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基于二元視角下開展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護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樣方法選取于2021年3—11月在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開展治療的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護者作為訪談對象,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受訪者進行訪談,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后,共提煉出5個主題,分別為照護者情緒調節(jié)失控與青少年負性情感滋生、青少年自我認同與敬畏生命、照護者缺失陪伴時間與有效溝通、青少年渴求同伴認同與危險模仿、照護者和青少年需換位思考。結論: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青少年患者和家庭照護者的心理體驗具有特異性,基于二元視角看待二者的心理體驗有助于制訂青少年患者和照護者的護理計劃,也有利于改善照護者的心理體驗和避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發(fā)生。
關鍵詞 二元視角;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家庭照護者;心理體驗;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4)-0015-05
引用本文 余永玥, 黃麗麗, 曾奕. 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及其照護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 上海醫(yī)藥, 2024, 45(12): 15-19.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nd their caregivers
YU Yongyue1, HUANG Lili2, ZENG Yi2
(1. Paediatric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Gan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2. Early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Gan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their caregivers based on a binary perspective. Methods: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s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Gan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from March to Nov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iewees by purposive sampling, the interviewees were interviewed with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Colaizzi 7-step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A total of 5 them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interview, namely, out-of-control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caregivers and the breeding of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adolescents, adolescents’self-identity and reverence for life, lack of companionship time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caregivers, adolescents’desire for peer identification and dangerous imitation, and the need for caregivers and adolescents to transpositional thinking.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ing behavior and family caregivers is specific, and viewing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two from a binary perspective is helpful to formulate the nursing plan of adolescent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and is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caregivers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self-injuring behavior.
