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鐵力木,在歷史文獻中多有木質堅硬而不受蟲害的記載和描述。文章總結鐵力木不受蟲害的歷史文獻記載,再從館藏鐵力木文物保存、養(yǎng)護等實際工作出發(fā),探討鐵力木文物遭受的蟲害情況,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建議。
關鍵詞:鐵力木文物;白蟻;檔案竊蠹;文物蟲害防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0.010
鐵力木,俗稱“格木”,是現(xiàn)行植物學分類下豆科(蘇木科)格木屬的喬木,主要產于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福建等地,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在歷史文獻中,鐵力木又被稱為“鐵梨木”“鐵栗木”“格木”“石鹽”“鐵棱”等。由于其紋理細密,木質堅硬而沉重,歷久彌堅,故鐵力木多用于建筑木構制作,民間也有用其制作幾案、桌椅、米斗、農具等器物,是嶺南地區(qū)特有的重要木材。以廣西為例,玉林市容縣經(jīng)略臺真武閣、玉林市玉州區(qū)大成殿、北海市合浦縣大士閣等古建筑均以鐵力木作為主要架構材料,廣西各地公藏機構及私人藏家也有不少鐵力木家具、木構收藏。
關于鐵力木的木質特點,歷史文獻除了記載其材質堅硬、沉重、紋理細密之外,還記載了鐵力木不受蟲害的特點。然而真實情況確實如此嗎?本文在爬梳整理歷史文獻中有關鐵力木“不受蟲害”記載的前提下,結合館藏鐵力木文物的保存、養(yǎng)護工作以及文物征集工作,淺談在實際情況中遇到的鐵力木文物蟲害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建議。
1 鐵力木文物的范圍
目前,“鐵力木”存在中文定名問題。“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格木’和‘鐵力木’是同一樹種的不同名稱,且‘格木’是‘鐵力木’的俗稱。近代,在西方植物學進入中國之后,國內的植物學家們將‘鐵力木’定為了Mesua ferrea L.的中文名,將‘格木’定為了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的中文名,從而人為地將古代同一樹種的不同名稱變成兩個不同樹種的名稱?!@使得‘鐵力木’這個詞語在古代和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指代完全不同的現(xiàn)象,人為地制造了概念混淆和歷史割裂,給‘鐵力木’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工作增添了極大的障礙?!雹贇v史文獻中所記載的“鐵力木”應該對應現(xiàn)行植物學中文名“格木”(拉丁文名稱: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而現(xiàn)行植物學中文名“鐵力木”(拉丁文名稱:Mesua ferrea L.)則是藤黃科(山竹子科)鐵力木屬的植物。因此有必要說明本文所探討的歷史文獻記錄中之“鐵力木”為對應拉丁文名稱“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的木質文物,而質地為“Mesua ferrea L.”(現(xiàn)行中文名“鐵力木”)的文物則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2 歷史文獻中關于鐵力木“不受蟲害”的有關記載
歷史上,人們從何時開始利用鐵力木已無從稽考。古人在利用鐵力木為生產生活服務時,逐漸了解其木質特性,將其譽為“南方美材”,并產生了鐵力木“不受蟲害”的認知,本文將之整理如下。
北宋時期,蘇軾被貶嶺南期間曾著有《兩橋詩(并引)》,其中寫道:“(惠)州西豐湖上有長橋,屢作屢壞,棲禪院僧希固筑進兩岸,為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榜曰西新橋。……千年誰在者,鐵柱羅浮西。獨有石鹽木,白蟻不敢躋?!雹诖颂幍摹笆}木”即是鐵力木的俗稱。
清光緒六年(1880)版《北流縣志》卷八《物產》記載:“格木,葉小如余甘,修偉強勁,小者合抱,大者數(shù)圍,木理縝致,刷磨光澤可以鑒,堅重如石,蝤蝎不能嚙,風雨不能剝,南方美材也。”③
