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佑,青海省湟中區(qū)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出版詩集《正午的太陽》《紅豆·黃花·紫丁香》,散文集《山野的馬蓮》,隨筆集《微笑的水滴》等。詩歌作品曾收入幾種選本,學術(shù)成果多次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獎。
我們那個時候,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節(jié)日,什么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情人節(jié),甚至圣誕節(jié),再加上新中國增添的許多節(jié)日,新的舊的,土的洋的,實在名目繁多,讓人應接不暇。當年的農(nóng)村,一年中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倒也不少,諸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等。這類節(jié)日既可過也可不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就看自家的光景和喜好而定。但凡重要的節(jié)日,是不可不過的:春節(jié),俗稱過年;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十五;端午節(jié),俗稱端陽。家里再窮,這幾個節(jié)日都是要過的,期間還必須走親戚。
正月頭上過年,那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到了臘月年根,全部農(nóng)事活動大都停止了,家家忙著宰豬殺羊,搟長面,炸馓子,蒸饅頭,烙油餅,全力準備年食兒,忙得不亦樂乎。有道是有錢沒錢,光光頭過年。年食兒準備得差不多了時,男人們剃頭刮胡子,女人們洗頭絞臉子,都想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到了大年三十,還有兩件事情要做,即打燒紙和寫春聯(lián)——用銅模在黃裱紙上打印出冥幣圖案用于祭祀先人,請先生撰寫春聯(lián)以營造平安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等一切都準備停當,也就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首先是給先人們獻祭,酒肉、果蔬、飯菜,一應俱全地擺放在供桌上;點燈、燃香、禱祝,虔誠地表達對他們的敬意。敬過了先人就輪到款待自己,通常是一大鍋熱騰騰的肉面片;接著便是煮肉,單等諸事完畢后大快朵頤。吃過年夜飯后,黨家們集合起來,帶上燒紙和獻祭,到村里的大泉兒背后的高坡上給先人們叩頭、燒紙,以護佑家族的興旺和安康。做完這一切后輪到放炮慶喜——當年,山溝里的村莊沒有鞭炮也買不起鞭炮,便用名為“斗子鹽”的大顆粒青鹽替代:用松木片搭起“松塔”,點燃松塔后將斗子鹽投入火中,青鹽顆粒經(jīng)高溫炙烤而猛烈爆炸,巨大的響聲不亞于當今的“二踢腳”!這天一般睡得很晚,一家人圍著火盆邊吃肉邊聊天,喜氣洋洋,溫情脈脈,是一年中難得的輕松快活時刻。男主人一邊喝著酩餾小酒,一邊談論年景收成;女主人輕輕搖晃著懷抱里熟睡的娃娃,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吃著鬧著。這叫“熬年”,實在熬不下去時也便睡覺,此時大致已到三更時分。過了大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我們那里有“初一不出門,初二不串親”的鄉(xiāng)俗。從初三到正月十五,都可以轉(zhuǎn)親戚、訪友朋,盡可以把該辦的事辦妥;敘家常、聊友情, 盡可以把想說的話說個盡興。
