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有人問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詞必然是愛國救國。我以為五四運動的發(fā)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國政府的兩種壓迫而成的,自然不能說不是愛國運動。但是我們的愛國運動,遠史不必說,即以近代而論,前清末年,也曾發(fā)生過愛國運動,而且上海有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校。10年前就有標榜愛國主義的運動。何以社會上對于五四運動無論是贊美、反對或不滿足,都有一種新的和前者愛國運動不同的感想呢?他們所以感想不同的緣故,是五四運動的精神,的確比前者愛國運動有不同的地方。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運動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的精神。
直接行動就是人民對于社會國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動,加以制裁,不訴諸法律,不利用特殊勢力,不依賴代表。因為法律是強權(quán)的護符,特殊勢力是民權(quán)的仇敵,代議員是欺騙者,決不能代表公眾的意見。清末革命的時候,人人都以為從此安寧了,不料袁世凱秉政結(jié)果,反而不好。袁世凱死的時候,人人又以為從此可以安寧了,不料現(xiàn)在的段祺瑞、徐世昌執(zhí)政,國事更加不好。這個時候,中國人因為對于各方面的失望,大有坐以待斃的現(xiàn)象。自從德國大敗,俄國革命以后,世界上的人思想多一變。于是,中國人也受了兩個教訓:一是無論南北,凡軍閥都不應當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動的希望。五四運動遂應運而生。一般工商界所以信仰學生,所以對于五四運動有新的和前次愛國運動不同的感想,就是因為學生運動是直接行動,不是依賴特殊勢力和代議員的卑劣運動呵!
中國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犧牲,得很大的效果。這病不改,中國永遠沒有希望。社會上對于五四運動,與以前的愛國運動的感想不同,也是因為有無犧牲的精神的緣故。然而我以為五四運動的結(jié)果,還不甚好。為什么呢?因為犧牲小而結(jié)果大,不是一種好現(xiàn)象。在青年的精神上說起來,必定要犧牲大而結(jié)果小,才是好現(xiàn)象。此時學生犧牲的精神,若是不如去年,而希望的結(jié)果,卻還要比去年的大,那更不是好的現(xiàn)象了。
以上這兩種精神,就是五四運動重要的精神。我希望諸君努力發(fā)揮這兩種精神,不但特殊勢力和代議員不是好東西,就是工商界也不可依賴。不但工商界不可依賴,就是學界之中,都不可依賴。最后只有自己可靠,只好依賴自己。
技法小貼士
1. 由一種現(xiàn)象或者事件引出作者的論點,論點從事例中提煉,表述要完整,態(tài)度要鮮明,并有一段文字闡述中心論點。在正文部分將論點分角度展開為兩到三個分論點。
2. 正文部分圍繞分論點進行論證,恰當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等各種論證方法。
3. 在結(jié)構(gòu)上要注意嚴密性,全篇文章、各個分論點的論證都要注意層次的嚴密,大抵來說,包括觀點的提出—分析闡述—運用論據(jù)論證—小結(jié)、過渡或者總結(jié)。
4.選用材料要真實客觀,但字里行間要明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
作家名片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