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獨秀是近代新民主主義思想的踐行者,在中國近代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僅為中國民主的傳播還有社會科學思想和言論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和指揮了五四運動。就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事業(yè)來說,陳獨秀無可爭議的被所有新聞工作者認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事業(yè)奠基者。從通過總結和分析陳獨秀在五四運動時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豐富實踐以及陳獨秀的辦報理論的角度來思考,對當今新聞從業(yè)者的辦報理念和實踐有著獨特的價值。
【關鍵詞】陳獨秀|《新青年》|新民主主義思想
作為著名的政治家,五四運動的倡導者、發(fā)起者和擎旗手,陳獨秀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他筆耕不輟,以筆為刀劍,在革命和新聞傳播學上留下了諸多寶貴財富。然而,學術界一直以來更多是圍繞陳獨秀的政治活動展開研究的,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也鮮見關于陳獨秀辦報實踐及辦報思想的記載,而缺失這一部分,有損新聞傳播史的完整性,不利于客觀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也難以全面挖掘其價值,正因如此,置身于特定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又結合當下,深入研究陳獨秀的辦報實踐及其辦報思想,有其獨特的價值。
一、力挽五四運動狂潮——創(chuàng)辦上?!缎虑嗄辍冯s志的過程
在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的過程主要還是分為了四個階段,這一過程主要體現于1915年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到1920年將《新青年》重新定位為中共上海發(fā)起組的機關刊物這段時期[1]。
(一)以《青年雜志》啟蒙,向青年傳播思想
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時,《新青年》最開始的創(chuàng)刊名是《青年雜志》,是一份具有綜合特性,以及文化性的批判刊物,它的目的是用來抨擊落后的、腐朽的中國思想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中國落后的思想中去灌輸西方較為先進和民主的文明思想[2]。從《新青年》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陳獨秀對于最初創(chuàng)刊目的的定位其實并不在政治而在于思想文化。陳獨秀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做到以先進思想為刀,以思想啟蒙為宗旨,通過直接而又深刻的思想革命來解除中國民眾麻木的思想狀態(tài),進而幫助到中國青年們,促使他們進行思想上的解放和社會人格上的獨立自主[3]。其實從陳獨秀早期從事各種活動中,就可以看出陳獨秀想以思想為刀,快速的打開青年人啟蒙思想大門。比如說陳獨秀1901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參加的勵志會,再到一年之后回到國在安慶組建的青年勵志學社以及后面又去往日本組織的中國青年會等,這些都是陳獨秀看重青年思想傳播的證明,體現了它對針對青年傳播新知,開啟民智的重視態(tài)度。
(二)吹響文革與改良之聲,開啟白話文時代
1917年,胡適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緊隨其后,陳獨秀也發(fā)表了《文學革命論》。這兩篇文章,不僅僅代表著白話文時代開啟的號角,更是現代文學史無法掩蓋的“起點”。唐德剛先生在很多年前就對胡適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有著極高的評價,“新文學運動便是胡適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芻’出來的,因而中國近數十年來深入群眾的各項激進文化和政治運動,歸根結底都與他這篇文章有關”,可以說,胡適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發(fā)表的《文學革命論》引發(fā)了白話文運動的發(fā)展[4]。
(三)聲援五四浪潮,為新文化運動發(fā)聲
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創(chuàng)報實踐,對中國輿論的影響很大,但上海在當時的影響力終究還是不足,陳獨秀的辦報實踐畢竟還是不屬于當時的主流學術,也沒有堅實的輿論基礎和陣地,于是,1916年,在蔡元培的邀請下,陳獨秀帶著《新青年》前往了北京大學,并且從1918年1月,《新青年》開始由陳獨秀一人主編的模式改為多人共同編輯的“同人辦刊”的模式。并邀請了李大釗、胡適、魯迅、劉半農等新派人物的加入,輪流擔任主編,并且共同設定出“一期,一次編輯會,然后商定下一期”的編輯工作原則[5]。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編輯部推行了“不談政治”的宗旨,該宗旨主張從教育、思想和文化方面破舊立新,建設資產階級政治的基礎。隨著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和結束,一戰(zhàn)結束后的馬克思主義給《新青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能體現的便是李大釗在《新青年》的刊文,李大釗在《新青年》第5卷第5號上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兩篇政論文章。但是此時的陳獨秀還并未接受到馬克思主義,一直到陳獨秀和李大釗一起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的時候,陳獨秀才開始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從報刊活動中開始他的建黨活動,此后《新青年》成為了聲援五四運動的進步輿論陣地。后來,隨著《新青年》的政治立場變得越來越鮮明,因此陳獨秀被有關當局視為眼中釘,在陳獨秀被捕后《新青年》也逐漸走向了分化并在最后開始了斷裂[6]。
