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山東省轄地級市,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水熱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符合大豆和玉米的生長需求,為當地農業(yè)發(fā)展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近幾年來,菏澤市始終重視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然而由于該種種植技術涉及技術要素較多,部分農戶對技術細節(jié)掌握度不足,降低了技術應用效果。因此在實際推廣工作中務必要細化種植技術要點,優(yōu)化生產流程,提升農民技術能力。
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
1、玉米和大豆的良種選擇
在選擇玉米和大豆品種時,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以及這兩種作物的生長特性。通過優(yōu)化品種搭配,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生長條件,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對于玉米品種的選擇,要注重株型緊湊、中矮稈、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獲的特性。這些特性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并方便機械化地操作,降低勞動成本。在菏澤市,可以考慮選用登海605、立原296、京農科828等高產品種。這些品種在當地的生長表現穩(wěn)定,產量較高,能夠為農民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對于大豆品種的選擇,要注重耐蔭和抗倒的特性,同時要求底莢高度在10cm及以上。這樣的品種能夠更好地適應光照不足的環(huán)境,減少倒伏的風險,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在菏澤市,可以考慮選用齊黃34、菏豆33、菏豆12號、臨豆10號、中黃13等品種。這些品種在當地的生長表現優(yōu)秀,能夠滿足農民的生產需求。通過合理的品種搭配,可以更好地實現玉米和大豆的輪作和套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2、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選擇
綜合考慮菏澤市當地農業(yè)發(fā)展現狀和機具使用現狀,最為適宜的帶狀結構為大豆2~6行、玉米2~4行。大豆有效株數按照不同大豆品種單作密度70%計算,控制在6500~8000株/667m2之間,播種種子粒數gt;9000粒/667m2,玉米有效株數控制在3000~4500株之間,播種種子粒數gt;4500粒/667m2。4∶2模式為常用帶狀結構,大豆帶和玉米帶分別為4行、2行,帶寬50cm,帶間距65cm。大豆行距、株距分別為40cm、10cm,若采取寬窄行種植模式,窄行距應當在30cm之上,力爭有效株數7600株。玉米行距、株距分別為40cm、12cm,力爭有效株數3400株。4∶3、4∶4、6∶3等在實際種植中也有所應用,根據不同種植模式適當調整帶寬、帶間距、畝播種粒數、株距、行距等參數。
3、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播期及播種方式
①玉米大豆播種日期及播種條件
在小麥收獲后,為了確保玉米和大豆的順利播種,需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并根據地塊的墑情來調整播種時間。一般來說,最晚的播種日期不應超過6月25日。在播種時,土壤的濕度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70%,這是一個理想的播種時機,可以搶墑播種,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然而,如果土壤過于干旱,就需要根據未來天氣的變化情況來調整播種時間。
為了應對干旱情況,一種有效的策略是采用滴灌的方式進行灌溉。這樣可以精確控制水分供應,既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又能確保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通過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滴灌,可以確保土壤濕度適宜,為玉米和大豆的播種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然而,在嚴重旱情下,可能需要采取更為激進的措施。如果土壤過于干燥,可以先進行大水漫灌,使表面土層充分濕潤。但這種做法需要謹慎操作,因為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土壤板結或者大豆出苗受阻。通常,在漫灌后需要晾曬3~5d,使土壤恢復適當的濕度和松軟度,然后再進行播種。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大豆的播種,不能直接進行大水漫灌。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土壤過濕,影響大豆的正常出苗。因此,需要特別小心地處理大豆的灌溉問題,確保水分供應適度且均勻,以利于大豆的健康生長。
②玉米大豆現代化機械播種
近年來,隨著農業(y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機械化播種技術在農業(y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菏澤市作為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區(qū)域,也積極采用了現代化的播種技術,以提高作物的播種效率和產量。在玉米和大豆的播種過程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使用現代化的機具,播種行距和深度得到了精確控制,保證了作物的生長條件一致,有利于作物的整齊生長。
為了進一步提升播種的精度和效率,菏澤市在播種機具方面也有所創(chuàng)新。優(yōu)先選擇可自動導航的拖拉機進行播種,這樣可以減少人工操作,降低誤差,并提高播種的均勻性。同時,在播種機上方增加劃行器,確保了鄰接行距的穩(wěn)定性,使得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利用光照和養(yǎng)分。
在播種時,機具保持勻速前進是關鍵。機械式排種器速度控制在3~5km/h,而氣力式排種器速度為6~8km/h。這樣的速度控制可以確保種子均勻播撒,避免出現漏播或重播的情況。
4、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中施肥管理
