèi)7棵古柏、4通石碑。
大成殿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黃綠琉璃屋面。梁架為六架梁后接單步梁用三柱,五架梁由駝峰隔承,三架梁由瓜柱頂承,三架梁上立瓜柱置櫨斗丁華抹頦栱及替木承脊檁,叉手捧戧脊檁兩側(cè)。檐下斗栱五彩雙下昂,耍頭螞蚱形。前檐中三間設(shè)隔扇門、稍間設(shè)直欞窗裝修。梁、柱、椽、枋都施彩繪,額枋飾有土紅色云紋或團花彩繪?!疤驮獨狻庇氨跒槊鞔z物,正立面鑲嵌有浮雕琉璃圖案和磚雕花紋。中間高兩邊低。2012年進行了修繕,現(xiàn)狀較好。
大成殿東側(cè)有清雍正三年(1725)漢、滿文《平定青海告成太學(xué)碑》,南側(cè)院落西側(cè)有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的《重修文廟碑記》。院內(nèi)殘留2塊龜形碑座,碑身缺失。大成殿西側(cè)管理房七間;院落內(nèi)院門、圍墻為2012年新建;院落東北側(cè)有信號塔、信號房各一座,廁所一間。
3.2 大成殿
現(xiàn)存大成殿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位于文廟中軸線的北端(圖1),坐北朝南,為面寬五間、進深兩間(六椽)的單層檐歇山頂建筑??偯鎸?8.12米,明間面寬3.85米,次間面寬3.86米,梢間面寬3.25米;總進深9.67米,從前往后依次為6.42米、3.25米,建筑面積為175.20平方米。筒板瓦屋面,除前檐琉璃三角形和琉璃棱形點綴外,其余屋面均為布灰件。脊飾除垂脊為布灰脊外,其余正脊、大吻、脊剎、垂獸、垂獸吞口、戧脊、戧獸均為琉璃構(gòu)件。大成殿東、西兩側(cè)設(shè)有八字影壁。
3.2.1 屋面
屋頂為九脊歇山頂。黃綠色琉璃覆蓋,計前后檐正身瓦壟75壟、側(cè)面正身瓦壟43壟,翼角瓦壟11壟。翼角升起51厘米,斜出40厘米。前后檐及兩山為布瓦勾滴,重唇滴水,前后坡屋面當心飾綠色琉璃筒瓦34壟,組成方心圖案,前后坡屋面兩邊飾綠色琉璃筒瓦17壟,組成棱形圖案。屋面脊飾除垂脊為布灰件外。
屋面脊飾除垂脊為布灰件外,其余均為琉璃構(gòu)件。脊剎居中,兩側(cè)各飾兩條行龍騰身曲行于花卉中,頭部回首面向剎下龍形吞口。正脊兩端施大吻(僅西邊殘存下半部分),脊剎背向設(shè)制的吞口與中央三層檐樓閣組成(樓閣形制據(jù)調(diào)查所得)。戧、垂脊系手工捏制花卉(牡丹、蓮花等)脊塊組拼,戧獸之前用條磚二層相拼、上置扣脊瓦形成岔脊。
3.2.2 架梁結(jié)構(gòu)
大成殿的梁架為六架梁后插廊,其減小了六架梁的用材體量。通檐用三柱,單層檐歇山頂。梁架結(jié)構(gòu)為六架梁前端出耍頭與前檐柱頭科斗栱成一體,后端架于金柱柱頭科斗栱之上與單步梁對接;單步梁后端出耍頭與后檐柱頭科斗栱為一體,前端架于金柱柱頭科斗栱之上與六架梁對接。這樣六架梁與單步梁通過金柱柱頭科斗栱前后對接,減小了六架梁的截面尺寸(圖2)。六架梁上施駝峰支撐五架梁,五架梁上施角背、金瓜柱支承三架梁,三架梁上施角背和脊瓜柱支承脊部隔架科斗栱。明次間金柱柱頭之上施平板枋和額枋各一道;梢間用兩根爬梁相連,爬梁外端架于山面柱頭斗栱之上,內(nèi)端架于六架梁之上;脊檁下施脊枋、金檁下施金枋、檐檁下施檐枋加強大成殿的縱向連接。
梁架總舉折為五四舉,坡度比較平緩。其中脊部為九六舉,金部為七四舉,檐部為五二舉,屋面曲線比較順暢。梁、柱、椽、枋都施彩繪,額枋飾有土紅色云紋或團花彩繪,脊檁下皮有明代重修墨書題記。從整個梁架的工藝和造型來看,明代特征明顯。極少數(shù)后人補配的角背具有明代特征。
3.2.3 斗栱
大成殿斗栱按其位置分為五種:檐部斗栱為三種,即柱頭科、平身科、角科;金柱柱頭科為一種;脊瓜柱隔架科斗栱為一種。按其形制可分為四種,即柱頭科和角科斗栱為五踩雙下昂斗栱,平身科為五踩單翹單下昂斗栱,金柱斗栱為一斗交麻葉頭斗栱,脊瓜柱斗栱為縱向出正心栱、橫向出丁華抹頦栱。
3.2.4 裝飾裝修