KEY WORDS dual perspectiv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dolescent; family caregiv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簡稱自傷行為)是指當事人無明確、強烈的自殺意念,但仍有意或無意做出傷害身體、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1]。相關研究顯示,全世界約18.3%的青少年有過至少一次自傷行為,我國青少年自傷行為發(fā)生率為5.4%~23.6%[2-3]。青少年與家庭照護者均為這場自傷行為的經歷及心理理療當事人,從雙方角度剖析這件事才能更好地總結原因,提出契合的護理方案。近年來,國外學者通過二元視角研究患者與照護者的心理體驗,對改善事件結局及雙方心理健康均取得了較好效果[4]。國內關于自傷行為的質性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多以青少年或照護者單一角度看待事件緣由。本次研究基于二元視角下開展伴自傷行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護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為開展護理工作循證決策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目的抽樣方法選取于2021年3—11月在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開展治療的自傷行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護者作為訪談對象。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自傷行為[5];(2)年齡介于12~18周歲;(3)照護者參與患者的治療護理決策;(4)照護者照護青少年患者時間≥1個月;(5)患者及其照護者均無精神病史,能夠進行正常溝通交流;(6)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嚴重軀體疾病或存在精神藥物濫用史;(2)中斷或無法完成研究。本次研究樣本量選取以信息飽和為原則,以訪談內容再無新主題出現(xiàn)為結束,最終納入15例患者及其照護者,一般資料見表1、2。
1.2 研究方法
1.2.1 制訂訪談提綱
通過查閱既往文獻結合專家意見初步擬定訪談提綱[6-7],通過對2例青少年患者及其家庭照護者開展預訪談修改并確定訪談提綱,見表3。
1.2.2 資料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受訪者對本次訪談的目的、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訪談地點選擇安靜寬敞的會議室,過程中對訪談內容進行全程錄音,研究者需保持中立態(tài)度,避免出現(xiàn)暗示、誘導的言語,并注意傾聽和回應,同時適當采用提問和追問,無新主題或內容出現(xiàn)時結束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為30~40 min。
1.2.3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將錄音資料轉化為文本,一些非語言性表達也需補充在內。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8]對資料進行分析,并對資料內容進行提取歸納,提煉相關主題。
1.2.4 質量控制
(1)小組人員在研究開展前均接受統(tǒng)一培訓,需通過培訓才能開展研究;(2)由固定研究者進行訪談提問,且保持中立態(tài)度;(3)向受訪者求證錄音內容及提煉主題,確保其真實性;(4)最終結果提交導師審核。
2 結果
2.1 照護者情緒調節(jié)失控與青少年負性情感滋生
情緒管理與調節(jié)能力往往能深度影響個體的行為或語言,也是評價個體是否心理成熟的重要參考之一[9]。青少年發(fā)生自傷自殘行為與情緒調節(jié)失控有關,而家庭照護者存在的負性情感則會加速自傷心理的滋生。A4:“近幾次考試都不太理想,不管怎么學成績都沒有進步,要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很恐懼,控制不住自傷行為?!盉14:“我每天都得上十幾個小時班,下班做好飯喊他(孩子)吃,菜都涼了也不吃,就知道(在)房間里打游戲,我腦門一熱就抓住他打了一頓?!?/p>
2.2 青少年自我認同與敬畏生命
自我認同是發(fā)現(xiàn)自身閃光點、也是熱愛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個體內源驅動力,通過自我認同能夠保護自我和敬畏生命[10]。2名青少年沒有發(fā)現(xiàn)自身的閃光點,或長期處于一個被排擠的環(huán)境中。A2:“我有哮喘,不能(參加)課間活動,沒什么朋友,因為經常要吃藥,他們(同學)偷偷笑我是藥罐子,我很失落,抑郁想哭,只能通過自傷轉移難過?!盇6:“(在)醫(yī)院接受心理治療時,護士阿姨給我的感覺很親切,如果我媽媽也像這樣就好了,她總是否定我,對我只有責罵、質疑!”
2.3 照護者缺失陪伴時間與有效溝通
陪伴與溝通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陪伴缺失和錯誤的溝通方法都會導致矛盾的產生及孩子叛逆[11]。2名照護者表明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關心孩子,平時溝通中孩子還會產生抵觸。B1:“平時交流不超過5句,問什么問題也不回答,有次班主任通知我說孩子早戀,我急急忙忙請了假趕去學校,二話不說當全班面抽了他一頓,后面就出現(xiàn)他要跳樓的事了?!盉11:“這女娃是我從小帶大的,但我也不懂怎么教育,孫女有什么事都藏著掖著,可能在外邊受了委屈也不告訴我,看見她手上的傷疤我心里很難受。”
2.4 青少年渴求同伴認同與危險模仿
青少年在心理和社交發(fā)展過程中渴望融入群體,希望被同齡人認同和接受[12]。2名青少年在提及“朋友”“團體”時均表現(xiàn)出渴望融入的想法,同時也會因為無法融入而表現(xiàn)出低落或恐懼。A10:“我在網(wǎng)上認識一群伙伴,他們太酷了,就學他們抽煙、喝酒,晚上開沒有牌照的車炸街,后來就通過自傷證明自己勇敢,他們就會和我一起耍了?!盇8:“我是外地轉校生,班上的同學都刻意排擠我,甚至一些不學習的人(以)霸凌我取樂,我就產生了自傷的行為和念頭?!?/p>
2.5 照護者和青少年需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能夠幫助父母與青少年進行有效溝通,引起情感共鳴[13]。3名父母表示會更關心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而2名孩子則表示自己沒有真正考慮過父母的感受。A15:“父母總是以命令的口吻,很冰冷,甚至超過刀子割腕的疼痛,我住院醒來媽媽一直守著我,對我道歉,這一刻我方才感到溫暖,也滿懷歉意。”B13:“我都不會想到孩子怎么會自己傷害自己,我現(xiàn)在明白了,孩子嘴巴倔打罵是不行的,你越兇她她就越惱你,現(xiàn)在我會多(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是沖她發(fā)脾氣?!盉3:“醫(yī)生也和我說要以積極傾聽的態(tài)度修復孩子內心的傷口,不然還是會出現(xiàn)身體上的傷口?!盉7:“為了不讓孩子再傷害自己,我現(xiàn)在下班了就帶孩子出去吃東西,打打羽毛球、籃球啥的,孩子對我也沒那么多抵觸心理了,愿意對我說心里話。”A9:“和父母吵架難受我就會撞墻,就覺得好受一點,后來慢慢就用圓規(guī)扎手,我手上的傷疤越來越多,爸爸媽媽焦急地送我去醫(yī)院心理疏導時,才明白‘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意義’?!?/p>