清光緒十八年(1892)版《鎮(zhèn)安府志》卷十二《輿地志五·物產》記載:“鐵力木,各土州皆出(舊志)。謹案,鐵力木,一名石鹽,一名鐵棱,文理堅致,各州縣皆出,歸順、鎮(zhèn)邊較多,土人名為杴木,凡木皆蠹蝕,唯此木不腐?!秿犀嵱洝分^木力僅可百余年,未足信也?!雹?/p>
清光緒二十年(1894)版《郁林州志》卷四《輿地略四·物產》載:“鐵力木俗名格木,《南越筆記》鐵力木紋理甚堅致,重如石質,初黃,用久則黑,蟲蟻、風雨不能剝蝕,高聳直大宜椽棟,作器光澤可鑒,越中良材也,今州中少矣?!雹?/p>
民國二十六年(1937)版《西寧縣志》載:“鐵力,色紫黑,性堅而重,理細,為南方美材。蠻地多產鐵栗木,故人鬻于吳浙間,得善價。陳元龍《格致鏡原》:‘白蟻無所不蝕,唯不能食鐵力。’”⑥
同于1937年編纂的《廣西特產物品志略》卷一記載:“鐵力木俗名格木,《南越筆記》鐵力木文理甚堅致,重如石質,初黃,用久則黑,蟲蟻、風雨不能剝蝕,高聳直大宜椽棟,作器光澤可鑒,越中良材也?!F力木,質堅如鐵,故名,俗呼格木,亦作槅木,……堅重如石,蝤蝎不能齧,風雨不能剝,宋明衙署廟宇,凡梁柱榱棟欂櫨杗桶,皆取材此木,……自人稠地辟,伐取殆盡,惟深巘窮崖,無計牽挽,少有存者,南方珍木,以此為最?!雹?/p>
梁思成先生在1961年考察了廣西容縣經(jīng)略臺真武閣之后提出:“真武閣的木材是兩廣特產的鐵力木,這種木材結疤少,紋理細勻,十分堅硬,不受蛀蝕,木色深灰微赭,頗似鐵色,極其美觀?!雹?/p>
《廣東匯考輯》記載:“廣地卑濕,非堅木輒致蠹蟻,松柏尤為蠹蟻所甘一種,白蟻最多,甚至衣服、書籍有食之盡者,故屋宇多取廣右鐵力木為之,乃無患。”⑨
由以上可知,鐵力木“不受蟲害”的記載在歷史文獻中并不鮮見。根據(jù)宋代大文豪蘇軾所著《兩橋詩(并引)》的內容可以判斷,早在北宋年間,人們已經(jīng)有了鐵力木不受白蟻侵害的認知。因此廣東惠州當?shù)氐臈U院僧人希固在主持修筑西新橋時,連同橋上的九間閣樓,全部使用鐵力木作為建筑材料,以期西新橋能夠堅若鐵石,不受蟻害,屹立千年。到了明清時期,眾多歷史文獻都記錄了鐵力木“不受蟲害”的木質特點。如今在桂東南地區(qū),有不少民間收藏者仍持有鐵力木文物不受蟲害的觀點,認為只要鐵力木保存在合適的人居環(huán)境中,就不會出現(xiàn)蟲害現(xiàn)象。
3 鐵力木文物的蟲害實例
在鐵力木文物征集、保存和養(yǎng)護的實際工作中,可以觀察到鐵力木文物遭受蟲害的現(xiàn)象。以玉林市博物館為例,在文物征集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件鐵力木家具——“鐵力木有束腰羅鍋棖直腿內翻馬蹄足方桌”腿部遭到白蟻侵蝕。該鐵力木方桌長112.6厘米,寬92.5厘米,高90厘米(圖1),其中一條桌腿外側有蟻蝕后遺留的不規(guī)則破損和凹陷痕跡,長度64厘米,寬度6.3厘米。蟻蝕處有多道呈縱向分布的細長蟻路通道,且顏色較淺,木質朽化(圖2)。白蟻蟲害的發(fā)生要滿足合適的溫度、適宜的濕度、充足的食源(即木材、紙張等有機質物體)三個條件,該鐵力木方桌原本長期放置于南方地區(qū)無人活動且陰暗潮濕的房屋內角落處,恰好全部符合白蟻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這一實例證明了包括宋代蘇東坡在《兩橋詩(并引)》中“白蟻不敢躋”的描述,清代陳元龍在《格致鏡原》中“白蟻無所不蝕,唯不能食鐵力”和《廣東匯考輯》中“故屋宇多取廣右鐵力木為之,乃無患(白蟻)”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并不準確。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鐵力木器物也會遭受白蟻侵害。但在這一實例中較為遺憾的一點是,由于該鐵力木方桌出現(xiàn)蟻蝕的情況較早,已完成滅蟻處理,目前僅靠所遺留的蟻蝕痕跡無法判斷侵蝕的白蟻種類,因此白蟻危害鐵力木文物的具體情況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除了發(fā)現(xiàn)鐵力木文物遭受白蟻侵害之外,玉林市博物館還發(fā)現(xiàn)了鐵力木文物受到其他蟲害的情況。玉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鐵力木有束腰大理石板面方凳”(藏品編號001063)征集于2015年,其凳腿底面存在蟲蝕痕跡(圖3)。2023年7月,玉林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該件文物桌腿處掉落的粉末進行了采樣,并送至廣西民族博物館進行分析檢測,該館工作人員用基恩士VHX-5000超景深顯微系統(tǒng)對樣品進行了分析,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蟲骸和昆蟲排泄物(如圖4),后經(jīng)南寧海關技術中心進行物種鑒定后,確定該蟲骸為檔案竊蠹。
