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
——疏通漕運解糧難
劉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八歲時,唐玄宗要封泰山,劉晏寫了歌頌功德的文字獻上,宰相張說考察了以后向皇帝報告,稱此事是國家隊祥瑞,玄宗就給了他“太子正宗”的稱號。從此,神童劉晏的名字傳遍天下。
自秦代開始,首都地區(qū)的糧食由外地調(diào)入,水運成為“漕”,陸運成為“轉”。唐高宗把洛陽改為東都,在此后80多年的時間里,汴水槽運大大增加,到天寶元年,運到京都的漕糧達400萬石,極一時之盛。由于采用由產(chǎn)地到長安的直運法,時間長達八九個月,損耗超過20%;又由于官府派富戶督運,對百姓擾害甚大?!鞍彩分畞y”后,汴水沿岸處于軍閥割據(jù)的混亂狀態(tài),河道阻塞,漕運一度中斷,長安面臨糧食危機。
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次年代宗即任命劉晏為轉運使,疏浚汴渠,讓他專領東都、河南、江淮糧食鹽鐵轉運事宜,凡漕事“亦皆決于晏”。劉晏由此挑起了改變漕運的重擔。
可是,運河復航卻并不容易實現(xiàn)。當時因轉運江淮物資而發(fā)生的治水、勞力和治安等問題,都是非常棘手的。面對巨大的困難,劉晏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第一步的工作是疏浚運河的水道,以免因淤塞而不便航運。第二步,由于運河與黃河間因戰(zhàn)事的影響,勞力供給銳減,劉晏“始以鹽利(政府因專賣食鹽而得的利益)為漕傭”來另外雇人運輸,而“不發(fā)丁男,不勞郡縣”。這對于過去“州縣取富人督漕挽,位之船頭”的辦法是很大的改革。為保障航運的安全,除由政府于運河沿岸分別派遣軍隊駐防外,劉晏又把漕運船只及人員組織起來,以武職官吏承擔護送和押運的任務。
劉晏還參照裴耀卿分段漕運的辦法,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歲轉輸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鑒于江汴水力的不同,劉晏把這一段路程分為2節(jié),以揚州為轉運中心,由江南各地用船運來的物資,到了揚州便可卸下,再有那里另外用船經(jīng)汴河運往河陰。他又在揚州制造可以直達三門的專用船2000艘,每船載重千斛,“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上三門,‘號上門填闕船’,米斗減錢九十”,并“調(diào)巴、蜀、襄、漢麻枲竹絳為绹“,用作挽舟之用。劉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又“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通鑒》卷226)。這些漕卒經(jīng)過長期嚴格訓練以后“未十年,人人習河險”。
這些改革措施使運輸時間大大縮短,運輸損耗也基本消除。改革后,“輕貨自揚州至汴州,每馱費錢二千二百,減九百,歲省十余萬緡”,運至關中的漕米每年也恢復到110萬石,保證了京師一帶的糧食供應。當劉晏的第一批米運抵長安的時候,“天子(代宗)大悅,遣衛(wèi)士以鼓吹迓東渭橋,馳使勞曰:卿,朕侯鄼(蕭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