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蹺蹺板時,體重大的那邊一定會向下傾斜嗎?小楠思考后說:“不一定.如圖1所示的蹺蹺板,父親和兒子坐在蹺蹺板的兩邊.但蹺蹺板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小艾說:“父親的體重大.為什么不向他這邊傾斜呢?”小凱解釋說:“蹺蹺板實際上是一個杠桿.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我們一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提出猜想
小艾立刻提出問題:“杠桿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平衡呢?”小楠答道:“要想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我們先來弄清杠桿的五個要素.即固定蹺蹺板的地方為支點O、父親和兒子對蹺蹺板的壓力為動力和阻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和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為動力臂和阻力臂,兩人通過改變坐在蹺蹺板上的位置來改變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苯又酸槍ι厦嫘“岢龅膯栴},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動力等于阻力.
猜想2:動力臂等于阻力臂.
猜想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猜想4: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小楠立刻說:“父親對蹺蹺板的壓力大于兒子對蹺蹺板的壓力,但杠桿可以平衡.所以猜想1不正確.”小艾接著說:“蹺蹺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也不相等,說明猜想2也不正確,”小凱說:“由于力的單位是牛頓(N),力臂的單位是米(m),這是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單位.不能相加,猜想3也不正確,”“那只剩下猜想4了.我們還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猜想4吧!”小楠說.
設(shè)計并進行實驗
三位同學(xué)按如下實驗步驟進行了實驗:
1.將杠桿安裝在鐵架臺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zhuǎn)動,用細(xì)線系好兩個繩套分別套在杠桿的兩端并能自由移動.調(diào)整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2.移動左端繩套,在杠桿左邊位置3處掛兩個鉤碼,如圖2所示.試一試需要在杠桿右邊的位置5處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重新水平平衡.把左邊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記作動力F1,杠桿上掛鉤碼的位置到支點O的距離記作動力臂l1;把右邊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記作阻力F2,杠桿上掛鉤碼的位置到支點O的距離記作阻力臂l2,記錄F1、l1、F2、l2的數(shù)據(jù),算出F1l1、F2l2的數(shù)值并記錄在下頁表1中.
3.保持杠桿左邊鉤碼的位置和數(shù)量不變,將杠桿右邊的鉤碼移至位置6處,通過加減鉤碼使杠桿重新水平平衡.記錄F1、l1、F2、l2的數(shù)據(jù),算出F1l1、F2l2的數(shù)值并記錄在下頁表1中.
4.保持杠桿左邊鉤碼的位置和數(shù)量不變.將杠桿右邊的鉤碼移至位置8處,通過加減鉤碼使杠桿重新水平平衡.記錄F1、l1、F2、l2的數(shù)據(jù),算出F1l1、F2l2的數(shù)值并記錄在表1中.
5.將上述實驗所有的鉤碼都取下,移動右邊繩套,在杠桿右邊位置8處掛兩個鉤碼如圖3所示.試一試需要在杠桿左邊的位置3處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重新水平平衡,這次把右邊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記作動力F1,杠桿上掛鉤碼的位置到支點O的距離記作動力臂l1;把左邊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記作阻力F2,杠桿上掛鉤碼的位置到支點O的距離記作阻力臂l2.記錄F1、l1、F2、l2的數(shù)據(jù),算出F1l1、F2l2的數(shù)值并記錄在表1中.
6.保持在杠桿右邊位置8處掛2個鉤碼作為動力F1,不在左邊掛鉤碼.而在右邊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的位置6處作為阻力F2,如圖4所示,直到杠桿重新水平平衡.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F及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數(shù)值,算出F1l1、F2l2的數(shù)值并記錄在表1中.
分析論證與交流評估
實驗結(jié)束后,小艾總結(jié)說:“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無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怎樣變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動力×動力臂的值和阻力×阻力臂的值都相等.由此可驗證猜想4正確,即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小楠接著提出一個問題:“在學(xué)習(xí)托盤天平的使用時,指針靜止在分度盤中間或左右勻速擺動都算平衡狀態(tài),杠桿勻速轉(zhuǎn)動也算平衡嗎?”小艾說:“當(dāng)然算平衡,并且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也只能在調(diào)平時才能移動,在掛上鉤碼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就不能再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了.”
小艾也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要以杠桿的中點為支點?”小凱解釋道:“這是為了消除杠桿自身所受重力對實驗的影響.因為杠桿的重心在杠桿的中點處,即杠桿的重心在其支點處,杠桿所受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消除了杠桿自身所受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小楠接著問:“在學(xué)習(xí)二力平衡時,只要靜止都算平衡,為什么現(xiàn)在實驗前要將杠桿調(diào)成水平平衡?”小凱解釋道:“這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呀!只有杠桿調(diào)成水平平衡,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到支點O的距離才是動力臂和阻力臂,此時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的大小,若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力臂與杠桿不重合,就不能直接讀取力臂的大小.”
小艾又提出一個問題:“當(dāng)杠桿平衡時,同時分別在左右兩邊各增加(減少)一個鉤碼.或分別將兩邊的鉤碼同時向里(外)移動一格.杠桿還能保持平衡嗎?”急性的小楠立刻說:“兩邊變化相同,杠桿應(yīng)該還保持平衡.”小凱反駁道:“那不一定,杠桿平衡與否必須得用平衡條件來判斷,比如第1次實驗,兩邊各增加一個鉤碼后.F1l1=1.5 N×0.1 m,F(xiàn)2l2=2.5 N×0.05 m,F(xiàn)1l1gt;F2l2,左端會向下傾斜.”
老師點點頭說:“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你們今天使用的是等臂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對非等臂杠桿和特殊形狀的杠桿也適用.”
中學(xué)生數(shù)理化·八年級物理人教版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