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黃精,屬于野生姜科百合科屬,是人們生活中一種常用的中草藥材,通過煎制、散劑、熬膏、煮粥等方式食用,可以起到養(yǎng)陰潤肺、補脾益氣、滋腎填精的功效,使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為了確保多花黃精供應穩(wěn)定、品質優(yōu)良、藥用價值高,進一步帶動多花黃精產業(yè)化發(fā)展,深入研究多花黃精種植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種植農戶務必要結合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所處環(huán)境條件及林下種植要求,綜合分析多花黃精種植過程中的各項環(huán)節(jié)內容,做好地塊選擇、整地作畦、繁殖育苗、種苗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保管工作,從而實現(xiàn)提高多花黃精產量和品質的種植目標,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一、地塊選擇
在開展多花黃精種植工作中,種植農戶應該結合多花黃精的生長條件、特征及需求等方面,如喜好陰涼、怕干怕旱、抗凍耐寒等特點,全面考慮種植區(qū)域中的氣候類型、土壤條件、水文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科學選擇山地灌木及林邊草叢,以便于更好地滿足多花黃精整個生長期間內所需的光照、熱量、營養(yǎng)和水分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務必要優(yōu)先選擇區(qū)域環(huán)境中各項基礎條件良好的地方,應具備以下幾項條件:選擇溫度適宜、無霜期長、雨水充沛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海拔約在500m~1800m的山下林地,種植面坡度較大,區(qū)域內林木株數(shù)適量,植物配置科學合理,林間透光率保持在30%~35%之間;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土壤pH值控制在5.5~7.0適宜;林下種植地塊附近擁有充足的淡水資源,方便多花黃精排灌管理;遠離化工類、重金屬類工廠和城市生產生活區(qū)域,將其作為多花黃精種植基地,以保證所處地塊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土壤安全、生態(tài)良好。由此可見,多花黃精種植地塊的精挑細選是保證這項生產種植技術高效應用的基礎條件,這就務必要全面考慮所有環(huán)境影響因素,為多花黃精種植活動取得良好經濟效益提供發(fā)展助力。
二、整地作畦
待種植農戶確定好多花黃精育苗和種植范圍之后,就要從生物學特征角度出發(fā),高度整合多花黃精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各項需求,積極開展土壤改良工作,切實提高種植區(qū)域土壤質量和肥力,為多花黃精正常健康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為其生產種植產量和多花黃精品質的雙向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一方面,農戶需要在多花黃精種植作業(yè)開展前,精確檢測土壤pH值,確保其在多花黃精所處土壤既定限值內,根據(jù)測試結果進行酸堿性土壤調節(jié)處理,即土壤酸度偏高時,可以利用石灰進行中和操作,每畝地施加50~100kg左右;土壤堿性偏高時,則要使用石膏(硫酸鈣)來調節(jié)其堿性,約每畝15~25kg,以此來實現(xiàn)多花黃精種植地塊的土壤酸堿平衡,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也要靈活運用深翻深松方式疏松土壤質地,有效把控整地作業(yè)中的翻松深度,通常情況下為25~30cm左右,打破土壤犁底層,均勻混合表面土和底層土,全面清除種植區(qū)域土壤中殘留的雜草、枯枝、害蟲、病菌源,為多花黃精創(chuàng)設良好生長環(huán)境。