檔案竊蠹屬于鞘翅目Coleoptera,竊蠹科Anobiidae,F(xiàn)alsogastrallus屬,在我國的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均有分布。檔案竊蠹為鉆蛀型害蟲,其通過鉆進文物內部進行蛀蝕、繁殖,其幼蟲躲在隧道中越冬⑩。該蟲害往往發(fā)生在物體內部,發(fā)現(xiàn)的時候文物通常已經(jīng)損毀嚴重k。丁寧對嶺南地區(qū)的博物館昆蟲病害進行調查時,在湛江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的紙質文物上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檔案竊蠹l。廣西民族博物館在壯族文化展廳的壯族木蒸桶和1號庫房的仫佬族草凳上也發(fā)現(xiàn)了檔案竊蠹。劉家路等提到以毛衣魚、檔案竊蠹、藥材甲等為主的蠹蟲幼蟲主要危害木質、紙質、竹質和皮革質等有機質文物。他還提到檔案竊蠹的最適生長發(fā)育條件是溫度22~35攝氏度、相對濕度大于60%m。玉林地處嶺南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2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和最高溫分別為-2攝氏度和38.4攝氏度。以玉林市博物館2023年的展廳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來看,該館年平均濕度68%,最低濕度和最高濕度分別為51%和78%。因此在未施加調控和防治手段的情況下,玉林市博物館文物庫房和展廳溫濕度隨室外環(huán)境變化,且適宜檔案竊蠹生長和繁殖。在未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之前,其館藏珍貴鐵力木文物受蟲害的隱患較大。
由上述實例可見,歷史文獻中關于鐵力木“不受蟲害”的記載,以及現(xiàn)今部分鐵力木收藏家認為其“不會出現(xiàn)蟲害現(xiàn)象”的觀點并不正確。鐵力木只是相較于其他木材可能更不容易遭受蟲害。鐵力木雖然具有結構密致堅實、極耐腐的木質特點,但在適合的環(huán)境條件下,白蟻和檔案竊蠹都會對鐵力木文物造成危害。尤其是在溫高濕重的嶺南地區(qū),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所帶來的高溫多雨等因素,為白蟻和檔案竊蠹侵害鐵力木木質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氣候條件。
4 鐵力木木質文物蟲害的防治建議
由于威脅鐵力木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蟲害風險是真實存在的,因此有必要針對鐵力木木質文物進行蟲害防治工作。
對于不可移動鐵力木文物而言,文保工作者需要“堅持‘文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蟻害治理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來綜合治理n。從預防的角度來說,管理人員需要加強檢查工作,重點檢查柱礎與柱子的連接處、梁架結構卯接處等濕度較大或背光的部位。同時,做好鐵力木文物的上漆保護工作,確保漆面的完整,通過漆面將鐵力木文物與外界隔絕,防止蟲害的發(fā)生。針對已存在的蟻害,可以通過對不可移動鐵力木文物周圍土壤、室內墻基噴施非趨避性化學藥物、埋設白蟻誘殺箱等方式控制甚至消滅蟻害。同時,可以通過提升古建筑管理人員防蟲專業(yè)技術、加強誘殺給藥、注意建筑物通風等措施進一步提升白蟻蟲害預防和治理的效果;針對檔案竊蠹,則可以通過化學防治的手段,運用擬除蟲菊酯以一孔一針的注射防治方法,往蟲洞注射藥劑進行殺滅治理o。