3 討論
3.1 調節(jié)情緒,避免負性情感滋生
調節(jié)情緒在個體、家庭的健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好的情緒管理能夠提升個體承受的壓力閾值,有效避免負性情感滋生[14]。相關研究表明,具備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照護者應對青少年自傷行為更具成效[15]。青少年的大腦具有更豐富的受多巴胺驅動的神經通路,其主管情緒調節(jié)、判斷及自覺行為的額葉區(qū)域尚未發(fā)育成熟,導致青少年發(fā)生自傷的“沖動”可能性更高[16]。本次研究中,部分照護者表示自己沒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而青少年則表示父母的態(tài)度令自己失望,自傷行為是憑借沖動或憤怒的情緒完成的。照護者穩(wěn)定、良好的情緒能促進家庭氛圍,反之,不良情緒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恐懼,容易誘發(fā)和增加自傷行為的發(fā)生率。
3.2 學會自我認同與敬畏生命
青少年正處于自我認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當他們無法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及無法接受自身角色時,內心便會有失望、挫敗感,選擇自傷行為能夠讓青少年獲得一種短暫的解脫[17]。社會、家庭及同伴的各種壓力和期望雖然讓青少年感到一定的壓力和挑戰(zhàn),但同時也能激勵他們挖掘自身價值,明白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從而降低自傷行為發(fā)生風險。本次研究中,大部分青少年經過治療后均表現(xiàn)出自我認同感和對生命敬畏的心理。
3.3 合理安排陪伴時間及有效溝通
陳娟等[18]的研究顯示,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能夠改善心理障礙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能力。馮曉杭等[19]的研究顯示,家庭照護者需注意溝通方法,用積極的情感感染孩子,并關注孩子的行為及情感變化。本次研究顯示,部分祖輩照護者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有心無力,這些留守兒童問題其實并不少見,而大部分工作繁忙的父母也表示會安排時間陪伴孩子,學會如何溝通避免孩子再次發(fā)生自傷行為。
3.4 正確看待同伴認同與危險模仿
青少年渴望同伴的接納和認同,同伴的認同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自尊與自信心,還能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國內一項有關青少年自傷行為檢出率及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指出,與同伴關系差是青少年發(fā)生自傷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20]。本次研究顯示,有部分青少年為融入個性張揚的群體會模仿同伴的危險行為,受到排擠和暴力對待會增加其自傷行為發(fā)生風險,與既往報道相符[21]。青少年具有較強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影響力,為獲得同伴認同可能會涉及一些危險模仿行為,家庭照護者應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包括樹立正確榜樣、強調模仿行為后果、提供健康的社交系統(tǒng)和支持系統(tǒng)等。
3.5 通過換位思考引起情感共鳴
通過良性溝通重建具有信任感和互相依賴感的親子關系,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的自傷行為問題[22]。本次研究顯示,青少年發(fā)生自傷行為時,部分家長對此十分不解,而部分青少年認為父母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自己,不會對自身產生共情,部分青少年則表示自己的自傷行為給父母帶來了巨大沖擊,也加重了父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家庭照護者的換位思考、反思是引起雙方情感共鳴的關鍵,應以辯證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并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關心、支持他們,使其逐漸成長、蛻變,走出負性情緒的陰霾。
相關研究表明,伴自傷行為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沖動、快感缺失、學習工作能力改變及睡眠障礙等心理行為問題,且極有可能導致自殺行為的發(fā)生[23]。國內家長對這一行為的認知度較低,病恥感與污名化嚴重[24]。國內相關研究大多聚焦于青少年自身心理體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家長的心理負擔也是需要重視的心理問題。本次研究同時納入伴自傷行為的青少年患者及其家庭照護者,研究結果顯示了雙方心理體驗的特異性。在青少年自傷行為事件中,二者互為影響,都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正向反饋,這也是沖突和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根源。本次基于二元視角下開展的伴自傷行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護者心理體驗質性研究,有助于制訂青少年患者和照護者護理計劃,也有利于改善照護者心理體驗,避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賈雪瑜, 王婷婷, 王春霞, 等.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心理行為問題的研究進展[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 2023, 23(1): 2-6.
