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手球運動在我國普及率不高,發(fā)展較為緩慢,在小學階段選拔手球特長生的方法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對合肥市眾多手球專家及一線手球教練員進行訪談,對現階段選材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憑經驗”選材占主導,僅憑教練員的“好惡”是不合適的;(2)心理素質指標不容忽視;(3)高大和體壯確實能給特長生帶來先天的優(yōu)越感,同時也會給身體帶來大量的負擔。建議:(1)身體機能測試項目可作為必測項目;(2)選拔特長生要全面且不失特點;(3)選拔方法要科學且簡單有效;(4)立足長遠進行選材;(5)依托“走訓一體,體教融合”穩(wěn)步發(fā)展。
關鍵詞:手球后備人才;小學階段;選材測試方法
一、引言
現代手球運動越來越關注青少年運動員的選拔,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體現無疑。歐洲諸多手球強國十分重視運動員的早期訓練,少兒5-6歲開始接觸手球,7-8歲學習手球基本技術,9-10歲左右參加小手球比賽。手球運動在我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充分認識到“手球要從娃娃抓起”的深刻道理。近年來,在全國多個大、中型城市的許多小學均開展了“校園手球運動”,小學手球運動的開展是我國手球運動普及和競技手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堅實基礎。
與歐洲諸多手球強國相比,我國青少年手球訓練的開始階段已經推遲了近2-3年,大多從小學三、四年級才開始接觸手球訓練,其訓練內容并不符合該年齡段手球運動員的身心發(fā)育狀態(tài)。小學階段的手球訓練決定了今后從事更高水平手球訓練和競賽的基礎,所以必須從少年兒童階段開始重視。本文從合肥市小學選拔手球特長生的問題開展研究討論,旨在探討合肥的小學校園手球運動,選拔手球特長生的手段、內容與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目前,各國手球界在選材時普遍重視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選拔手球運動員,我國手球界也很重視運動員的選材,現行的《青少年手球教學訓練大綱》中,有關運動員選材測試內容涉及身體形態(tài)、生理機能、心理素質、運動能力、專項技術測試、教練員評定等7大類,26項測試內容[1]。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定義是:具備一定的手球基礎技能和運動能力的7-12歲接受6年義務制教育的在校學生。
本文以“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為搜索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等查閱、收集近年來有關研究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的相關文獻資料,僅查到幾篇有關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的探討文章,而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的有關論文尚未見報道。
楊繼宏撰寫的《論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選材》一文中,探討對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及身高、生長發(fā)育的生理特點、心理素質和氣質類型較為科學、合理的選材模式,但沒有科學的提出如何選材,用什么方法,如何測試等,還是靠經驗選材[2]。
聶勁松、李曉峰撰寫的《再談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選材》,提出了在手球運動員的選材中,應注重提高其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的成功率,文章中詳細地分析了現存中國手球運動項目運動員選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3]。
趙寧波在《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標準修訂與評分表的制定》一文中著重研究了我國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選材問題,是一篇詳細論述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的文章。新的指標體系和權重,收集了中國很多手球資深的教練的意見,體現了手球項目的特點和未來手球運動的發(fā)展趨勢。根據手球運動員選材原則,科學與經驗相結合,教練員評定比重增加。用我國最高水平青少年手球運動員測試數據,用平均數和標準差計算位置百分的方法制定的評分標準。直觀的反映了手球運動員選材先進性[4]。
李華在《手球守門員的選材與訓練》一文中分析了手球守門員的重要性,認為守門員是球隊的最后一道防線,屬于“鋼鐵大閘”;并結合訓練經驗,提出了青少年守門員的類型可分為三種:身體素質全面型,內向冷靜刻苦型,矮小靈活激情型。因此,在兒童少年守門員的選拔過程中,需要認真的甄別。盡可能參考《中國青少年手球訓練教學大綱》中的有關內容[5],在有限的條件下選拔出相對優(yōu)秀的“苗子”,最好能把那些身材高大、腿長臂長、體型好的運動員選拔到球隊中培養(yǎng)其掌握守門員的技術。
周燃撰寫的《安徽省小學生手球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文中分析了制約安徽省小手球運動發(fā)展的若干因素,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6]。
總之,研究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的論文內容鮮見。表明現階段,我國小學生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問題上仍然是注重“經驗選材”,科學化程度不高。選材的方法上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本文就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合肥市部分開展手球運動的小學教練員及部分高校的手球專家進行訪談,收集并梳理了現階段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旨在為手球運動后備人才的高質量培養(yǎng)貢獻一份力量。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合肥市15所開展手球教學訓練小學的一線教練員和部分高校手球專家為調研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本次論文寫作過程中,文獻查閱主要是通過中國知網搜索關鍵詞為“小學生手球”、“特長生”和“選材”相關專題文獻進行參考研究。
2.問卷調查法
依據《青少年手球教學訓練大綱》中的選材指標內容,設計了《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選材調查問卷》。發(fā)放24份,回收20份,回收率83.3%,有效問卷19份,有效率95.0%。
