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杭州臨平塘棲古鎮(zhèn),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雕牌坊。牌坊橫梁上有“塘棲古鎮(zhèn)”四字。立柱上有對聯(lián),右聯(lián)為“真當畫卷千重星光浙北數(shù)千點”;左聯(lián)為“似引天河一派煙水江南第一家”。細味對聯(lián)的含義,知道了此鎮(zhèn)的不同凡響。豐子愷所盛譽的江南佳麗地非虛言也。
前走,店鋪或是飯店,或是作坊。有建德豆腐包,有蝦爆鱔面;有做各種粽子的,有做各種肉食的……不知不覺,廣濟橋已到了我的眼前。
觀橋。見到廣濟橋的第一眼,我被深深震撼了。我是一名水利工作者,常年與河打交道。有河就有橋,就有式樣繁多的橋。所以,對河、對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廣濟橋那雄健的英姿讓我心跳加快。我知道,我又遇到了一個美好的古老建筑。我站在河邊,對著廣濟橋細細觀看。橋梁呈現(xiàn)一種灰黑的顏色,像一張弓背扣在運河之上。我數(shù)了一數(shù),共有7個拱形橋洞。一個一個的拱形,連接得那么精巧、自然。橋面的最高處,在第4個拱形的中間。橋面由北岸緩緩上升,至最高點后緩緩下降,形成一條柔美的弧線。兩個拱形的連接處,也就是橋墩的前面,有八尊蚣蝮,造型優(yōu)美、神情畢肖。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陰雨天氣,朝暉夕陽里的廣濟橋倒映于綠水之中,肯定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上橋。我走到橋上。低頭細看石頭的顏色、材質。石頭灰中泛黑,雖然經過500多年的時光,但沒有一點風化的跡象。走了六七步,停了下來,對著橋欄上的圓石認真觀看。灰黑的底色中,有隱約的鵝黃紋路。此時,我已判定建造此橋的石材是花崗巖了。四十年前,在水利學校讀書時,老師講過古人造橋一般選用花崗巖。在實習時,也對花崗巖進行過外形觀看、切面細視。
走到廣濟橋的最高處,在整個橋面的中心位置,有一塊圓形石板,上面雕刻著一條安臥之龍。雖然,由于人們鞋底的摩擦,龍的形體已經有些磨損,但仍然具有昂藏的氣概。
因為行人過多,我只好走到橋欄處靜靜站立。此時,雨絲稍微粗了一些,直直地落入河中。我雖手中有傘,但并沒有打開。任雨水輕淋,思緒紛飛。幾百年里,橋面上走過多少紅粉佳人、文人騷客、達官顯宦??墒撬麄儺斨?,只有極小數(shù)人留下質量較好的詩文、清廉有為的政聲。絕大多數(shù)人,無一不湮沒在歷史的塵土里,不為后人所知。相比之下,腳下的這座石橋卻能夠穿越時空、堅固存在,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明清兩代的詩人曾熱情地歌詠過廣濟橋。其中,也有情景交融的篇什。如徐士俊的一首,題目為《長橋月色》:武林東下是通津,水面長虹雜沓塵。惟有夜深清景絕,微茫山色擁冰輪。
下橋。橋邊有建橋者陳守清的塑像。陳守清神情剛毅,目光堅定。久久凝視之下,可以揣摩出這位善良之人的博大心胸。
繼續(xù)行走,街道兩邊就是眾多的小吃了。雖然人擠人,但我與家人仍然饒有興致地觀看、品嘗。定勝糕、青團、鑊糍,各有風味。忽然,一股甜香撲入鼻孔。經過分辨,知道了是用藕粉、白糖制作的酥棒散發(fā)出來的香味。酥棒一邊加工、一邊出售,生意很好。我買了兩斤,分給家人,大口吃起。在一家桂花酒坊,我又買了兩大瓶子。買前,店主讓我先喝了一杯,甜甜的稍有酒勁,不錯。
逛完小吃街,我們返回廣濟橋邊,隨后沿河行走。所經之處仍然店鋪連著店鋪。走出去300多米,我看到了乾隆御碑。原碑已漫漶不清,好在有一塊仿制的新碑,讓我看清了碑文的內容。開頭幾句是:欽奉上諭朕巡幸江浙,問俗省方。廣沛恩膏,聿昭慶典,更念東南貢賦,甲于他省。其歷年積欠錢糧,雖屢準地方大吏所請,分別緩帶,以紓民力……原來是乾隆皇帝南巡,查得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皇糧交納情況,發(fā)現(xiàn)蘇、皖積欠額巨,而浙江沒有拖欠。為表彰浙江,特免浙省地丁錢糧三十萬兩。
匆匆數(shù)小時的游歷,我沒有能夠看完塘棲古鎮(zhèn)的景點。何思敬紀念館、郭璞井、運河谷倉博物館等景點,無暇觀看。好在杭州市區(qū)離古鎮(zhèn)不遠,抽時間再去領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