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引路
林叔的牛
◎劉立勤
林叔早該進城到兒子家享福了,可他的牛生生把他從城里撈了回來,栽在了村里不得挪窩。村里人都替林叔叫屈,要是沒有那牛就好了。
可是,誰懂得林叔的心事呢?
進城真是享福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不說,大電視小電影白米細面好菜好酒也不說,就說去洗澡吧,有熱水有熱風,真叫個舒服。不過這種舒服,林叔不習慣。
林叔喜歡鄉(xiāng)下的日子,吃水看得見河,燒柴看得見山,做飯看得見煙火,炒豬肉能炒出半碗油,就連吐口痰也能引來一群雞。城里水沒得個來路,火沒有個出處,白亮亮的米聞不到香味,炒盤五花肉還得用半碗油。所以,兒子早讓他進城去住,他咋的都不去。為了不去兒子家,他給兒子出了好多難題。他說吃不慣煤氣灶做的飯,城里的豬肉不好吃,超市的米沒有米香;兒子給他搭了柴火灶,買了黑豬肉,找了舂米的碓窩。可他還是想待在自己勞作了一輩子的鄉(xiāng)村,種幾畝薄地,心里才覺著踏實。
為這,他咬牙又給兒子出了一個難題:身體寒氣重,想回鄉(xiāng)下睡大炕。兒子呢,立馬請人在他的臥室里盤了一盤大炕??痪拖袷峭鈬娪袄锏谋跔t,里面用土坯壘就,外面貼上瓷磚,還能燒柴禾柈子。干干凈凈洋洋火火,卻缺少那種煙熏火燎氣味。林叔心里老是不滿意,但看看兒子祈求的神態(tài),嘆息一聲,抱著過幾年苦日子的心在兒子家養(yǎng)老。
誰想到,那兩頭牛又把他撈出了苦海。
牛在他進城前就安排好了,都送給了侄子,牛工所得的收入也都歸侄子。村里已經(jīng)沒有其他的牛了,一個牛工抵得住三個人工,那牛是很掙錢的呢??上У氖侵蹲咏邮诌€沒有兩個月,村里有人買了兩個小鐵?;貋?,鐵牛犁地深不說,還犁得快,再沒有人請牛工犁地了,那兩頭牛反而成了侄子的累贅。侄子找到城里,要把兩頭牛還給他,他立馬有了回家的理由。
這回,兒子沒有反對,因為牛對他們家是有恩的。
他們家的第一頭牛是包產(chǎn)到戶那年來的,下一年就得了第二頭牛。林叔人勤快,牛也爭氣,老牛幫他掙工錢不說,三兩年下一頭小牛犢;三五年,牛犢長大賣出,又是一筆錢。因為牛,林叔蓋起了房子,供兒子上了大學,連兒子大學畢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資本也是賣牛所得。兒子雖然想把他留在城里,可遇上了牛,一句話不多說,把他送回了鄉(xiāng)下。
從此,林叔又專心照顧起他的牛來。
林叔的牛膘肥體壯,每根毛發(fā)都光澤耀眼展示著健壯,可還是沒有人找林叔犁地。人家嫌頗煩,地沒有鐵牛犁得好不說,還難招待——人要吃,牛也要吃,吃不好都是問題。林叔提出給人家免費犁地,不管吃不管喝,還是沒有人請,沒人想欠他人情。林叔只好朝自己的地出氣,一遍遍地犁,直把幾畝薄地犁得連根草都沒有時間長,林叔還是套上牛去犁。林叔想,農(nóng)村咋能沒有牛犁地呢?