3.數理統(tǒng)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2007、Spss20等統(tǒng)計軟件,對得到的有效數據進行了詳細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數據根源和分析支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選材手段指標
通過問卷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現階段,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選材手段主要是“憑經驗、感覺和簡單測試”,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簡單便于執(zhí)行,但是沒有精密儀器配合和科學測試方法的介入,完全憑借教練員的“好惡”進行選材,不具備一定的科學依據,容易出現“入錯行”的運動員。
(二)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選材內容指標
從選材內容指標調查結果中得出:身體形態(tài)頻數為18,占94.73%;生理機能頻數為15,占78.95%;運動能力及專項技術頻數為19,占100%;心理素質頻數為6,占31.58%;教練員主觀評定頻數為4,占21.05%。
可以見得,主要的選材內容為:專項技術能力、身體形態(tài)及生理機能。這些指標與小學生手球運動員的訓練及招收特征有關:大部分小學手球隊在招收新隊員時,都采用超過隊伍人員編制的“廣撒網”式招收模式,而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訓練,再進行有針對性(如:針對場上位置、針對運動能力、針對心理素質等等)的挑選,將“新人”融入老隊伍中。選拔過程中,著重觀察“新人”能否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定的手球基本技術,同時身體形態(tài)和生理機能是否符合場上位置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素質在選擇時的頻數較低,說明大部分教練員對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并不高,這有可能會導致其在面對重大比賽或關鍵時刻時出現過度緊張、膽怯和退縮等負面情緒。
(三)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選材身體形態(tài)指標
在選材身體形態(tài)方面,身形高大、各肌群圍度較大頻數為19,位居第一位;臂展、手掌和手指間距寬大頻數為12,處于第二位;臀圍大且高、跟腱較長和肩部間距寬頻數為11,排名第三位。這樣的排列順序符合手球運動員選拔的國際標準。
特別在小學生階段,先天的身體條件優(yōu)勢會給運動員帶來極強的心理優(yōu)勢;教練員更愿意接納一些身體有先天優(yōu)勢的“新人”。根據手球運動的特點及規(guī)律,加之我國小學生手球比賽賽制(改為全場人盯人賽制)的改變,會發(fā)現靈巧性手球運動員在現階段手球競賽中亦占明顯優(yōu)勢。
(四)合肥市小學階段手球特長生的選材專項技術能力指標
專項技術能力測試可以客觀的反應出手球特長生的運動能力及專項能力優(yōu)劣。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很多教練員認為身體機能測試并不是那么重要。從短期角度看,出色的移動能力和專項能力確實能讓小學階段的手球特長生具備出色的運動表現力;要從長遠角度看,不太符合手球運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國內大量運動員在進入專業(yè)隊伍或高校后,身體出現不同程度的勞損傷病和不符合人體力學的發(fā)力動作,這些問題都反映出在基層隊伍訓練時科學訓練意識薄弱,一切只看向成績,不顧未來發(fā)展的通病。移動能力和專項能力可以在往后的訓練中去提升和加強,基礎身體機能決定了手球特長生的上升高度和參與訓練的安全性,身體機能測試不容忽視。
四、結論
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合肥市小學教練員“憑經驗”選材模式占到主導地位,如果僅僅憑借教練員的“好惡”去選擇運動員,會使得并不適合手球運動的青少年加入到項目中。身體機能測試可以作為選拔手球特長生的必測項目,不僅僅是為了小學階段的運動表現力,更決定了今后是否適合進入專業(yè)層次的門檻。在有限的時間中,訓練正確的生理生化指標,掌握正確的訓練方向是至關重要的。手球運動考驗青少年運動員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看似矛盾,實則融為一體。
五、建議
現階段很多特長生也僅僅只是在小學階段進行手球運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業(yè)的壓力,能進入專業(yè)層次訓練的特長生少之又少,但出于對學生的愛護和對手球事業(yè)的負責,在選拔時一定要立足長遠;身體機能指標、專項技能指標和心理機能指標要能正確的反應出特長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今后的訓練中保持優(yōu)點,改善不足,為未來進入更高的層次打下堅實基礎。經歷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合肥市已將“走訓一體,體教融合”的戰(zhàn)略發(fā)展至一定的高度,手球特長生可以依托于這項戰(zhàn)略,實現“文化教育”和“體育教育”雙側并行的穩(wěn)步發(fā)展,從而進入更高的層級,為我國的手球事業(yè)提供后備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運動管理中心.中國青少年手球訓練教學大綱.[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10.
[2]楊繼宏.論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選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20(02):68-86.
[3]聶勁松,李曉峰.再談青少年手球運動員的選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6):153-155.
[4]趙寧波.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選材標準修訂與評分表的制定[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5:60.
[5]李華.手球守門員的選材與訓練[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6,24(04):51-53
[6]周燃,孫龍龍.安徽省小學生手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0(10):127-128+140.
[7]李曉鵬,付銀鷹.合肥市中小學“體教結合”培養(yǎng)競技手球后備人才運行機制現狀的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7(0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