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每天都有他者進入,以新鮮別樣的眼光窺視,并形成各自的印象。
廣州大橋下,珠江水渾黃,比黃河水還黃。水面上,黑臉琵鷺在飛。不遠處的廣州塔,“小蠻腰”的上部隱在云霧中,猶抱琵琶半遮面。
江邊兩岸植滿了龐大的榕樹,榕樹下有晨跑的男女。兩個外地打工者,坐在塑料包裝袋子上,等活兒。一個光著上身,襯衣搭在黑亮的肩膀上。女環(huán)衛(wèi)工在掃街,頭上戴著尖頂斗笠,身穿藍色條紋工裝服。一個中年男人悠閑地抱著個嬰兒,看看江面,看看行人和汽車,時而逗弄一下懷里的寶寶。
草地上,椋鳥在信步,瞪著大眼圈的眼睛看你,幾乎不懼行人。供行人上下的斜面石階上,一些上早班的騎行者在冒險走“捷徑”。一個老者擺著個樂譜架子在唱卡拉OK,遠遠看去像在搞直播。
珠江水面上,停著五條長長的龍舟,插著杏黃三角旗,上書大大的“寺右”“姚”字樣。事后得知,這廣州越秀區(qū)寺右村,是個古村名村,附近的城區(qū)多是由寺右村拆遷改造而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jié),想必寺右村的龍舟隊參加了龍舟大賽,于我,是錯過眼福了。
回到濟南,翻看剛到手的美籍華人劉香成攝影作品集《鏡頭·時代·人》,內(nèi)有一幅作品是“1976年,廣州,當?shù)鼐用裼谥榻哆叴蛱珮O拳”,作者用長焦鏡頭將打太極拳的男子與推自行車行人壓縮在一個畫面,很有張力。拍攝這張照片兩年后,劉香成便北上就任美國《時代》雜志第一位在北京任職的首席攝影記者。掐指一算,已經(jīng)40年多了,珠江邊的故事,就是中國的故事呀。
這本攝影集的封面照片也很有沖擊力,三位頭戴軍帽、身穿相同夾克的小青年,戴著墨鏡,注視鏡頭,墨鏡的鏡片反射出在場的更多的人群。這幅照片攝于1980年的云南思茅,有人稱為“中國朋克”,有人稱為“墨鏡三兄弟”。我一下子想起來,十幾年前曾買過先鋒詩人韓東寫的一本小說,名字叫《小城好漢之英特邁往》,書的封面插圖用的就是這幅照片。當時哪里知道,照片作者劉香成竟是獲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的大咖。只知道韓東198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xué)哲學(xué)系,是我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