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我國民法在人工智能(AI)時代錯綜復雜的格局,分析了人工智能給法律框架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的雙重性。本文寫作的目的在于揭示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先進能力和應用如何重塑我國民法的原則和實踐。文章指出的主要挑戰(zhàn)包括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問題、智能合約的法律地位、人工智能部署中的道德考量以及產品責任中的問責制。與此相反,文章分析了一些重大機遇,如法律服務自動化的潛力、提高爭議解決效率、法律知識的傳播以及法律風險的預測分析。本文認為,我國民法體系到了重要時刻,需要在法律法規(guī)和實踐中進行調整創(chuàng)新,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同時降低其風險。
[關鍵詞]人工智能;民法;挑戰(zhàn);機遇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8.004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我國民法面臨著挑戰(zhàn)和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突破了傳統法律框架的界限,引發(fā)了與隱私、數據保護、知識產權和責任相關的錯綜復雜的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系統變得越來越自主,在發(fā)生故障或傷害的情況下確定責任變得復雜。此外,人工智能對個人數據的大量積累和利用也引發(fā)了嚴重的隱私問題,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為法律系統提供了大量機遇,包括提高效率、可及性和處理復雜法律分析的能力的潛力,從而加強司法。因此,我國必須調整和發(fā)展民法,以應對這些挑戰(zhàn)并利用人工智能的潛力,從而在創(chuàng)新、個人權利和社會福利之間取得平衡。
一、相關概念的介紹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在機器中模擬人類的智能,這些機器通過編程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并模仿人類的行為,包含一系列功能,從基本的問題解決和決策,到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和學習等高級功能。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分析大量數據,識別模式并進行預測,使其能夠執(zhí)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些任務千差萬別,從駕駛自動駕駛車輛和管理復雜的物流,到提供個性化建議和實現客戶服務互動自動化,不一而足。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標是提高效率和準確性,并實現由于數據的規(guī)模或復雜性而可能對人類構成挑戰(zhàn)的結果。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它有望徹底改變各行各業(yè),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并為世界上一些最緊迫的挑戰(zhàn)提供解決方案。
(二)民法
民法是一個基本法律框架,側重于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之間的私人關系。民法管轄廣泛的事務,如合同、財產權、家庭關系和個人行為產生的義務。與處理危害國家和社會的犯罪行為的刑法不同,民法主要關注解決私人當事方之間的糾紛,并提供可能包括賠償或具體履行在內的補救措施。民法的起源可追溯到羅馬法,影響了全世界的法律體系,尤其是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qū)。民法法系的特點是擁有全面的成文法和法典,旨在涵蓋所有法律領域,提供一套詳細的規(guī)則,供法官適用于審理的案件。這種方法與普通法系形成鮮明對比,普通法系的法律是通過司法判決和判例演變而來的。民法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個人權利以及通過確保私人交易和互動的公平性來促進正義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民法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產品責任認定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民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涉及產品責任的確定。隨著人工智能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和自主,當這些系統造成損害或發(fā)生故障時,責任的分配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傳統產品責任框架的前提是,缺陷或過失可以被明確識別并追溯到制造商或開發(fā)商,然而人工智能獨立學習和進化的能力使這種歸屬變得更加復雜[1]。例如,如果人工智能驅動的車輛發(fā)生事故,如何確定過失在于制造商、軟件開發(fā)商,還是算法本身(由于其自我學習能力),就會帶來復雜的法律挑戰(zhàn),這種情況對現有的法律范式提出了挑戰(zhàn),因為它模糊了責任界限,有必要重新評估人工智能時代如何界定和執(zhí)行責任,從而需要新穎的法律方法來確保正義和對所有相關方的保護。
(二)人工智能倫理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民法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是人工智能發(fā)展和應用的倫理層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們帶來了傳統法律框架無法應對的倫理困境。例如,人工智能決策過程的不透明性,也就是常說的黑箱問題,這種不透明性可能導致難以確保人工智能決策的公平性、問責制和透明度,尤其是在司法判決、就業(yè)和獲得服務等關鍵領域。由于人工智能系統從龐大的數據集中學習,而這些數據集可能包含有偏見的歷史數據,因此人工智能系統有可能延續(xù)甚至加劇現有的偏見和不平等,這就加深了倫理窘境[2]。因此,在人工智能日益驅動的世界中,個人權利的保護和社會正義的維護引發(fā)了深刻的倫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重新思考法律原則,將倫理因素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治理中,確保它們在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的同時服務于公共利益。
(三)智能合約法律性
在人工智能框架下,智能合約的法律地位對我國民法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智能合約是一種自動執(zhí)行合約,買賣雙方的協議條款直接寫入代碼行中,這些合約根據預定義的規(guī)則自動執(zhí)行協議條款,無需人工干預。挑戰(zhàn)在于如何將智能合約的概念融入現有的法律框架,因為傳統的法律框架依賴于人類法官對合同條款和雙方意圖的解釋。智能合約的不可更改性和自主性引發(fā)了有關其法律可執(zhí)行性、修改和爭議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當由于代碼缺陷或不可預見的情況導致結果可能與當事人的初衷不一致時。此外,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和經??缢痉ü茌爡^(qū)的執(zhí)行使國家法律的適用性和法院的管轄權變得復雜,對合同法的傳統法律原則提出了挑戰(zhàn),需要新的法律方法來解決這些復雜問題。
