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是當年春運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 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腰,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安詳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這張照片發(fā)布后,感動了很多人。
照片中那位叫巴木玉布木的彝族女性,被稱為“春運母親”。2023年有人找到了這位“春運母親”,她已經(jīng)不再外出打工。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她回到家鄉(xiāng)栽種煙草,既方便照顧子女、老人,收入也比在沿海地區(qū)務工賺得還多。我和所有人一樣,為這個圓滿的結局感到欣喜。但是,想起“春運母親”懷里嬰兒的夭折,心里總有一絲遺憾。當年她背著小山一樣的行囊輾轉回家,并不只是為了過年,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回鄉(xiāng)看病。那時她在外省一家磚廠打工,最頭疼的就是二女兒經(jīng)常生病。在老家遇到這種情況,她會帶孩子去鎮(zhèn)上醫(yī)院。但只身在外,她不知道醫(yī)院怎么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回老家。她記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著大包小包,帶著女兒從住處趕到南昌火車站,乘坐兩天一夜的火車抵達成都。在成都花15元錢在一家小旅館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個小時的火車抵達四川省越西縣,從縣城回到大涼山的家里,已是深夜。這趟行程,花了三天兩夜。可惜,回到家以后,醫(yī)生還是告訴她:“你來晚了。有了病應當從鄉(xiāng)村往城鎮(zhèn)跑,怎么會從城鎮(zhèn)往鄉(xiāng)村跑呢?”因為她不知道打工的地方哪里有醫(yī)院,怎樣去看病,所以才千里迢迢,費時三天兩夜趕回老家。
如果讓巴木玉布木在打工期間月入萬元,開著寶馬或奔馳回大涼山,估計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給巴木玉布木和她的工友們用半個小時輔導一下,或者發(fā)一張明白紙,讓他們知道附近的醫(yī)院在哪兒,到醫(yī)院怎么走,醫(yī)院有多少科室,主要看什么病,也很困難嗎?雖然這件事已過去十多年,但依舊發(fā)人深思。為什么我們的農(nóng)民工生了病,哪兒有醫(yī)院都不知道呢?
在三國群雄當中,對劉備這個人如何評價,是史學家們的事,但劉備有兩句名言我非常贊成?!度龂尽は戎鱾鳌分杏涊d,劉備臨終時,在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币馑际钦f,不要以為是很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認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對于大多數(shù)的老百姓來說,他們?nèi)粘I钪杏龅降挠钟卸嗌俅笫履兀?/p>
“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這是自中國工農(nóng)紅軍創(chuàng)立,傳承至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的要求,看上去沒有一件大事。可恰恰就是如何對待這些小事,劃出了人民軍隊和一切舊軍隊的涇渭。1949年5月27日早晨,解放上海的槍聲平息之后,市民們打開家門,驚奇地發(fā)現(xiàn)馬路兩邊潮濕的水泥地上,睡滿了身穿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zhàn)士。解放軍寧肯睡在街頭,也不去打擾百姓。有人感嘆:“國民黨回不來了?!彼麄兙褪菑倪@樣一件小事中得出了這樣重大的結論。
許多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則善于從小事中體察民情。改革開放初期,中共山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到曹縣紅三村,看望重病臥床的老共產(chǎn)黨員伊巧云。當他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詢問還有什么要求時,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闭f完老人又后悔了,用另一只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么一想,周書記別當事?!敝苷衽d一下子淚流滿面。他抹了一把臉上的淚水,掏出自己衣兜中的錢,遞到趕來的鄉(xiāng)黨委書記手中,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豬肉。在縣委的匯報會上,周振興眼含熱淚:“伊巧云老人今年83歲,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她犧牲了丈夫和3個孩子。抗戰(zhàn)時期,在做楊得志將軍房東時,為接待來往的將士,她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妝。現(xiàn)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
40多年過去,每當想起那半碗肥中帶瘦的肉,我依舊禁不住潸然淚下。這確實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卻深刻地警示我們:一定要時刻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的領袖歷來關心和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1934年是中國革命歷史上形勢非常嚴峻的一年,就是在這一年,中央紅軍被迫離開中央蘇區(qū),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在這一年,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上發(fā)表了一篇著名講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說:“我鄭重地向大會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痹谀菢訃谰膽?zhàn)爭背景下,毛澤東依舊惦記這些關系群眾生活的細微之事,而且強調(diào)“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引用清朝經(jīng)學家萬斯大的話:“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要革除。他在浙江任職時,就曾寫過一篇題為《心無百姓莫為“官”》的文章,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p>
2014年云南魯?shù)榘l(fā)生了地震。大寒時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乘飛機、轉汽車,一路顛簸到達魯?shù)?。當天他就接連走進5個帳篷看望群眾。在鄒體富老兩口和孫子住的帳篷里,習近平總書記摸了摸棉被,問“暖和不暖和”,老兩口答:“暖和?!泵薇划斎皇且患∈?,但是那一刻讓百姓感覺到溫暖的不只有棉被,更有總書記的關懷。
對于許多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常常說是舉手之勞。其實,有許多事情連手都不用舉,喊兩嗓子就行。永遠不要以事情太小、無關大局為理由,忽視事關群眾利益的小事。永遠不要讓巴木玉布木那樣的農(nóng)民工,因為不知道哪里有醫(yī)院可以給孩子看病,費時三天兩夜趕回老家。我們經(jīng)常講“人心所向”,正是這些小事影響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