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翔,青海省互助縣人。原《青海日報》編輯、記者。20世紀9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陸續(xù)在省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報告文學、散文和詩歌。其中長篇散文《土豆歌謠》被《散文選刊》全文轉(zhuǎn)載。出版有散文集《西望大澤》,新聞特寫集《西部聚焦》等。
行走山河大地,將跋涉的腳步、放松的心態(tài)與濕地生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對我來說,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霸娨獾貤印薄霸娨獾厣睢钡仍~匯經(jīng)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不禁要問,面對蒼茫大地,你對無處不在的濕地了解多少?你的寄托和向往中,包含了多少對于濕地的繾綣情懷?
其實,濕地就在你我的身邊。無論沼、沚、濱、滸、洲、浜、浦、淀、灘涂;無論河口、水庫、池塘、三角洲、水稻田,它們都是生靈萬物的家園,是原生態(tài)美麗之集大成者,也與生態(tài)文明關(guān)系密切。
于是,我們在愜意行走的過程中,要靜下心來,就像迎接每一個春天的來臨一樣,用謙卑的姿態(tài)仰視濕地,致敬與人類、與萬物須臾不可分離的詩意之地……
1
早在十多年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編單之薔先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濕地,即詩地。
于是,愛好地理與文學的我,立即被單先生的闡述吸引住了。濕地、詩地、詩意地棲居等等詞匯,也就時不時地跳出腦海,豐富著我的觀察與追尋、情感與心懷。
“詩意地棲居”出自19世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詩人敏銳地意識到,隨著科學技術(shù)和工業(yè)文明的突飛猛進,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正在被大幅擠壓。所以說,“詩意地棲居”是人類生存應有的狀態(tài)。濕地,詩意之地。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楚文化學者蔣方先生將“濕地”二字拆開來解讀,“濕源于水,水是生命之源”,“地”則指向人們從“逐水草而居”到沿著河流、湖泊建立城市。在蔣方先生看來,水的意義不止于此,它同時也是最能夠帶動我們向詩意靠近的載體,而詩意可以稱為一種美的存在、一種無處不在的情感觸媒。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描繪濕地以及借助濕地而抒懷的篇目很多很多??梢哉f,《詩經(jīng)》三百首,濕地處處有。于是乎,濕地,成了古人相親相愛的浪漫之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句,表達了古人對美好愛情的不懈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之情,是古代詩歌中青年男女表達相思之戀的絕唱!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保ā吨苣稀りP(guān)雎》)這首詩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這樣一幅濕地美景:對對關(guān)雎輕快地鳴叫著,棲息在河中的綠洲里,河邊長滿了參差不齊的荇菜,一位美麗賢良的少女正在采摘荇菜。這位濕地邊采摘荇菜的少女,使得謙謙君子魂牽夢繞,希望兩人能成伴侶,共度美好時光。
在《國風·溱洧》中記述道:“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一開頭“方渙渙兮”短短四個字就描繪出春天河水涌動的自然環(huán)境。少男與少女,手持蘭草,姑娘說:“去看看?”小伙說:“已去過?!薄澳钦埬阍偃ヅ闩阄?!”洧河那邊,少男少女,互相互贈芍藥以定情。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陳風·澤陂》)這首詩中描繪的是濕地背景下一位少女對心中美男子徹夜難眠的思念。
讓人甚為感念的是,在長江中游的古老濕地上,鐫刻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拳拳情懷。楚之國,澤之地,屈原寫他憂國憂民的愁思,很多時候都和南國濕地密切相關(guān)。他用水邊的植物香草來裝飾自己,比喻自己高潔的品格。要排解心中的憂愁時,也是“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p>
屈原借家鄉(xiāng)的河流,借自己珍愛的花卉草木,表達他對故鄉(xiāng)山水的摯愛,對楚國命運的憂慮。當屈原決定離開楚國后,駕著馬車向西邊的不周山駛?cè)ァG懊嬉咽且黄饷髦畷r,他卻突然看到下方楚國的土地,清清的流水,馥郁的蘭草,那里有他的故人,是他的故鄉(xiāng),于是,他奮力一躍,將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多情的河流……