大成殿前檐明次間均為隔扇裝修,梢間為直欞窗。據(jù)2009年測繪人員現(xiàn)場考察,明次間的上檻、中檻、橫批與伏兔仍然存在(為明代遺物),隔扇門已不存在,但從中檻可以看出明次間原來均為六扇隔扇。梢間的直欞窗窗框仍在,欞條不存,但從窗框上的卯口可以看出原來的欞條為17根。2010年修繕將門窗恢復(fù)原狀。
大成殿三架梁、五架梁、六架梁、金柱、金柱上的平板枋和金柱斗栱上均有大量的彩繪,面積約為70.1平方米。彩繪內(nèi)容均為傳統(tǒng)的花卉。
3.2.5 墻體
大成殿后檐墻厚1.03米,山墻厚0.86米,后檐與山墻高4.45米;前檐下檻墻厚0.56米,高1.77米。后檐南北兩端直角收邊,將角柱封閉墻內(nèi);后檐墻、山墻墻頭隨相應(yīng)梁架砌成五花墻。
3.2.6 柱子及地面
大成殿柱子全部為木質(zhì)圓柱。前檐柱底直徑為42厘米左右,柱頭直徑為38厘米左右;后檐柱頭直徑均在38厘米左右,并包于后檐墻體內(nèi)。殿內(nèi)金柱柱底直徑均為42厘米,柱頭直徑38厘米左右。室內(nèi)地面方磚鋪墁。
3.3 影壁
影壁鑲嵌有浮雕琉璃圖案和磚雕花紋,為中間大兩邊小的三座琉璃影壁,明代遺物。影壁壁身背面為平面墻,正面正中心為琉璃貼面,圖案為風(fēng)景和花卉,另外還有陶質(zhì)雕刻花卉和文字。
影壁的大吻與正脊均為琉璃構(gòu)件,瓦面為布灰構(gòu)件。影壁為明代遺物,正立面鑲嵌有浮雕琉璃圖案和磚雕花紋,中間高兩邊低。中間的大影壁設(shè)正脊,正脊兩側(cè)各施大吻一個。正脊圖案為牡丹花,大吻為行龍;前后檐為勾頭滴水。東、西兩側(cè)的小影壁同設(shè)正脊,正脊兩側(cè)各施大吻一個,正脊圖案為荷花,大吻為行龍;前后檐為勾頭滴水。
4 萬泉文廟價值意義
萬泉文廟經(jīng)歷代重修,現(xiàn)存文物建筑顯現(xiàn)明、清時代山西晉南地域建筑特征,揭示了萬泉文廟的發(fā)展變遷,也是我國木結(jié)構(gòu)建筑史發(fā)展變遷的典型實例之一。大成殿屋面黃綠琉璃脊獸,造型獨特,影壁所鑲嵌的琉璃浮雕空間構(gòu)成感強,整體造型流暢,形式優(yōu)美。影壁的磚飾斗栱和花紋樣式,體現(xiàn)山西晉南地區(qū)明清時代在建造結(jié)構(gòu)、材料、工藝方面的高超技術(shù)水平,是研究晉南地區(qū)明代古建筑的寶貴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
5 結(jié)語
萬泉文廟是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尊儒祭孔活動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文化的載體。萬泉文廟證實了萬泉古城崇尚科舉重視禮教,尊儒信仰在該山西晉南地區(qū)深深扎根,夯實了晉南地區(qū)文廟禮制建筑歷史變遷的發(fā)展歷程,更是古萬泉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參考文獻
[1]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9.
[4]李申.中國儒教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孔祥林.世界孔子廟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194.
[6]劉敦禎.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0:173.
[7]房偉.文廟釋奠禮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7.
[8]范小平.中國孔廟發(fā)展史簡論[J].四川文物,1990(5):41-44.
[9]范小平.中國孔廟[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
[10]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shù)[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