[2] Lim KS, Wong CH, McIntyre RS, et al. Global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r, Deliberate Self-Harm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1989 and 2018: A Meta-Analysi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 16(22): 4581.
[3] 彭建燕, 吳冬梅, 諶青云, 等.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非自殺性自傷體驗的質性研究[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23, 44(2): 242-245; 250.
[4] Tsfati M, Segal-Engelchin D. The Social Experiences of Single Gay Fathers in Israel: An Intersectional Perspective[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18): 11356.
[5] 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M]. 張道龍, 譯. 5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787-788.
[6] 高月紅, 徐旭娟, 陳蕓, 等.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非自殺性自傷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23, 38(14): 91-95.
[7] 張小梅, 張紅, 王娟, 等. 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家庭照顧者照護體驗的質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23, 38(9): 64-67.
[8] 劉明. Colaizzi七個步驟在現(xiàn)象學研究資料分析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19, 34(11): 90-92.
[9] 李嘉婷, 劉競. 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與依戀、情緒調節(jié)關系的研究進展[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 2023, 23(9): 655-659.
[10] 許彩霞. 人性化溝通聯(lián)合自我認同心理護理在男性精神病患者自殘/自殺行為防范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21, 28(29): 229-231.
[11] 郭融融. 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成因及若干建議[J]. 亞太教育, 2016, (1): 268; 285.
[12] 王玉潔, 竇凱, 聶衍剛. 同伴疏離與青少年社交焦慮: 情緒調節(jié)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 教育導刊(上半月), 2020,(7): 39-43.
[13] 范苗苗, 董書陽, 王強, 等. 母親將心比心與兒童創(chuàng)造力潛能: 依戀的調節(jié)作用[J]. 心理科學, 2023, 46(2): 363-369.
[14] Townsend ML, Miller CE, Matthews EL, et al. Parental Response Style to Adolescent Self-Harm: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Functional Impact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24): 13407.
[15] 劉嬌, 秦瑗, 吳冬梅. 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家庭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研究進展[J]. 職業(yè)與健康, 2023, 39(17): 2440-2443; 2448.
[16] 唐正華, 房茂勝. 父母溫暖和拒絕對高中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23, 18(3): 140-144.
[17] 盧宇彤, 蔣運蘭, 劉露, 等. 青少年自殺真實體驗質性研究的Meta整合[J]. 護理學報, 2023, 30(10): 40-45.
[18] 陳娟, 徐蓮英, 黃聞, 等. 家庭參與式繪畫治療對心境障礙青少年的影響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23, 38(18): 93-97.
[19] 馮曉杭, 丁銘乙, 劉雙, 等. 家庭情感教育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教育啟示[J].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 2022, (3): 31-33.
[20] 陶夢陽, 馮龍飛, 郭飛, 等. 中國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檢出率及影響因素meta分析[J].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3, 40(10): 1627-1634.
[21] 楊裕萍, 陳冰冰, 吳素英. 探討抑郁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與負性情緒、沖動性的關系[J]. 中外醫(yī)療, 2021, 40(36): 77-80; 107.
[22] 錢禹清. 怎樣和青春期孩子談論自殺事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1, (14): 1.
[23] Brausch AM, Muehlenkamp JJ.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NSSI in achieving functions on severity and suicide risk[J]. Psychiatry Res, 2018, (265): 144-150.
[24] Wang X, Huang X, Huang X, et al. Parents’ lived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s’ repeate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J]. BMC Psychiatry, 2022, 22(1):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