在整個正月,最熱鬧的要數(shù)跳冒火和唱社火。正月十五晚上,家家大門外都要一溜兒擺上麥草堆,全家人到齊后便點燃草堆,娃娃們跑著跳著,爭著搶著,連續(xù)跨越冒火的火堆,比賽到底是誰跑得快跳得高。這項活動就名之為跳冒火,寄寓著避邪納福的美好愿望。正月里唱社火是我們那一帶的傳統(tǒng),凡是較大的村子都有社火隊,年后不過幾天就開始社火表演。社火隊從這個村演到那個村,有騎馬擎旗的儀仗隊伍,有吹拉彈唱的音樂班子,有載歌載舞的表演班子,還有一些插科打諢的角色,俗稱溜瓜嘴、胖婆娘、啞巴子,實則是扮演中國古代歷史故事的人物形象。最耀眼的角色當屬“報兒”,豹皮坎肩,紅綢掛彩,醉熏熏地騎在馬上,在胯下坐騎的奔跑中表演各種高難度騎術(shù)動作,坐騎的脖子上戴一圈鈴鐺,當遠遠地傳來清脆的鈴鐺聲,就知道社火隊很快就要進村了。于是,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就把酒肉飯菜擺在一處寬敞的場院中,恭敬地讓社火表演者們盡情吃喝,最先享受這種美味的自然也是“報兒”了。
晚上的社火叫“黑社伙”,不過一般是不出村的,因為黑社火主要是耍燈籠,不便于出行游走;有舞龍、滾燈和頂燈等幾種。天麻麻黑,社火隊首先在大泉兒前舉行“接神”儀式,即迎接至尊的火神官,他是唯一主宰火的神靈。為此,首先要為火神官獻上一套龍舞,這是黑社火表演的序幕。十幾個漢子擎著一條“巨龍”,搖頭擺尾,上下翻騰,要的就是把一條“龍”舞得風生水起。這當口便有女人們抱著娃娃,靈活地在“龍”身下穿行;有膽子大的,還鉆到龍頭底下拽幾根龍須,這都是為了給孩子討個吉祥。耍龍耍到高潮時就要請火神“出宮”,只見他頭戴烏紗帽,身披大紅袍,足登厚底靴,頜下是一副垂至腰間的大胡子,在緊鑼密鼓的樂器聲的催促下,就聽得有人高呼一聲“請”,被抬進橋子的火神也就算是“出宮”了。于是,大隊人馬就向演出會場蜂擁而去。黑社火的壓軸節(jié)目是耍燈,又分為滾燈和頂燈兩項。滾燈是列隊表演的,每只滾燈都有長長的把柄,表演者手握把柄推動滾燈,時而齊頭并進,時而交叉穿行,前進后退,往復變形,能表演出不少花樣來;頂燈也是列隊表演,每個表演者頭上頂一盞燈,抖動旋轉(zhuǎn),騰挪跳躍,火光閃爍,無論動作如何變化,頭頂上的那盞燈總是穩(wěn)穩(wěn)當當!這就是說,黑社火表演中的技巧,很有點玩雜技的味兒。
端午節(jié)恰逢青黃不接之時,家境好的人家吃韭饸,當年淺山地區(qū)不長韭菜,須從川水地區(qū)“進口”;家境不景氣的人家只能做蔥饸,即用剛露頭不久的蔥芽兒做餡,那叫陽九蔥餡兒,也是別有風味的。端午之際,正是氣溫轉(zhuǎn)暖、疫病或?qū)⒙额^的時候,當天家家戶戶的屋門上要掛上一把艾草,為的是驅(qū)邪避害以保全家安康。對孩子們來說,最開心的是胸前佩戴香包兒,紅紅綠綠,香氣襲人。誰的香包兒更鮮艷、更香醇,誰就似乎更加揚眉吐氣。做香包兒,要提前備好布料,當然以鮮艷的綢緞為佳;要提前去山野采集香草,自然以石香為佳——那可是在深山的石頭縫里才能采集到的。佩戴香包兒,既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避邪,因為有害的蟲子最怕香料的味兒。過端午節(jié)也要轉(zhuǎn)親戚,所攜帶的“禮行”自然大多就是蔥饸兒。湟水流域不產(chǎn)稻米,故端午節(jié)吃不到粽子,但家境好一些的人家,會做涼面和涼粉兒,因為天氣熱了,涼面涼粉更為爽口;至于龍舟競渡的活動,更是無從談起,自然不能以騎牛賽馬之類的活動來代替。
