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說:“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jīng)]有景色?!比舨桓视谇宦傻纳?,我們不妨出門去旅行,去發(fā)現(xiàn)生活在別處的精彩。到過不同的地方,見過不同的人和事,眼界打開,見識自然與眾不同。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也需要走上十萬八千里路,而非一個筋斗云就能完事。
旅行,可以助你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旅行,其實也是一種修行。
一
我喜歡旅游,每至一地,必“打卡”當(dāng)?shù)夭┪镳^:天圓地方的上海博物館、古樸莊嚴的南京博物院、講述荊楚文化的湖北省博物館、瓷器蔚為大觀的江西省博物館、古色古香的襄陽博物館……而自己更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至于其他地域的特色博物館、紀念館,去過的數(shù)量更多。追根溯源,這點愛好的形成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父親是巫山博物館資深志愿者,曾獲得重慶市文物局授予的“十佳志愿者”稱號。興趣要從小培養(yǎng),這是父親的觀點。
人到中年的父親說他參觀的第一所博物館,甚至都不好意思稱其為博物館。在20世紀80年代,巫山縣文化館(巫山博物館前身)還蝸居于縣城東北角。1986年春節(jié)期間,小城內(nèi)一個消息不脛而走:文化館將舉辦免費文物展。那些天應(yīng)該是文化館最熱鬧的時候。展覽條件可以說是很寒酸,展覽架就是若干組紅漆木制的多層儲物架而已,展覽物前面牽上一根繩子以阻擋熱情過分高漲的觀眾,展柜上連一塊玻璃都沒有。如果你好奇心重,甚至可以偷偷摸一摸那些珍貴文物?,F(xiàn)場沒有講解員,也沒有文物銘牌,可謂簡陋。但人潮洶涌,男女老少都被家鄉(xiāng)的文物吸引,大家覺得看不懂沒關(guān)系,看熱鬧也挺好。
當(dāng)年,還是小學(xué)生的父親被人流所裹挾,文物看了一遍又一遍,雖然完全不懂,但是異常興奮。在那里,他首次見到了文物。綠銹斑駁的柳葉劍、青銅矛,總能吸引小男孩的目光;懸掛著的一幅幅古老斑駁的明清字畫,古意盎然得讓人心馳神往;一件大溪文化紅色陶器,精美得不同凡響,給了父親美的啟蒙……一顆熱愛文物的種子,大概是那個時候在父親的內(nèi)心種下的吧。于是,六歲時的我,就被父母帶到煥然一新的巫山博物館參觀,他們認為我當(dāng)時看不懂不要緊,以后自然會明白的。
一所博物館,其實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宇宙,其內(nèi)涵需要觀眾用一生去學(xué)習(xí)和感悟。
二
我已經(jīng)記不清自己造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次數(shù)了。在這里,使我最難忘懷的是一件大溪文化紅陶罐,它來自我的家鄉(xiāng),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迄今仍舊熠熠生輝,精美得仿佛昨天剛從余溫尚存的窯爐中取出一般:深紅色罐身,還繪有幾撇飄逸的墨痕,是寓意展翅的飛鳥,還是潺潺的水紋?如今已無人知曉。其造型渾然天成,紅黑配色和諧自然,美得扣人心弦。
通過這件小小的紅陶罐,你會發(fā)現(xiàn)今天的我們其實是可以與祖先對話的,他們絕非蒙昧無知的野蠻人,縱然間隔五六千年的時光,他們對美的感悟也能打動今天的人。類似的大溪文化紅陶罐,我還曾在湖北省博物館、宜昌市博物館和巫山博物館中見到過。紅陶罐自身沒有腳,只可能被人類祖先制作、攜帶、交流或交易,不同地域能出土如出一轍的文物,其背后分明是人類文明傳播的力量。
我清晰地記得在上海博物館首次看到蘇東坡手札真跡時的激動。傾斜豐腴的行草,字跡肥美而瀟灑……我所目睹的手札,正是蘇東坡當(dāng)年親筆所書,睹物如見人,中間卻已隔著近千年光陰,讓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清晰地記得在湖北省博物館首次看到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肅穆。寰宇之內(nèi)迄今不過數(shù)百件元青花瓷器,人物元青花更為罕見。湖北省博物館獨立展柜內(nèi)的四愛圖梅瓶被多條細絲線嚴密保護,白底青花以“鳳穿牡丹”和“四愛圖”為主題紋飾,腹部四個菱形開光繪四種圖案,分別是“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它不僅是一件將裝飾和造型融合的工藝美術(shù)極品,而且是研究華夏瓷器極為珍貴的國寶。
我清晰地記得在江西省博物館首次看到大洋洲青銅器群的震撼。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以“雙尾曲卷、背伏小鳥”的獨特造型聞名于世,我驚訝于古人怎么具有如此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具匠心地將虎的威猛霸氣與鳥的悠閑自得完美結(jié)合。
我喜歡徜徉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底層大廳,由烏楊漢闕陪伴我,它可是見證過張飛義釋嚴顏、目睹過三國的刀光劍影的闕。今天你凝眸于它時,就如同跟著它穿越時空一樣。每每于此,我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動。大概唯有在博物館中,我們才能如此真切地感悟歷史散發(fā)出的無窮魅力吧。
這正是文明傳承的力量。在這里,你將成長為一個懂得敬畏文明的人,一個有不俗文化品位的人,一個會欣賞美的人。
三
今天的我明白,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需要在博物館中去完成。我堅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親眼看過后母戊大方鼎、在故宮博物院親眼看過太和殿后,中華兒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偉大不朽的中華文化。
在博物館,你可以接受最好的自我教育,因為眾多類型的博物館總有一款適合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敞開大門的博物館,讓走進去的觀眾把書本平面的知識立體化,更好地感悟文明的體溫,在潛移默化中滌蕩靈魂、升華精神,讓人更加熱愛文明、熱愛國家、熱愛家鄉(xiāng)。
有人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你如果有緣參觀各地的博物館,其實就是另一重意義上的旅行。
博物館中有天地,文物身上見眾生,親近國寶,完善自我。在我看來,最好的旅行就是博物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