玉米和大豆在施肥時分別堅持施足氮肥和少施氮肥的原則。根據菏澤市土壤內營養(yǎng)成分分布情況,玉米選擇30-7-8(N-P2O5-K2O)配方肥、大豆選擇13-17-15(N-P2O5-K2O)配方肥。根據地塊產量水平調整肥料用量,高產地塊玉米、大豆種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別為30~35kg/667m2、10~15kg/667m2。中產地塊玉米、大豆種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別為25~30kg/667m2,15~20kg/667m2。低產地塊玉米.大豆種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別為20~25kg/667m2,15~20kg/667m2。玉米和大豆分別在大喇叭口期、初花期追施尿素,追施量分別為15~20kg/667m2,3~5kg/667m2。
5、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中苗期除草
在田間管理中,雜草是影響作物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們與幼苗爭奪營養(yǎng)成分,干擾作物的正常生長,從而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對于雜草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在玉米和大豆的苗期,是雜草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時,應當根據作物的生長階段和雜草的種類,采取適當的除草措施。對于玉米,最佳的除草時期是在3~5葉期。此時,可以選擇使用27%煙·硝·莠可分散油懸浮劑進行除草。這種除草劑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對玉米幼苗的生長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使用時,需要使用150~200g/667m2的除草劑,與30~40kg的水混合后,噴灑在玉米的莖葉處。
在大豆田中,如果雜草與大豆混生,在2~3片復葉期是防治雜草的關鍵時期。此時,可以選擇使用10%精喹禾靈乳油和25%氟磺胺草醚水劑進行除草。這兩種藥劑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對大豆的生長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使用時,需要分別使用30mL/667m2和25mL/667m2的除草劑,與30~40kg的水混合后,對行間雜草的莖葉進行噴霧給藥。
在實施除草措施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選擇適當的除草劑和劑量,避免對作物造成傷害;其次,要掌握好除草的最佳時機,提高防治效果;最后,要按照正確的使用方法進行噴灑,確保藥劑能夠均勻覆蓋在雜草上。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間雜草的生長,為玉米和大豆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這不僅能夠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能夠減少農民的勞動力和投入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6、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中病蟲害綜合防控措施
應始終堅持綠色病蟲害防控理念,將預防放在首位,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這包括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技術手段,以及合理使用化學藥物。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同時減少對環(huán)境的負擔。
①對于大豆容易受到的根腐病和豆稈黑潛蠅的危害,可以在大豆播種前進行種子拌種處理。使用6.25%咯菌晴·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和噻蟲嗪等藥劑與種子混合,可以有效預防這些病蟲害的發(fā)生。這種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后期防治的難度和成本,同時減少對化學藥物的依賴。
②對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選擇使用1.5%辛硫磷顆粒劑。按照每株玉米1.5~2g的標準,將0.25kg的顆粒劑和7~8kg的細沙混合后灌心處理。這種治療方法能夠直接針對玉米螟的侵害部位,提高防治效果。
③對于常見的蟲害問題,可以利用一些物理工具進行治理。例如,使用黃板和黑光燈等工具可以有效地吸引害蟲,提高處理效率。這些物理工具既環(huán)保又高效,可以作為輔助防治手段,進一步增強病蟲害防控的效果。
通過以上措施的綜合運用,我們可以有效控制大豆和玉米的病蟲害問題,同時減少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這種綠色防控理念有助于實現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并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和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并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技術措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
7、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中收獲時機及方法
當玉米果穗苞葉開始干枯、中部籽粒乳線消失、籽?;砍霈F黑層時,這是玉米成熟的標志,表明可以進行收獲。此時,玉米的籽粒已經充分成熟,并且水分含量適中,能夠保證良好的收獲品質。
對于大豆,當葉片開始脫落、莖稈變黃、豆莢顏色改變、手搖時籽粒有明顯聲響時,這是大豆成熟的信號。此時的大豆籽粒已經飽滿,且水分含量適宜,是收獲的最佳時機。為了確保收獲作業(yè)的高效進行,最適宜的收獲時間段通常是9:00~17:00。然而,12:00~13:00由于溫度過高,不適宜進行收獲作業(yè),以免對作物造成損傷或者影響收獲品質。
在收獲時,如果遇到下雨的情況,或者在雨后,應當先晾曬一段時間,等作物表面的水分蒸發(fā)后再進行收割。這樣可以避免作物在收獲過程中發(fā)生霉變或者受到其他損害。
通過觀察玉米和大豆的生長狀態(tài),選擇適宜的收獲時間,并遵循相關的收獲注意事項,可以確保獲得高質量的收獲成果。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益和保護農民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效益分析
