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笛,不僅是我國笛類樂器的鼻祖,更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在民族器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以獨特的吹奏方式,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承載著上古人類的文明與智慧。骨笛作為古老文明的見證,不僅展示了遠古人類的音樂才能,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貌。本文將深入探討骨笛的斜吹與豎吹兩種吹奏方法,并通過詳細的測音頻譜分析,揭示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以期激勵更多的竹笛演奏者與音樂愛好者深入研究笛類樂器的歷史與文化。
關鍵詞:骨笛" 吹奏方法" 斜吹" 豎吹
一、骨笛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
骨笛,作為我國歷史最早的樂器之一,其出土實物見證了其悠久的歷史。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fā)現的賈湖骨笛已有超過9000年的歷史,而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也有超過7000年的悠久歷史。這些骨笛都是用動物的骨質材料制成,如丹頂鶴的翅骨,這些材料堅硬耐用,制作程序復雜,展示了遠古時期人類精湛的制作水平。
骨笛的制作過程充滿了匠心獨運。制作者需要精選合適的骨質材料,經過精細的打磨和鉆孔,才能制作出音色優(yōu)美的骨笛。每一個骨笛都是制作者心血的結晶,它們不僅承載著音樂的功能,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骨笛的音色獨特,既有高昂激越的音調,又有深沉渾厚的低音,能夠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在古代的祭祀、慶典等場合,骨笛都是不可或缺的樂器。
這些骨笛的出土,為后輩學習與了解新石器時期的音樂文化、社會生活以及技術水準提供了有力的參考資料。通過對骨笛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制作工藝以及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骨笛作為古代文化的遺產,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它不僅是古代音樂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骨笛的兩種吹奏方法
骨笛的吹奏方法主要分為斜吹和豎吹兩種。斜吹法主要適用于管身兩端中空通達的骨笛,而豎吹法則主要適用于吹口處裝有墊片,且?guī)в蠻字口形狀的骨笛。這兩種吹奏方法各有其獨特之處,下面將分別進行詳細介紹。
(一)斜吹方法
斜吹法演奏時,演奏者需要將上下嘴唇的右半邊貼著骨笛的細端吹口,以小于45度左右的角度去吹奏。這種吹奏方式利用氣流進入管端內壁,產生管壁震動,從而形成獨特的音色。由于骨笛的內壁結構不均勻,八度音樂音準上較難做到準確,因此要求演奏者熟練掌握斜吹法,通過調節(jié)風門與角度來精確控制音準。
斜吹法的難點在于掌握適當的風門和角度。風門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音色的純凈和音高的準確。而角度的掌握則更為關鍵,它直接影響到氣流與管壁的摩擦程度,從而影響音色的明亮度和飽滿度。因此,演奏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摸索,才能熟練掌握斜吹法的技巧。
斜吹法產生的音色堅實而嘹亮,具有獨特的魅力。它能夠吹奏出豐富的旋律,展現出古代樂器的韻味。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可以通過調整風門和角度,以及控制氣流的速度和力度,來表現出不同的音色和情感。這使得斜吹法在音樂表現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二)豎吹方法
豎吹法主要適用于吹口處裝有墊片,且?guī)в蠻字口形狀的骨笛。演奏時,下嘴唇貼著墊片的位置,雙手松弛地扶住笛身,將其保持穩(wěn)固,豎直置于身前吹奏。豎吹法要求演奏者掌握適當的氣流速度和氣壓,以確保音色的純凈和音高的準確。
與斜吹法相比,豎吹法的難點在于掌握墊片的使用和氣流的控制。墊片的使用需要演奏者具備一定的口型和舌位技巧,以確保氣流能夠順暢地進入笛身。同時,氣流的控制也更為關鍵,它直接影響到音色的純凈度和音高的穩(wěn)定性。因此,演奏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摸索,才能熟練掌握豎吹法的技巧。
豎吹法的音質與效果通常比斜吹法更佳。它的音域能達到兩個八度,聲音較為統一,音準把握較強。這使得豎吹法在演奏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更加細膩和豐富的音樂情感。同時,豎吹法的音色也較為柔和、圓潤,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這使得豎吹法在表現溫柔、抒情的音樂作品時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三、測音頻譜分析揭示骨笛聲音特性