《春秋繁露》中記載:“秋風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鼻镲L是表征季節(jié)變化的節(jié)氣,從這天起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北方地區(qū)先后進入秋季,中秋節(jié)很快就要來臨。其時,湟水流域的川水地區(qū)已開始大面積收割,淺山地區(qū)的青稞也開始收割,但小麥的黃熟尚待數(shù)日。熬過了整整一夏縮衣節(jié)食的日子,孩子們早就盼著八月十五的來臨,屆時可以美美地吃一頓白面饅頭了!為此,父親在自家的莊稼地里踅摸好幾趟,最終下決心割倒了一片即將黃熟的小麥,匆匆忙忙地把麥捆搬到家里,放在屋檐下的臺地上捶打穗頭,簸去糠皮,曬干糧食,拿到水磨上磨成面,由母親連夜蒸出饅頭。專為中秋節(jié)而蒸的饅頭叫月餅,除全家人享用外還要祭獻先人,同時要在拜月時祭獻。天黑后,一輪碩大的圓月早早升起,明晃晃,亮晶晶,月亮上的山影和桂樹清清楚楚,嫦娥、吳剛、玉兔的故事早就家喻戶曉。在庭院中擺上供桌,供桌上擺祭月餅和果蔬。有調(diào)皮搗蛋的年輕人,悄悄爬上人家的屋頂,用一根帶鉤的長竿偷取供桌上的果子,如被主人發(fā)現(xiàn),雙方也便哈哈大笑一番。對于莊戶人家來說,過八月十五,一般不會享受到葷腥食物的,因為此時離告別青黃不接的日子不久。對于我們這些貪吃的孩子,除了能吃上大月餅外,或許還能吃上兩三個花檎或沙果子,這也就心滿意足了。農(nóng)村過八月十五也要轉(zhuǎn)親戚,所帶的“禮行”無非也就是自家的大月餅。
回頭再說那些可以忽略不計的節(jié)日。
農(nóng)諺說:“二月二,龍?zhí)ь^?!贝藭r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隨著氣溫和地溫的日漸升高,冬眠蟄伏的蟲類便紛紛出土活動,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這便是俗稱的“龍?zhí)ь^”。農(nóng)諺還說:“二月二,咬蟲兒。”也正是由于氣溫升高,地里的蟲兒們開始出土活動,其中少不了有一些害蟲,有的或可傳播病毒,有的則直接危害農(nóng)作物。而所謂“咬蟲兒”,喻意為對付乃至消滅害蟲,其方式就是吃炒豆,有炒大豆,也有炒豌豆。到底炒什么種類的豆兒,仍須視家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家境好一些的炒大豆(即蠶豆),大豆大都來自川里的親戚家,因為當時我們那里不種大豆;家境差一些的則炒豌豆,我們家窮歸窮,蟲兒還是要咬的,豆兒還是要炒的。
在西納川地區(qū),時值二月二時還有一項競賽活動,那就是賽走馬。這是一項很有特色的競技體育活動,它不僅講究速度,尤其講究騎術(shù),即騎手并不是靠賽馬奔跑的速度來取勝,而是憑借標準走勢下的速度定輸贏的。賽馬的走勢又分“大走”和“小走”兩種。所謂“大走”,就是高抬腿邁大步,很有些快速“整步走”的味兒;所謂“小走”,則是小碎步移動,猶如河水的疾速流動?!按笞摺焙汀靶∽摺笔莾蓚€競賽項目,是分開來進行的。無論哪一項,在賽馬奔馳途中絕不能亂了腳步而出現(xiàn)狂奔現(xiàn)象,那是要取消比賽資格的。到了賽馬的日子,騎手們把自己心愛的走馬打扮得花枝招展,提前在空地上遛馬,人人勢在必得,那坐騎也不時地昂首嘶鳴。賽道兩側(cè)早就人頭攢動,擠擠挨挨站滿了觀眾。當每一輪競賽決出贏輸,早有熱心人遠遠地等候在賽道終點,搶先為獲勝的走馬和騎手披紅掛彩。走馬是悉心調(diào)教出來的,而并非所有的馬都可以成為走馬。一匹優(yōu)秀的走馬要歷經(jīng)挑選、壓馬、走步等嚴格的訓練,所享受的“生活待遇”也與普通的馬大有區(qū)別,那就是嚴格按“食譜”喂養(yǎng),做到營養(yǎng)均衡熱量充足,始終保持旺盛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還要培養(yǎng)強烈的競爭意識。當年,騎走馬似乎是一種社會風尚,尤其是富家子弟追求的時髦;時移俗易,如今的年輕人喜歡的是騎摩托乃至賽車跑車,騎走馬也就成了人們對農(nóng)耕文明的追憶。不過我卻覺得,騎走馬較之騎摩托和賽車跑車,更為灑脫優(yōu)雅些,更富于文化意味些。行文至此,忽而想起一句“少年”唱詞:“打馬的鞭子閃折了,走馬的腳步(兒)亂了;尕妹妹越來越俊了,心高著把阿哥(哈)忘了。”