二、《新青年》實踐中形成的主體思想
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過程是一個極其曲折和布滿荊棘的過程,其辦報實踐和思想也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從白話文啟蒙到五四運動發(fā)聲,再到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在《新青年》時期達到輝煌,在一次次辦報實踐中陳獨秀也逐漸形成了自己己辦報實踐經驗和主體思想。
(一)明確傳播知識和啟蒙思想的主體目的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輿論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陳獨秀的身份一直是一個集傳播知識的學者和啟蒙思想的思想家雙重身份于一身的革命者[7]。簡單研究一下陳獨秀的創(chuàng)報歷程便不難發(fā)現隱藏在陳獨秀辦報實踐中的目的性,從早期陳獨秀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便在此報刊中提到了《安徽俗話報》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話將一些學問來進行傳播,希望讀者看了俗話報可以長點見識。其后創(chuàng)辦《新青年》時,陳獨秀又展現了自己獨特的指導思想和啟蒙理念,將救國救民的啟蒙思想奠定在《新青年》文化影響基礎上,號召有志青年共同努力,從而達到實現社會民主革命的遠大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在陳獨秀的辦報實踐中,他一直都非常重視報刊的傳播知識功能,期望以此為基礎,進行輿論和思想的廣泛傳播[8]。
(二)堅持自我主體思考,反對錯誤思想侵蝕
陳獨秀辦報實踐中反對的群體有很多,但是他始終堅決同那些崇洋媚外,自欺欺人的錯誤思想和輿論抗爭到底,這些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有的是外國侵略者、有的是封建官僚、還有專制獨裁主義的領導者,陳獨秀他諷刺權力的黑暗和官僚的腐敗,批判社會落后思想和毫無人性的社會習俗。通過歷史文獻研究,陳獨秀和《新青年》編輯部的愛國人士在反擊成為輿論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他們團結一致,對當時復雜多變的輿論環(huán)境進行明確分工,對那些錯誤言論進行及時有力地批判和反擊,自覺地肩負起同錯誤思想和輿論作斗爭的戰(zhàn)斗使命,為后來爆發(fā)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發(fā)動和輿論準備。
(三)堅持愛國憂民主體基調,思想方向不動搖
從我們的歷史來看,我們國家包括陳獨秀在內的愛國人士和革命戰(zhàn)士們,都很明顯的表現出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這在陳獨秀的辦報實踐中充分體現在了其創(chuàng)辦報刊的核心思想中[9]。因此陳獨秀在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時始終都將“愛國救民、憂民強民”作為其創(chuàng)辦報刊的中心思想,以此來激發(fā)廣大的人民群眾和廣大知識分子,寄望以此可以達到開民智,啟民心的作用,來完成報刊所應具備的教化作用。1903 年的時候,當時還只是二十四歲青年的陳獨秀就通過報刊發(fā)表了“消息、思想和體魄”的四個救國思想要點,從這三個要點中所體現的廣大傳播消息、以消息撥動人腦的愛國機關、以強大體魄完成救國道路的思想是非常有力量的,這個時候陳獨秀的思想理論其實在后期辦理報刊的理念和宗旨實現方法中給予了非常清楚的闡述理論,即在實現傳播時政的過程中,更加去注重對于國民思想的刺激,以此來期望國民從思想上的轉變,從而實現中國國民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救國運動中去,讓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平民百姓都能自發(fā)性的愛國和救國。
三、陳獨秀主體思想的歷史影響和現實價值
(一)傳播德、賽先生理念,傳播民主科學,給予五四運動提供思想和宣傳助力
《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而不是陳獨秀一個隨意行為的產物,陳獨秀一直都是期望可以借助《新青年》做到解放青年思想,完成社會革命,他希望通過先進思想,不斷瓦解中國民眾的封閉的麻木思想現狀,通過一次次的思想革命來解決一些社會思想問題,進而幫助到中國青年們,促使他們進行思想上的解放和社會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他宣傳“德先生”和“賽先生”,期望中國的青年們可以有獨立的思想人格,有自我辨別和革命的能力,不再被中國傳統(tǒng)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縛,成為一位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學思想的現代化新青年,無論是陳獨秀宣傳的“德先生”還是“賽先生”,這都無疑將會喚醒中國青年們的科學民主意識和為國為民、艱苦奮斗的主體意識,也正是這些意識的崛起,才接而引發(fā)了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為這些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先行條件,當然,最值得討論的,還是陳獨秀的辦報實踐中所宣傳的民主和科學思想,這些思想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做足了思想發(fā)動以及文化運動中的輿論宣傳導向,主觀上推動了中國青年的思想進步,客觀上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為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掃清了障礙,使得后期中國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理念的指導下,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這種對于青年的期望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的。在中國爭取獨立富強的奮斗歷史中,“德先生”、“賽先生”不僅是革命的武器,也是我們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寶。回顧往昔,我們不難發(fā)現,只有在堅持民主和科學精神的時候,我們才能免入歧途。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對中國未來社會的重大改造,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于世界優(yōu)秀民族之林的中流砥柱。
