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金山寺,是在《白蛇傳》中“水漫金山”那一章節(jié)。面對著憤怒的江水,法海和他身后的那座寺廟巋然不動,仿佛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因此在我模糊的想象中,金山寺巍然聳峙、遙攬江天的高大形象便逐漸地根深蒂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鎮(zhèn)江市——金山寺的所在地,終于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作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齊名的江南“四大名寺”,金山寺從遠處遙望時并沒有多么的崢嶸、莊嚴(yán)??磻T了北方巍峨險峻的山勢,金山寺所在的金山在北方游客眼中顯得異常婉約。山體垂直高度僅約44米,茂密的植被幾乎將寺廟建筑完全掩映在其中,如果不是偶爾露出一角飛檐或風(fēng)鐸,你很難想象在這座小山里居然有一座千年古剎。
當(dāng)我踱步至山門前時,只覺得一股莊嚴(yán)之感迎面撲來。還未進山門就看到不遠處裊裊升起的香煙,雖然游人如織,卻并沒有多少喧嘩聲,仿佛那一聲聲悠遠的鐘罄可以撫平人世間的熙攘。金山寺在修建時巧妙地因勢構(gòu)建,遠遠望去寺塔與金山合為一體,造成了“遠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的錯覺。游人行走在其間,恍若置身于高深的經(jīng)文之中,需要借助詳細的注解(臺階與連廊)方能領(lǐng)悟佛學(xué)奧義(山頂)。而這種“寺裹山”的建筑形式,也讓它成為了江南名剎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作為江南勝景,金山寺不僅綠植繁茂,還在建筑方面吸收了南方園林精巧布局的優(yōu)勢。為了使游客們不至于迷失在金山中而視野受限,金山寺在許多外墻處巧妙地通過形狀各異的開窗來讓人們有機會遠眺長江。雖說在這些面積不大的花窗中遠望長江頗有些“管中窺豹”的感覺,但也使長江波瀾壯闊的景色別有一般韻味。
金山寺建制恢弘,寺內(nèi)除了常見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迦蘭殿等佛殿外,還設(shè)有祖師殿、畫藏樓、鎮(zhèn)江樓、觀瀾堂和海岳樓。因為山勢的緣故,這里的建筑大多通過廊、檐、石級的巧妙串聯(lián),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布局。七峰頂、妙高臺、楞伽臺等連綴山腰;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矗立山巔……從山腳到山頂,佛殿與寶塔掩映在濃密的樹蔭中,建筑與自然仿佛融為了一體。
不得不說,金山寺能夠被康熙皇帝御書“江天一覽”,其山頂?shù)囊曇按_實讓人驚艷。登臨慈壽塔的最高層,千里長江瞬間盡收眼底,給人一種山重水復(fù)后豁然開朗之感。面對著滾滾長江、濤濤江水,很難不讓人心胸開闊。站在金山之巔,長江上船只來往不息,不遠處的芙蓉樓仿佛在訴說著橫跨千古的悠悠離愁。環(huán)顧四周,吹著從江面上掠過的風(fēng),熟悉的歷史人物仿佛一一從腦海中閃過。
作為中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之一,金山寺的文化底蘊不止于此。幾千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曾在這里留下了璀璨的詩句和墨寶:宋人沈括“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南江北鏡里天”的詩句就是對當(dāng)年金山寺的真實寫照;更有梁紅玉擂鼓戰(zhàn)金山、“茶圣”陸羽中泠泉品茶等眾多歷史故事。
金山寺每一步都是風(fēng)景,每一景都有哲學(xué)。漫步在寺廟之中,每一處古跡、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訴說著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