在中國民間傳統(tǒng)中,三月初三是上巳節(jié),這一天人們結(jié)伴去水邊沐浴,于是就有“曲水流觴”的游戲——那只是文人雅士們的喜好。在我的記憶中,湟水流域的人們并無上巳節(jié),這或許是因為在農(nóng)歷三月,這里的氣溫仍然較低,不適應開展戶外洗浴的活動。不過,畢竟早已大地回春,蟲兒鳥兒們的日子已經(jīng)過得不錯了。農(nóng)諺曰:“三月三,打下的麻雀兒油蛋蛋?!边@是因為隨著氣候日漸溫暖,早已蘇醒的蟲兒們正忙著繁衍后代,這為麻雀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豐富的營養(yǎng),它們自然也就變成“油蛋蛋”了。這就引出了新的話頭——人們發(fā)現(xiàn)自進入農(nóng)歷三月,雀兒屎就貴重起來:用它煮水喝,感冒會很快好轉(zhuǎn);將其泡軟敷于凍瘡處,瘡面很快就會痊愈;最為靈驗的是用濃稠的雀兒屎水擦臉洗手,能讓粗糙的肌膚白嫩細膩。因而,大人們就讓我們這些孩子去后院的李子樹下去揀拾雀兒屎,那幾棵李子樹枝繁葉茂,是大群麻雀經(jīng)常棲息的去處,樹下地面上密密麻麻地撒滿了雀兒屎。雀兒屎也分公母,公雀兒的屎渾圓直挺,就像又白又胖的粳米粒,療傷、治病、擦臉的效果最好;母雀兒的屎有些扁平,就像普通碎米粒似的,其藥用效果大不如前者,所以我們睜大眼睛專門挑選公雀兒屎。
四月初八不算是一個節(jié)日,但湟水流域從事農(nóng)業(yè)的牧民,卻有在這天吃萱麻餅的習俗。在山區(qū)的溝坎低洼處,生長著一種名為萱麻的植物,開細碎的白花,渾身長滿了尖銳的小毛刺,如果不慎被它扎了一下,被扎處便會迅速紅腫起來并瘙癢難耐。農(nóng)諺云:“四月八,風擺麻?!闭f的是每當這個時令,莊稼人種的麻(學名苧麻)正是生長的盛期,肥大的葉片迎風擺動,離結(jié)籽成熟的日子不遠了。也就是這個時候,山野里的萱麻也長得莖葉嫩綠,正是人們采摘食用的最佳時機。把采來的萱麻嫩葉剁碎拌勻,然后炒熟做成餡兒,繼而把餡兒攤在寬大的薄餅上,再把面餅卷成細長的圓棍,名之為“驢臭棍”,雖為美食,卻起了一個不太雅的名稱。這一不雅的名稱采用了借代修辭手法,即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绑H臭棍”是一種挽具,將一根連接鞍薦、兩頭系以繩子的短棍夾在驢子尾巴根底部位,用以騎驢下坡時防止鞍薦向前滑脫;天長日久,木棍上難免沾染糞便臭味,故名之為“驢臭棍”。萱麻餅圈成圓棍狀,因其長短和粗細都與驢臭棍相似,故而借以代用,這也是湟水流域的民間語言往往風趣生動的具體表現(xiàn)。
農(nóng)歷六月初即將入暑,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首題為《六月六日小集》的詩,表現(xiàn)了詩人的生活雅趣:“青李來禽已眼明,新瓜入夏見何曾。酒邊忘卻人間暑,消盡金盆一文冰?!痹娙诉@是在說,農(nóng)歷六月初,瓜果也已經(jīng)成熟,為消暑氣便小酌幾杯,不知不覺中身旁的一盆冰已經(jīng)融化為水了。在古代,六月六被稱為天貺節(jié),意為上天的恩賜,這天要翻曬久已被梅雨季節(jié)浸濕的衣被、書籍等物品;又被稱為“姑姑節(jié)”或“蟲王節(jié)”,人畜要洗浴,婦女回娘家——這都是內(nèi)地尤其是南方的民俗。在湟水流域的山區(qū),氣溫也是一天天升高,地里的洋芋正在長大,早熟作物已抽穗揚花。這是一個相對的農(nóng)閑時期,于是“六月六物資交流會”就熱熱鬧鬧地搞起來了。這是很吸引年輕人的一個準文化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有廟會,土臺戲班子唱大戲,老年人們一邊吸著旱煙,一邊感嘆李彥貴坎坷曲折的人生(《李彥貴賣水》);年輕媳婦們懷里抱著娃娃,含著淚水傾聽秦香蓮撕心裂肺的哭訴(《鍘美案》);戲臺周圍的空地上,行人密集的路口處,賣釀皮涼粉涼面的,賣針頭線腦紅綠布料的,各色雜貨攤密密麻麻地連片擺設,叫賣聲、嘈雜聲此起彼伏。更有“拉猴兒”也趕來湊熱鬧,表演“猴兒爬竿竿”和“狗娃鉆圈圈”,那滑稽的表情和動作,逗得觀眾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