另一方面,需要按照涵養(yǎng)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生產要求,嚴格遵守“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靴”的種植原則,依照多花黃精種植過程中的起壟作畦要求,挖掘出10~20cm的壟高、90~100cm的畦面寬、85~95cm的壟頂,符合作畦標準要求的種植面,并要有效控制每條壟畦之間的距離,約150cm,形成里低外高的反坡狀條階,實現(xiàn)多花黃精種植區(qū)域的合理布局。同時,針對多花黃精生長期間對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及微量元素需求較大,這就要按照每畝地施加120~150kg有機肥的底肥施加標準,按照1∶1∶1的比例將腐熟的牛糞、豬糞、雞糞這三類物質均勻混合,科學施加這類成本較低的農家肥料,通過均勻施加撒播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并要施入適量的鉀肥、磷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或是使用土壤改良劑方式,不斷提高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活性,為多花黃精根系生長提供充足養(yǎng)分。
三、繁殖育苗
通常情況下,多花黃精的繁殖育苗可具體劃分為兩種方式,即種子繁殖和根狀莖葉繁殖,這要求種植農戶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圍繞當?shù)貙嶋H生產種植情況,科學選擇繁殖育苗方式,以保證多花黃精種苗得以良性繁殖。
1、種子繁殖,作為多花黃精種苗繁殖中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就要從種子精選及處理角度出發(fā),在此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重要事項:應基于當?shù)胤N植區(qū)域的氣候、土壤及水文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優(yōu)先選擇與該地域特征相匹配的品種;精細篩選所采購的多花黃精種子,剔除種皮破損、發(fā)霉腐爛、顆粒干癟的劣質種子,通過外觀和手感來選取健康、成熟的種子作為種苗來源,以保證多花黃精種子完整度,提升繁殖育苗成功率;將自然腐熟后獲得的多花黃精種子浸泡在清水盆中,可以添加生長激素溶液,將浸泡后的種子沙藏60~120d,再以35℃的赤霉素溶液進行二次浸泡,有效縮減種子成苗時間;積極開展萌發(fā)測試,將經過處理的多花黃精種子放置于潮濕紙巾上,檢測其萌發(fā)情況,篩選出高質量的種苗,淘汰萌發(fā)率低的種子;繁殖育苗過程中也要適當進行土壤改良和栽培管理,以防止因缺少營養(yǎng)、水分或病蟲害滋生等影響種子發(fā)芽率,確保種子正常生長發(fā)育。
2、根狀莖葉繁殖,屬于多花黃精繁殖育苗中的另一種方式,需要種植農戶綜合考慮地塊選擇、栽培時間、種植方式等多項因素,以保證多花黃精種植工作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務必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為確保種苗培育質量,應該根據(jù)多花黃精母株根狀莖葉的生長情況,選擇健康的母株作為種苗來源;需要選取完整無損、無病蟲害的根狀莖葉進行繁殖,有效防范營養(yǎng)物質流失和病蟲害傳播,并要保證割取操作中的嚴謹細微,不對根狀莖葉主干造成損傷;將多花黃精種苗浸泡在赤霉素溶液中,合理控制浸泡時間,約在25~35min之間即可,有效預防基礎病蟲害問題;待完成種苗浸泡處理后,就要將種苗轉移到溫室大棚中,嚴格把控室內空氣溫度及濕度,使其處于種苗發(fā)育最佳條件,并要在其上方均勻覆蓋5cm厚度細砂;當多花黃精種苗出葉,每隔15h便要噴灑1次葉面肥,并配合上澆水管理,以保證種苗茁壯成長。
四、種苗栽培
在多花黃精種苗栽培過程中,可以選擇春播或秋播方式,即每年3月下旬或10月中旬移栽播種。在此期間,種植農戶需要將種苗移栽到坡度25°~30°的杉木、闊葉林等林分山坡,保證林木郁閉度在40%~50%即可,有效提高多花黃精品質,如生長高度高、自身凈重大、含糖量較高,并要在林下栽植區(qū)開挖種植穴,保持10cm穴深及20cm×25cm的穴間距,在播種面上施加一層腐殖底肥,再將多花黃精種苗進行移栽,注意苞芽朝上栽植,表面覆蓋上一層2cm厚度的泥土進行壓緊,再用水灌溉,鋪蓋草席,使得種植穴土壤保持一定的濕潤度。同時,由于多花黃精種苗生長速度較慢,為確保種苗生長發(fā)育中不被雜草搶奪養(yǎng)分和水分,就必須通過中耕除草方式,對栽植區(qū)淺表層進行松土,翻松出雜草根系,配合上有機肥或復合肥施加,以保證多花黃精藥材品質和食用藥效,通常情況下,中耕除草要在種苗移栽后的7d~14d內進行,并要重視雨季來臨時的排水工作,以防止林下栽植區(qū)域積水內澇造成多花黃精根系腐爛。另外,種植農戶要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根據(jù)每畝地林木數(shù)量,有效控制多花黃精株數(shù),約4000~5000株。