對于可移動鐵力木文物而言,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來指導開展蟲害防治工作。從制度保障的角度來說,應及時制定并落實好庫房清潔衛(wèi)生制度、控制貯藏環(huán)境的溫濕度、建立健全文物庫房巡查及保護制度等。在具體防治措施層面,首先要做好環(huán)境溫濕度的控制,運用生態(tài)控制的理念,將可移動鐵力木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環(huán)境中的濕度控制在50%以下,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p以廣西玉林市博物館為例,該館擁有成體系的珍貴鐵力木家具及建筑構件藏品。2023年,通過“玉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廣西玉林市博物館搭建了12米×8米×2.8米的高密恒濕庫房,可將庫房內環(huán)境保持在潔凈、穩(wěn)定的低濕度狀態(tài),以滿足生態(tài)控制要求下成體系的珍貴鐵力木文物的保存需求。此外,對于可移動鐵力木文物已存在的蟲害,還可以運用化學殺蟲和真空充氮等方法實現(xiàn)有效治理。
5 結語
鐵力木木質紋理細密、蒼勁樸實、歷久彌堅,其木質文物以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各地公藏機構和私人收藏者的青睞與追捧。無論是鐵力木古建筑管理單位、鐵力木文物公藏機構抑或是私人藏家都應該正確了解鐵力木的木質特性,樹立正確的鐵力木文物防蟲害觀念,增強防蟲害意識,重視其蟲害預防和治理工作,讓珍貴的鐵力木文物更好地傳承于后世。
致謝:本文得到了容縣鐵力木家具收藏家夏志杰先生、沈堅理先生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注釋
①于少波.“鐵力木”還是“格木”?:兼論近代以來兩個植物中文定名所引起的歷史割裂和文化傳承問題[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4(1):99-107.
②出自蘇軾《兩橋詩(并引)》。蘇軾.蘇軾全集:上[M].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01.
③李士琨,等.北流縣志[M].徐作梅,等修.刻本.1880(清光緒六年).
④梁萬年,等.鎮(zhèn)安府志[M].羊復禮,等修.刻本.1892(清光緒十八年).
⑤文德馨,等.郁林州志[M].馮德材,等修.刊本.1894(清光緒二十年).
⑥桂坫,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51:西寧縣志:卷一四:食貨:三[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115.
⑦吳尊仁.廣西特產物品志略[M].刊本.1937(民國二十六年):19-20.
⑧梁思成.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杠桿結構”[J].建筑學報,1962(7):1-9.
⑨出自《廣東府部匯考(附廣東匯考輯)》。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9冊[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131.
⑩顧忠盈,吳新華.木質包裝有害生物檢疫鑒定[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264.
k田敬伊.館藏文物常見害蟲及綜合防治[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55-58.
l丁寧.嶺南地區(qū)博物館藏品蟲害調查報告[J].博物院,2018(2):94-103.
m劉家路,唐歡.館藏文物常見害蟲種類及防治[J].蘭臺世界,2022(5):119-121.
n王雪云.淺談嶺南地區(qū)古建筑白蟻防治技術:以佛山祖廟為例[J].城市建筑,2023(12):187-188.
o謝宇斌.淺析檔案竊蠹的防治[J].圖書館論壇,2009(4):170-172;覺單,貢嘎扎西,玉達,等.布達拉宮古建木材蛀蟲竊蠹的生物學特征及其防控研究[J].西藏科技,2020(10):24-27.
p熊洪治、黃世俊.檔案竊蠹的生態(tài)控制[J].中國檔案,199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