就這樣,人擇水而居,情因水而發(fā)。濕地和濕地上的事物,成為文人抒發(fā)自己情愫的寄托。胸懷間的詩意借助山川河湖,強烈地迸發(fā)出來,激勵著后來者,心懷美好去大膽追求詩意的生活。
2
濕地如詩,而有的濕地卻命運多舛。
在我的記憶里,家鄉(xiāng)人將河邊的濕地叫作“水洼灘”,倒也符合濕地粗淺的定義。而相對于家鄉(xiāng)歷史上一窮二白的窘?jīng)r,水洼灘,在鄉(xiāng)親們眼里,并沒有呈現(xiàn)詩情畫意,倒成了他們解決冷暖、就地取材的無奈之地。
家鄉(xiāng)地處河湟谷地,春天的腳步兒來得遲。大地解凍之時,就是沉睡的濕地夢醒之時。河灘里的蒲公英、車前草、苦苦菜、蕨麻發(fā)出嫩葉之時,就是孩子們放飛歡笑的時刻。因為初冬時節(jié),人們已經(jīng)將蘆葦擦著地皮收割得一干二凈,當作了過冬的柴禾。蘆葦茬子里,還沒有蘆葦芽兒露出來,人們知道,水底下的蘆葦根已經(jīng)蓄積了很多的養(yǎng)分,氣溫逐漸升高之時,它們時刻準備著破水而出。但令蘆葦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一米來長的蘆葦根莖,成了嘴饞的我們覬覦已久的濕地“甘蔗”。挖呀挖,掏呀掏,鮮嫩、潔白的蘆葦根就這樣被我們當成了解饞之物,全然想不到這是在殺雞取卵、戕害濕地生物。
更為過分的是,初冬時節(jié)大地還沒有封凍之時,村里人又會趕著牛車馬車,先是在“水洼灘”里割刈蘆葦,然后再挖掘濕地下面沉積很久的黑色的泥炭,大伙兒把這營生叫作“挖渣筏”。蘆葦秸稈可以當作柴火,夾雜著腐爛的植物根莖的泥炭曬干后可以替代煤炭生爐子、煨土炕……那些與泥炭血肉交融的蘆葦、水曲柳、馬蓮等潛水植物被連根挖出,如森森白骨,令人驚駭!艱難的日子,就這樣與濕地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jié)。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嚴重地破壞了河谷里本來就脆弱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成了我童年記憶中難以愈合的傷疤。直到今天,每每來到濕地公園,愧疚就會形影相隨,時時嚙咬著自己的心。
3
中國濕地面積最多的省份,既不在江南水鄉(xiāng),也不在萬里海疆,而是在青藏高原的大美之地——青海。據(jù)第三次國土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青海濕地面積510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2%,位居全國第一。
青海有情。特殊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世界上大面積高海拔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了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沼澤廣布、雪山冰川聳立的濕地生態(tài)布局,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特別是三江源區(qū)域每年為下游提供近600億立方米的純潔淡水,是中國和東南亞眾多人口的水脈之源。
面對高原上、河谷里逐漸恢復的濕地,面對滿目青翠、花香鳥語的濕地風景,我當然要描繪一下濕地里旗幟一樣的植物——蘆葦。而在我的眼里,這是一種尋常卻不平凡的水生植物。它的蘆絮隨風飄搖,卻始終堅守著腳下的土地。它柔弱卻堅韌,默默營造著生命的家園。它的根系深深扎根于沉積很厚的泥炭深處,汲取著濕地豐富的營養(yǎng),從迎來第一縷春光之時,就一刻不停地開始了向上的生長。從春天發(fā)芽到秋天揚絮,蘆葦深深地扎根于水下泥土中,根莖能夠躥高兩三米?!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對于性格倔強的物種——蘆葦來說,這樣的描述再貼切不過了。
我收藏有一冊吳冠中先生的大型畫冊,經(jīng)常翻閱,愛不釋手。吳先生的畫作主題大部分與江南水鄉(xiāng)有關(guān),也就是說,與江南的濕地有關(guān)。而我對一幅主題為深秋蘆葦?shù)漠嬜鳌渡酚∠笥葹樯羁?。在整個褐黑色的背景之下,深秋的蘆葦不但沒有顯示出頹廢、萎靡之態(tài),密密匝匝的金黃色的葦稈和葦葉蓬勃向上,一簇簇潔白的蘆花、蒲葦纓子鮮亮燦然,隨風飄蕩,充分顯示出濕地生物的頑強和茁壯。吳冠中先生在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手記中這樣寫道:
“濕地里生長出無限的生命。我感覺生命在生長,奮力地生長,朝氣蓬勃,同時又感覺它們在枯萎,凋謝,生與死的線條在碰撞,在擁抱。是黑夜,是黎明,是黃昏,我從視覺美起飛,像蝴蝶,卻跌入了生命的意識流中。一位友人見了這畫,說像菖蒲,他出示菖蒲的照片,我看也像。菖蒲也罷,蘆葦也罷,它們都是我的相識,但畫筆無情,只表現(xiàn)生命、生死,卻忘記是誰和誰的生命了?!?/p>
每每在濕地的亭臺樓榭中翻閱這樣的畫冊,筆者的思緒就會隨著歌唱家雷佳演唱的一首歌《蘆花》飄蕩:“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萬縷意綿綿,路上彩云追。追過山,追過水,花飛為了誰?大雁成行人雙對,相思花為媒。情和愛,花為媒,千里萬里夢相隨。”
詩畫相配,歌聲伴飛,這也許就是我們身處的和美濕地吧。
在這樣的視野范圍追尋,我也不會忘記那形影相隨、雨中縹緲的詩意之樹——垂柳。