五、田間管理
基于多花黃精種植技術的田間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了雜草清理、肥料施加、澆水灌溉、摘花去頂?shù)拳h(huán)節(jié),科學高效開展此項管理工作,可以為多花黃精生長發(fā)育提供良好生存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多花黃精的產量和品質。
1、雜草清理
根據(jù)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林下多花黃精種植區(qū)域中雜草現(xiàn)象十分普遍,如若任其肆意生長,勢必會導致雜草泛濫,過度吸取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嚴重危害了多花黃精種苗正常生長發(fā)育。但由于除草劑中含有一些化學成分,如果采用自動式噴藥機工作模式,難免會降低多花黃精藥用價值,所以要采用人工方式對多花黃精田進行除草作業(yè)。在此期間,種植農戶要在每年的4月、6月、7月及9月,使用鋤頭、鏟子、耙頭、鐵鍬深入種植田中,挖掘出淺表層雜草及深處的草根,并要及時開展?jié)菜鳂I(yè),確保土壤含水率達到21.26±0.45范圍。
2、肥料施加
作為多花黃精生長發(fā)育期間中獲取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來源,為了滿足多花黃精生長中的營養(yǎng)需求,就必須做好科學施肥管理,通過精準把控多花黃精植株發(fā)育的各個生長周期,合理使用各種類型的肥料,如鉀肥、磷肥、尿素等,為多花黃精開花結果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因此,種植農戶要嚴格遵守“少量多次”的追肥施肥原則,根據(jù)春、秋季節(jié)栽植時及后續(xù)生長情況,適當進行輔助性施肥,并要追加相應的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證肥料供應的科學性、合理性,穩(wěn)定增長多花黃精產量及品質。具體而言,在多花黃精種苗發(fā)育時期,可以按照每畝地50~100kg施肥用量標準,將草木灰均勻撒施在種植田中,以保證幼苗茁壯生長;在多花黃精植株生長期間,可以按照每畝地2000kg施肥用量指標,將農家肥和草木灰按照2∶1的比例均勻混合,撒施在多花黃精種植地塊中,并要配合上15kg/667m2的標準施加過磷酸鈣,以保證多花黃精果實圓滿完整;待冬季來臨時,則要再次開展追肥施肥工作,按照每畝地2000kg標準撒施農家肥料,使得多花黃精根系生長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支持。
3、澆水灌溉
合理開展灌溉作業(yè)是保證多花黃精產量和品質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多花黃精植株怕澇特點,這就要求種植多花黃精應該嚴格遵守干濕交替、間歇灌溉原則,積極采用噴灌或滴灌方式,合理把控澆水灌溉量,維持種植土壤含水量,切實滿足多花黃精植株對水分的需求,但如果這一時期自然降水較為豐富,則不需要開展?jié)菜喔茸鳂I(yè),也要做好種植面的排水工作,以防止土壤含水率過高,水分浸泡多花黃精植株根部造成大量腐爛,進而降低多花黃精種植產量。
4、摘花去頂
作為多花黃精植株中的重要組成,根狀莖葉有著極高的食用、藥用價值,隨著多花黃精植株生長發(fā)育,內部營養(yǎng)物質逐漸流入生殖器官,為其開花結果提供支持。因此,需要結合多花黃精開花周期,即每年4~5月份開花,定期觀察其生長狀態(tài),科學選擇摘花去頂時間,采用分批次摘除方式處理已經盛開的花朵,并要剪除頂芽部分,保持去除頂芽后的多花黃精株高在1m以下,以避免營養(yǎng)成分過度流入生殖器官,促使多花黃精地下根莖積累大量養(yǎng)分的同時,有效減輕多花黃精植株荷載,促進多花黃精莖葉部分生長發(fā)育。
六、病蟲害防治
1、物理防治