1、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產生的經濟效益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為農業(yè)生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均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根據數據,玉米的平均產量范圍為7500~9750kg/hm2,而大豆的平均產量在900~1800kg/hm2之間。這樣的產量水平相較于傳統(tǒng)的單作種植模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這種復合種植模式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生產效益,還增加了一季大豆的收獲量。這為市場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農作物供應,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從經濟角度來看,與單作種植模式相比,玉米每公頃的經濟效益增長了約4500元。這無疑為農民帶來了更為可觀的收入,激發(fā)了他們從事農業(yè)種植生產的積極性。
復合種植技術的成功應用,達到了“一季雙收”的目的。農民在同一塊土地上既收獲了玉米,又收獲了大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還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市場中,穩(wěn)定的農作物供應對于滿足市場需求至關重要。這種復合種植模式還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玉米和大豆的復合種植有助于平衡土壤養(yǎng)分,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從生態(tài)角度看,這種種植方式有利于實現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產生的生態(tài)效益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生態(tài)效益,為改善現有生態(tài)環(huán)境作出了積極貢獻。該技術通過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輪作方式,有效地減少了土壤流失,降低了地表徑流量,從而減少了養(yǎng)分流失和土地退化。
土壤流失量的減少幅度在10%~11%之間,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表明該技術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地表徑流量下降了85%,這進一步證明了該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少地表水分的流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還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養(yǎng)分水平。土壤內有機質整體含量水平上升了5%~6%,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結構和肥力。同時,玉米和大豆的土壤總氮量也分別提高了4%和7%,這表明該技術能夠提高土壤的氮素供應能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提高。
除了對土壤的改善作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還有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上升到了39%,這意味著減少了氮肥的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同時,該技術還減少了每公頃尿素施用量60~75kg,從而降低了化肥的投入成本和環(huán)境負擔。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還有助于保護土地資源,落實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的政策要求。通過合理輪作和復合種植,該技術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優(yōu)質的生長環(huán)境,有效規(guī)避病蟲害的發(fā)生,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這有利于控制農業(yè)面源污染,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玉米和大豆的復合種植在提高抗災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通過將這兩種作物結合在一起,可以分散風險,降低單一作物因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玉米和大豆的生長習性有所不同,因此遭受的災害類型也可能不同。將它們混合種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補充,降低因特定自然災害造成嚴重損失的風險。例如,當遇到極端干旱天氣時,玉米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但大豆可能相對較耐旱,因此損失較小。同樣在洪澇災害中,大豆可能受損較輕,而玉米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通過復合種植,可以平衡這兩種作物在不同災害中的損失,確保整體產量和經濟效益的穩(wěn)定。
復合種植還有助于提高作物的適應性和耐逆性。玉米和大豆在生長過程中會相互促進,產生協同效應。例如,大豆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同時產生根瘤菌,為土壤提供氮素營養(yǎng)。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結構穩(wěn)定性,從而增強作物的抗逆性。
總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了兩種農作物的優(yōu)勢和特性,減少了種植資源投入量,提升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符合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要求。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應用中需要重視落實品種選擇、種植模式選擇、播種、水肥管理、苗期除草、病蟲害防控以及收獲要點,為玉米、大豆提供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構建規(guī)范化種植技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