春風送暖,柳絲輕揚。三四月天,正是垂柳最“善變”的時候,一夜春風一夜綠。細小的柳花伴柳芽而生,黃澄澄,毛茸茸,在春水的淺映下,美得如詩如畫。而柳絲也是昨夜鵝黃,今日豆青,明天即成蔥綠,古人送別有折柳相贈的習俗,柳諧音“留”,絲諧音“思”,真是把百般的不舍都維系在了這萬條綠絲上。
因為有了濕地的庇蔭,從煙雨江南,到西北河湟,柳樹的生長不分地域,除了樹皮隨著地域的變化逐漸粗糙之外,柳枝的婀娜、柳花的輕盈如出一轍。宋代周紫芝說“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踏莎行·情似游絲》),而在熱衷于濕地萬物的我等看來,卻是:柳條千萬枝,柔情縈濕地。
季節(jié)變換,移步換景,讓人真有點猝不及防。我得趕緊調(diào)整心態(tài),在纖纖柳條中擁抱煙雨里的江南、濕地里的春雨。春雨,是江南濕地的情侶。佇立太湖岸邊,一場春雨,悄無聲息地迎接了我們。細雨如絲,輕輕灑落,湖水泛起層層漣漪,宛如花瓣在同時綻放。微風吹過,湖面蕩起的漣漪,是雨絲與水波的柔情對話,是歲月與春天的交融。吳冠中筆下的淡綠色的水墨畫,就這樣鋪展開來,清新自然,雅俗共賞。
春雨飄過,遠處的山影、房舍、稻田,在雨幕的掩映下變得朦朧而神秘。雨滴落在屋檐上的聲音、雨絲落向湖水的聲音,高高低低匯集在一起,宛如大自然奏響的江南絲竹樂。這樣的美妙樂曲中,花在開放、樹在抽芽、草在泛青、燕子在呢喃……
而在大西北湟水兩岸的濕地里,我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叢叢的水生植物,和蘆葦相伴而生。這種挺水植物叫千屈菜,以前在河湟谷地并不多見,據(jù)說是外來物種。而這幾年,卻在河湟濕地里扎根生長,成為高原氣候變暖、濕地環(huán)境向好、各類親水植物茁壯成長的見證者!千屈菜呈叢狀分布,枝葉繁茂,姿態(tài)優(yōu)雅。紅纓子似的花朵依次盛開,一串串一咕嘟,花枝招展,吸引很多的市民前來觀賞、拍照。
在西寧北山美麗園的湖泊里,從外地引進的荷花、睡蓮也在伸展枝葉、陸續(xù)開放,一下子打破了荷花類植物在高海拔地區(qū)不能生長的“慣例”。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狈叛弁?,碧綠和粉白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絢麗的荷花圖景。市民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用眼睛捕捉昔日只有在江南才能一見的美景,用鏡頭定格嬌美多姿的荷花神韻。
濕地,成了親水植物們依戀歌唱的地方。沉水的典苦草、金魚藻、狐尾藻、黑藻等,浮水的鳳眼藍、大薸、槐葉萍、鳳眼蓮和浮萍等,挺水的水杉、蒲葦、荸薺、水芹、茭白、荷花等,從它們優(yōu)美的身影、旺盛的生長中,我們感受到了濕地的脈動、濕地的情懷……
4
濕地如歌。而人們已經(jīng)在濕地的召喚里,開始了營造美麗家園的行動。
忽一日,居住在土族之鄉(xiāng)的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新城迎賓大道以東,在昔日被人們稱之為互助縣“龍須溝”的毛斯溝一帶,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一座沿河灘延伸的人工濕地——毛斯湖景觀區(qū)。人們奔走相告,紛紛前來游覽這里的湖光水色,度過一個又一個愜意的夏日。
我站在毛斯湖濕地,舉目遠眺,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之下,巍巍祁連雪山拱衛(wèi)在土鄉(xiāng)的東北部,高樓大廈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水鳥翔集,錦鱗游弋,楊柳依依,鮮花怒放,好一派和諧美麗新氣象!
濕地之美,對于當?shù)鼐用穸?,自然是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你瞧,那迎賓大道與天佑德大道交匯之處,就是聞名遐邇的青稞酒生產(chǎn)地,廠房儼然,美酒飄香。而毛斯湖景觀區(qū)就是環(huán)繞在青稞酒之源的綠色飄帶,微風吹過,令人陶醉……當醇香的酒曲從土族故土園悠然飄起,土鄉(xiāng)人就會自然而然地來到毛斯湖濕地跳起“安昭”,再展歌喉……
初夏時節(jié),湟水南岸古鄯小鎮(zhèn)的娘娘山天池小微濕地生機勃勃。池塘里野鴨游弋、曲徑旁花草繁茂,近處的濕地景觀與遠處的青山逶迤相映成趣。
“小微濕地利用現(xiàn)有的池塘、水渠、園林等建設,讓市民感受城市濕地里的寧靜生活?!迸笥呀榻B說,小微濕地建設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有的增加了親水植物品種、對岸邊綠化補植,有的采用單元式拼接設計元素,將濕地與鄉(xiāng)村景觀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小小樂園。
亭榭通幽、綠道環(huán)繞、禽鳥嬉戲、魚翔淺底……濕地公園的景致,無疑是人類寫給大自然最美的情書。站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與水波瀲滟的濕地交匯處,讓我們用匍匐的姿態(tài)仰視,用詩意的文字描繪,敬畏濕地、依戀濕地、呵護濕地,共建濕地環(huán)繞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