(二)辦報不怕犧牲,堅持敢言敢報,重視與現實政治和社會實際問題結合
《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所具有的社會現實主義色彩是非常明顯的,為了達到救國救民的現實意義,陳獨秀將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用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方式去進行救國救民思想的傳播途徑[10]。但前期《新青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期間曾經以“不談政治”為宗旨,這其實是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的,而在后期的實踐中也證明了這種方式是無法達到解放思想的。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知識分子們普遍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并且大多數愛國革命者都希望可以借助當時作為大眾傳媒的報刊來作為思想啟蒙的工具,這一時期的辦報人都具有一個特別的特點,即職業(yè)呈現出了兼容性,每個人都不僅僅只有辦報者這一身份,大多都有著多重身份,學界、政界、甚至商界,比比皆是。而值得關注的是,在后期《新青年》發(fā)表的文章一直都呈現出了現實性,它們往往都是針對具體的社會事件,它們體現出的是一種文人論政的議政精神,這種論政不同于古代的文人論政,現代的文人論政是面向社會的,是希望通過自己對政治的個人討論來激起大眾的思想啟蒙[10]?!缎虑嗄辍分?,陳獨秀和李大釗還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對思想啟蒙文化運動與現實政治斗爭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鮮明的聯(lián)系色彩,更加關注兩者之間的關系,架起兩者的聯(lián)系橋梁,以更先進的思想角度去對現實政治和社會實際問題進行評論,從而指導社會發(fā)展,在五四運動后,陳獨秀還在《新青年》增加了“勞動節(jié)紀念專號”,這是陳獨秀根據上海的勞工的現實社會問題和當時工人革開展需要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行指導的現實政治實際來開辦的,除此之外還有《勞動界》、《伙友》等,都是為現實的勞工問題所開辦的,陳獨秀的這種辦報宣傳實踐體現了一種“政治家辦報”的意識,這種意識對我們現代的報刊宣傳也有著獨特的借鑒學習意義,在現代社會,雖然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紙質報刊不如從前,但無可置疑的所報刊仍然還是當今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作為新一代的辦報接班人,我們要學習陳獨秀的愛國憂民思想,堅持報刊宣傳與現實政治和社會實踐文題相結合,自覺同錯誤的思想和輿論進行斗爭,直面社會的現實問題,從實踐出發(fā)、實際出發(fā),促進社會公平、政策科學、輿論正確,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1]。
四、結語
總而言之,陳獨秀在其辦報實踐中所體現的辦報宗旨理念及其精神,都應該是我們當代辦報者應該去繼承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著重繼承陳獨秀對于青年之重視,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是息息相關的,是無法割舍的,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的現實狀態(tài)下,作為輿論的傳播者,我們一定要樹立好自己正確的價值思想導向,引導當代青年永遠走在正道上,要同陳獨秀、李大釗等前輩一樣,牢牢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宣傳導向,堅決同不正確的思想輿論進行斗爭,為建設更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奮斗。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王樹棣.陳獨秀評論選編(下)[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281.
[2]沈寂.辛亥革命時期的岳王會[J].歷史研究,1979:37-45.[3]朱文華.陳獨秀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4]劉永謀、王興彬.警醒中國人:走近陳獨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5]胡適.陳獨秀與文學革命[M].北京:東亞書局,1933:1.
[6]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7]陳獨秀.本志編輯部啟事[J].新青年,1918,4(3):2.
[8]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5.
[9]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上)[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4(3):1-31.
[10]陳獨秀.本志宣言[J].新青年,1919,7(1):1.
[11]任建樹,李銀德.陳獨秀著作選編(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潘益新,輔導員/中級,研究生碩士,南昌職業(yè)大學,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冷海龍,本科在讀,南昌職業(yè)大學,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楊嘉文,本科在讀,南昌職業(yè)大學,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