顧名思義,通過使用物理方式減少病蟲害種類及數(shù)量,達到病蟲害防治目標,屬于一種純綠色無污染的防治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采用人工方式,定期查看多花黃精植株生長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病蟲害問題,通過使用捕捉工具來抓捕多花黃精種植區(qū)域中的害蟲,利用修剪工具剔除已經病變的植株組織部分,以便于專項處理;或是利用先進病蟲害防治儀器,利用害蟲自身弱點及生活習性,采用專用滅蟲器械完成多花黃精病蟲害防治工作,如防蟲網、太陽能殺蟲燈、風吸式殺蟲燈。
2、化學防控
作為一種時效快、效果好的防治方式,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藥防治,而是將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融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精密監(jiān)測儀器收集多花黃精種植地塊實際情況,系統(tǒng)化分析可能會出現(xiàn)的病蟲害情況,科學計算出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最低的化學藥劑品種、用量及頻率,如甲霜·惡霉靈、氟菌·霜霉威、福美雙500倍液等,并要嚴格遵循精準施藥原則,實行少量多施方法,精準噴灑病蟲害暴發(fā)區(qū)域,進一步減輕化學成分對多花黃精植株危害性,以避免多花黃精藥用價值降低的情況發(fā)生。例如,根腐病害對多花黃精產量及品質產生較大影響,主要危害多花黃精植株地下根部,使其腐爛變褐,經一段時間后,地上莖葉部分會產生黃色病斑,葉片逐漸發(fā)蔫枯萎,最后直到全株枯死,其主要原因是由土壤中殘留真菌所引起的,一旦發(fā)生根腐病,可以使用75%百菌清600倍液、80%多菌靈500倍液等藥液進行灌根處理。
3、生物防治
作為一種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的技術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對多花黃精生長發(fā)育有害生物種群的密度。例如,種植農戶可以采用天敵防控方法,按照自然界生物鏈中“一物降一物”的現(xiàn)象,在林下多花黃精種植地塊附近飼養(yǎng)害蟲天敵,如地老虎、螳螂科、赤眼蜂科,金龜子、黑雀、雉雞、山鴿子,有效防范大面積蟲害暴發(fā)。同時,也可以采用生物藥品方式,選用有針對性、不易產生抗藥性的生物藥劑,利用專用設備均勻噴灑林下種植田中,有效清除該區(qū)域蟲害問題。
七、采收保管
由于多花黃精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采挖時間是在移栽種植后的3~4年左右適宜,最佳采收季節(jié)為當年10月份至次年1月份,此時多花黃精處于休眠狀態(tài),存儲了充足的營養(yǎng)成分,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因此,種植農戶可以在無雨、無霜凍的晴朗天氣下,采挖多花黃精,從下至上挖出帶土的多花黃精根莖,保持根莖完整,將附著土壤抖落,再將新鮮根莖切掉。針對采挖出來的多花黃精根莖,應該去除表面上殘留組織及爛疤,使用干凈淡水清洗表面泥土雜質等,將其放置于高壓蒸鍋上蒸制30min~45min后取出,再抹去根莖上的須根,將其均勻平鋪在陰涼通風處進行晾干處理,以保證多花黃精成品表面色澤黃白,無蟲眼爛疤,斷面黃潤、整體姜形,以此來提升農戶生產種植效益。
綜上所述,伴隨野生多花黃精資源持續(xù)減少,人工種植多花黃精得到了大范圍推廣,多花黃精種植產業(yè)發(fā)展擁有廣闊前景。在這種大背景下,林業(yè)部門及有關單位要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完善技術指導,帶領種植農戶根據(jù)多花黃精生長習性及特點,開展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栽培種植管理,充分發(fā)揮多花黃精種植技術應用優(yōu)勢,從而穩(wěn)步提升多花黃精產量和品質,為種植農戶帶來豐厚經濟利潤。
(作者單位:323500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生態(tài)林業(yè)發(fā)展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