除了林叔,村里真的沒有人用牛犁地了。眼看著大片大片的土地變成水泥地,水泥地里長出成群的樓房,河壩變成了水泥路,引來好多瘋狂的汽車,林叔擔心起自己的牛來了——牛每天都要穿過公路去河邊喝水。
林叔的擔心變成了現(xiàn)實——一輛瘋狂的汽車撞死了那頭老牛。車主掏出一大把票子賠他,足夠再買幾頭好牛。而林叔一分錢都沒有要,只是要求老板把死牛送到自己的地里,給牛壘了一座高高的墳。看著那墓冢,林叔淚眼婆娑。
只剩一頭牛,地是不能犁了,林叔也沒了再買一頭牛拼駐的心情,每天專心放牛。村里的地越來越少,樓房越來越多,繁華得快趕上城里了。好在山上的撂荒地越來越多,林叔就把牛趕到山上的荒地里。蒼茫的荒地里于是就有了一頭牛,還有一個放牛人,在黃昏時分投下一道剪影。
(選自《商洛日報》2018年4月17日,有刪改)
◆技法借鑒
這篇文章事例的真實性主要表現(xiàn)在:
1.細節(jié)刻畫真實。小說中寫林叔的生活體驗時,描寫城市生活為“大電視小電影”“水沒得個來路”等,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為“吃水看得見河”“就連吐口痰也能引來一群雞”等,符合人物身份的表達,真實展示了一個質(zhì)樸的農(nóng)民對于鄉(xiāng)村生活方式的依賴。
2.敘述客觀冷靜。小說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位眷戀故土的父親和生于鄉(xiāng)村、扎根城市的兒子“斗法”,在充分鋪墊的基礎上,描寫林叔回到農(nóng)村和老牛為伴,過著恬靜淡然的鄉(xiāng)村生活。整篇文章客觀地呈現(xiàn)出主人公對城市生活的排斥、面臨鄉(xiāng)村巨變的掙扎,心理刻畫深入、真實。
3.場景描寫逼真。如“眼看著大片大片的土地變成水泥地,水泥地里長出成群的樓房,河壩變成了水泥路,引來好多瘋狂的汽車”,“變、長、引”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動態(tài)過程,真實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我仿我秀
還
◎劉亞卓
車在凹凸不平的小路上行駛著,繞過眼前的高山,便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了。
光陰似箭,我已離開故鄉(xiāng)三年了。
故鄉(xiāng)留給我的記憶,是尋常日子的恬淡。鋪滿青苔的石板路上,一雙雙或穿著布鞋或拖著草鞋的腳從上面踩過,石板路的盡頭,半人高的水草、撲通戲水的野鴨、牽著牛繩的孩子、挾著籃子的婦女,與輕漾的河水交相呼應……
故鄉(xiāng)留給我的記憶,是節(jié)日慶典的喧鬧。每逢過年,村里那個不大的廣場上掛起彩燈,人們圍著其中的鳳凰燈和龍燈歡騰起舞,年輕漢子穿透云層的歌聲、婦女們熱烈的舞蹈、孩子們天真可愛的表演,交相輝映。一年的壓力全在那一段日子里釋放了出來。
在村口,我下了車。
風還是原來的風,夾著草木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神清氣爽。而村子卻不再是我熟悉的那個村子了。記憶中,低矮的土坯房,參差不齊地排列著,村委會的幾間瓦房,如鶴立雞群一般點綴在其間?,F(xiàn)在眼前所看到的是整整齊齊的樓房,門楣上的字閃著金燦燦的光芒。
村里的廣場也翻新了一下,擴大了整整一圈。來來往往的行人絡繹不絕,而我卻沒有找到賣糖人的盲人爺爺,詢問鄉(xiāng)鄰之后,才知道他已經(jīng)故去。
“唉,可惜了他那捏糖人的手藝,幾個兒子不稀罕學!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這些老傳統(tǒng)、老手藝,只能把它帶到閻王爺那兒嘍?!?/p>
我腦中又浮現(xiàn)出老人那張慈祥的面龐,那一刻,我明白了他曾經(jīng)說的“后繼無人”是什么意思,為此感到十分惋惜、難過。
穿過縱橫交錯的巷道,我突然停住了腳步,原本應該是祠堂的地方卻變成了旅社?!霸趺磿@樣?”我聲音有些顫抖?!芭?,祠堂啊?!甭愤^的李叔撓了撓頭,“前兩年遭了災,被一把火燒得精光。村里本來商量著重建的,但大多數(shù)年輕人覺得再建一個浪費錢,又沒啥用,就改建成旅館了。”我心中那座始終有著沉甸甸分量的祠堂,是不可能再尋到它的身影了。
太陽灑下的光漸漸淡去,遠處一只飛鳥孤獨地劃過天空,而我站在這片名為故鄉(xiāng)的土地,卻找不到一點兒故鄉(xiāng)的痕跡,對于這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也幾乎成了一個陌生人了。
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一切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更替著,而那些故土留給我們的記憶,似乎總免不了被埋沒的結局?;蛟S,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把鄉(xiāng)愁還給每一片故土,把那腦海最深處的美好的記憶留給每一個需要它的人。
【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學高二(1)班】
◆點評
作者通過對三年后重回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進行描寫,表達了對于堅守故土的思考。文中多處對淳樸逼真、多姿多彩的鄉(xiāng)土生活化畫面的描寫,與見到新樓林立、祠堂不再、老人故去的遺憾,形成鮮明的對比,真實而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于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眷念,充滿淡淡的感傷和憂思。文中幾處方言的運用,凸顯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