(四)個人信息安全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民法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zhàn)是保障個人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技術本質上是數據驅動的,依靠大量的個人數據來訓練算法和增強功能。這種對數據的廣泛利用使個人面臨更高的隱私泄露和未經授權的數據利用風險。人工智能從看似無害的數據中推斷出敏感信息的復雜能力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挑戰(zhàn),有可能導致意外的隱私侵犯。隨著人工智能系統通過智能設備、社交媒體和各種在線平臺越來越多地融入日常生活,個人隱私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這種情況對現有的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戰(zhàn),既要充分保護個人免受人工智能潛在的侵犯,又要平衡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據處理錯綜復雜,因此有必要重新評估隱私規(guī)范,并制定強有力的法律機制,確保在隱私定義不斷演變的時代保護個人信息。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民法面臨的機遇
(一)法律服務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智能法律服務的到來,我國民法面臨著重大機遇,這種向數字化的轉型可以大大提高個人和企業(yè)獲得法律支持的效率。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可以將常規(guī)法律任務自動化,包括文件審查、法律研究,甚至法律咨詢的某些方面,提供比傳統方法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此外,人工智能還能促進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量身定制個性化法律服務,提高法律建議的質量和客戶滿意度。將人工智能融入法律服務還為公共法律教育開辟了新途徑,使普通民眾更容易獲得法律知識,并促進對法律權利和責任的進一步了解,這一趨勢不僅實現了法律信息獲取的民主化,也促進了社會法律知識的普及,推動了我國法治和司法的全面進步。
(二)智能合約應用
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合約的應用為我國民法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智能合約由區(qū)塊鏈技術驅動,無需中間人即可自動執(zhí)行協議,確保了透明度、效率和信任,這一技術創(chuàng)新有可能徹底改變傳統的合同法,通過其不可更改和透明的特性,引入更高水平的安全性并減少糾紛的可能性。例如,在財產交易中,智能合約可以在滿足約定條件后自動進行產權轉讓,從而大大減少與這些交易相關的時間和成本。此外,智能合約的固有特性,如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幫助防止欺詐行為并加強法律協議的執(zhí)行。[3]
(三)法律風險預測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法律風險預測的機會代表著我國民法體系的變革潛力。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海量法律數據、案例先例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分析,可以識別出人類分析人員無法立即察覺的模式和趨勢,這種能力為個人、企業(yè)和法律從業(yè)者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預測法律挑戰(zhàn),更準確地駕馭復雜的法律。例如,人工智能驅動的模型可以預測訴訟結果、新法規(guī)的影響或與某些商業(yè)決策相關的法律風險,這種預測性洞察力可以使各方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在潛在法律風險發(fā)生之前就將其降低,并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四)法律知識普及
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泛傳播法律知識的機會為我國民法框架帶來了關鍵性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其龐大的數據處理和分發(fā)能力,可以實現法律信息獲取的民主化,使公眾更容易獲得法律信息。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平臺,復雜的法律概念和法規(guī)可以被簡化,并以用戶友好的形式提供,如互動應用程序或在線咨詢服務,從而增強公眾對法律的理解和參與。擴大法律知識的普及范圍,使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促進更知情的決策,并推動建立一個法律意識更強的社會。此外,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定制法律信息,根據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建議,從而大大提高法律信息的相關性和影響力。[4]
(五)提升爭議解決效率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大陸法系的一個顯著機遇在于提高爭議解決效率。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復雜的算法和數據分析能力,有可能簡化和加快法律糾紛的解決過程,通過將文件分析和證據評估等常規(guī)任務自動化,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減少解決爭議所需的時間和資源,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還能協助確定先例和相關法律,幫助法官和仲裁員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人工智能還能促進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如在線調解和仲裁,使爭議解決對所有相關方來說更方便、成本更低,這種向人工智能增強程序的轉變不僅有望減輕司法系統的負擔,還能為爭議當事人提供更快、更一致、更透明的結果。通過在爭議解決中采用人工智能,我國可以實現一個更加高效、公平和現代化的法律體系,能夠滿足日益復雜和快節(jié)奏社會的需求。
四、結語
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之際,我國民法的格局顯然正處于變革的風口浪尖。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是多方面的,涉及個人隱私、合同法、爭議解決和法律教育等多個法律領域。雖然挑戰(zhàn)巨大,如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使用、保護個人數據、使傳統法律框架適應新技術等,但這些挑戰(zhàn)也推動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從另一方面看,加強法律服務、實現法律知識民主化以及提高爭端解決程序效率的機遇預示著一個光明的未來,在這個未來,司法將更加便捷、公平,并與數字時代相適應。迎接這些變化需要一個積極主動、適應性強的法律體系,隨時準備平衡創(chuàng)新與監(jiān)管之間的天平。隨著我國繼續(xù)在這一新領域開辟自己的道路,將人工智能融入其民法框架,不僅有望應對當代挑戰(zhàn),還能塑造一個更高效、更透明、更能滿足21世紀公民需求的法律體系,這一歷程雖然充滿了復雜性,但卻預示著在人工智能力量的推動下,一個前所未有的法律演變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申有哲,李詣灝.社會轉型與民法學——人工智能及其對法學的挑戰(zhàn)[J].中德法學論壇,2022(2):233-244.
[2]林秀芹,郭壬癸.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正當性理論的挑戰(zhàn)與應對[J].知識產權,2023(11):78-102.
[3]吳漢東,張平,張曉津.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挑戰(zhàn)[J].中國法律評論,2018(2):1-24.
[4]劉強.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挑戰(zhàn)及回應[J].法學論壇,2019,34(6):95-106.
作者簡介:曹麗珍(1990.5-),女,漢族,上海人,碩士,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法、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