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國防科技發(fā)展史上,有許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跡。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就是其中之一。
核武器的基本投放方式有轟炸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等。隨著核武器的逐步小型化,導彈核武器由于具有高機動性的突出優(yōu)勢,成為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核武器體積較大,只能被B-29等大型飛機運載和投放。20世紀50年代中期,可由戰(zhàn)斗轟炸機搭載的較小型核武器被研制出來。彈道導彈一般在大氣層外進行拋物線彈道飛行,通常用于超視距的戰(zhàn)斗機投送,由于初始高速和火焰對發(fā)射架高溫威脅的限制,使得其僅適合在陸地或大型軍艦發(fā)射,而當時唯一可搭載彈道導彈的軍艦是專用的特大型潛艇。
巡航導彈依靠噴氣發(fā)動機或火箭發(fā)動機提供動力,以低空巡航的方式飛行,使用自動導航系統(tǒng)。巡航導彈的射程較彈道導彈要短,且攜載能力也要差一些,巡航導彈可從地面基地、潛艇、艦船及飛機上發(fā)射。
導彈核武器曾是美國的一張王牌,也是美國和蘇聯(lián)在國防尖端技術上進行激烈較量的主要焦點。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和核威脅,中國決心也要掌握導彈核武器。
其實,我國在研制原子彈的同時,就把下一步的發(fā)展目標瞄準了導彈核武器。1964年5月,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的前夕,擔負我國國防科技領導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就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科學家開會,指出原子武器的發(fā)展有兩條線:一是炸響,然后與導彈結合;二是研制氫彈。同年9月,中央決定啟動導彈核武器研制計劃。
1966年10月,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終于誕生了。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美國用了13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這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和國防力量正快速地向前發(fā)展。
選自《青少年應該知道的中國百大科技成果》(賁德院士主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組織編寫,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