為了深入研究骨笛的聲音特性,筆者使用專業(yè)錄音設備與錄音環(huán)境進行音頻采集,分別用斜吹與豎吹的方法依次吹奏低音a、d、e、a四個音,確保測音的嚴謹性和準確性。通過對采集到的音頻數據進行頻譜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骨笛的聲音特性。
(一)斜吹法頻譜圖分析
(二)豎吹法頻譜圖分析
在斜吹法的頻譜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基頻穩(wěn)定且能量分布均勻。這表明斜吹法能夠穩(wěn)定地發(fā)出基頻音高,為演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頻譜圖上還可以看到多個倍頻成分的存在,且能量分布均衡。這說明斜吹法不僅能夠發(fā)出基頻音高,還能產生豐富的泛音列,使得音色更加飽滿、豐富。
此外,斜吹法的動態(tài)范圍也較大。頻譜圖上顯示的動態(tài)范圍涵蓋了從低音到高音的廣泛區(qū)域,說明斜吹法演奏時音量變化明顯,能夠表現出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這使得斜吹法在演奏過程中能夠輕松地應對不同的音樂情感和場景需求。
斜吹與豎吹法頻譜圖比較:
在對比斜吹與豎吹法的頻譜圖時,我們發(fā)現兩者在次生諧波頻率分布上很接近。然而,在次生諧波的能量上,豎吹骨笛明顯更強,說明它具有更好的高頻共振性能。這可能是因為豎吹法的吹口設計使得氣流更加集中,從而產生了更強的高頻共振。
同時,在倍頻成分方面,斜吹法吹出的倍頻成分更加清晰且數量更多。這表明斜吹法能夠產生更加豐富的泛音列,使得音色更加豐富多彩。而豎吹法雖然也有倍頻成分的存在,但相對于斜吹法來說,其倍頻成分的數量和清晰度都略顯不足。
在聲強對比方面,斜吹法的聲強明顯大于豎吹法。這表明斜吹法能夠更好地利用氣流摩擦震蕩管壁發(fā)音,從而產生更大的音量輸出。這使得斜吹法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更加突出地表現音樂的力度和強度。
而在音色對比方面,斜吹法的音色更加圓潤飽滿,給人一種充實、厚重的感覺。而豎吹法則顯得相對尖細或微弱,給人一種輕柔、細膩的感覺。這說明斜吹法在音色表現上更具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展現出骨笛的獨特魅力。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斜吹與豎吹兩種骨笛吹奏方法的測音頻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斜吹法以其獨特的發(fā)聲機制和豐富的音色表現,成為了古代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不僅能夠穩(wěn)定地發(fā)出基頻音高,還能產生豐富的泛音列,使得音色更加飽滿、豐富。同時,斜吹法的動態(tài)范圍較大,音量變化明顯,能夠表現出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這使得斜吹法在演奏過程中能夠輕松地應對不同的音樂情感和場景需求。
豎吹法雖然音質與效果通常比斜吹法更佳,音域能達到兩個八度,聲音較為統一,音準把握較強。但在聲強、音色和倍頻方面與斜吹法相比略顯不足。然而,豎吹法也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柔和、圓潤的音色和細膩、豐富的音樂情感表現。這使得豎吹法在演奏溫柔、抒情的音樂作品時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兩者吹奏方式各有優(yōu)點,斜吹方法難駕馭,需要演奏者具備較高的技巧和水平;而豎吹方法相比之下較為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和水平較低的演奏者。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吹奏方法,以展現出骨笛的獨特魅力。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骨笛這一古老樂器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骨笛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將繼續(xù)吸引著無數的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激勵更多的竹笛演奏者與音樂愛好者深入研究笛類樂器的歷史與文化,為傳承和發(fā)展這一古老藝術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期待更多的科技手段能夠應用于骨笛的研究和演奏中,為我們揭示更多關于骨笛的奧秘和魅力。
參考文獻:
[1]孟考考,糖二胖胖.賈湖骨笛失聲記(上)[J].奇妙博物館,2024,(06):32-35.
[2]張妍,張葉彤.賈湖骨笛的音樂考古學成果概述[J].音樂天地,2024,(02):12-16.
[3]項陽.側吹、橫吹與豎吹:骨笛的三種吹奏形態(tài)辨研[J].音樂研究,2022,(06):90-96+2-4.
[4]霍錕.賈湖骨笛樂音初義[J].北方音樂,2017,37(07):27-28.
作者簡介:胡玉林,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