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將軍的戰(zhàn)場,老師的課堂?!睂σ粋€教師而言,課堂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如何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除了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崇高的教育理想,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不斷豐厚自身底蘊,凝聚底氣,厚實學養(yǎng),我們還必須在課堂研究上下一番苦功夫。
見賢思齊,觸類旁通
研究語文名家和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博采眾家之長。從教學理念、目標定位、教學策略、課堂追問、板書設計以及活動開展、成果展示、師生互動等方面認真分析,看看名家課例哪些地方匠心獨具、別開生面,并努力探尋其出彩的源頭活水。要從中探尋出可以移植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并結合本地本校乃至本班的客觀實際,將這些寶貴的東西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再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而不是照搬照抄。
研究“一師一優(yōu)課”等平臺的優(yōu)質(zhì)資源,另辟蹊徑。選取各種平臺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資源,仔細研究,用心體會其中的奧妙,并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思考這些好的創(chuàng)意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多想想自己能從中借鑒什么有益的東西,如何才能循著課例獨辟的蹊徑,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來。
研讀報刊精粹,提升理論素養(yǎng)。為避免自己“穿新鞋走老路”,我們得廣泛涉獵當下最新的課改成果,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尤其要關注報刊中刊載的“教學實錄”和“優(yōu)秀課例”。比如《中國教育報》和《中國教師報》的“現(xiàn)代課堂”、《教育科學論壇》的“走進課堂”等,上面刊載了不少可資借鑒的教學案例。經(jīng)常用心揣摩這些東西,我們能從中汲取不少營養(yǎng),如果及時把自己研讀的體悟寫下來,并“擇其善者而從之”,對提高自身的課堂藝術水平頗有幫助。
多向身邊的年輕老師學習。年輕人頭腦靈活,點子多,敢闖敢干,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我們學校要求每個老師一周聽兩節(jié)課,不少人嗤之以鼻,苦不堪言。我卻樂此不疲,再忙也盡可能抽時間走進年輕老師的課堂,課后和他們平等地交流。
對待年輕人,要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給足他們成長的空間,不能居高臨下,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課堂上的閃光點。每次聽完年輕老師的課,我都先聽他們說,弄清楚他為什么這樣講,并與他們討論還有沒有另外的講法。在和風細雨中碰撞思想,產(chǎn)生火花。有時,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自己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理性審視,合理揚棄
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由此推知,“師無圣賢,課無完美”。無論是身邊的年輕教師、平臺的優(yōu)質(zhì)資源、報刊的成功案例,還是特級教師和語文名家的示范引領,我們都不能頂禮膜拜,照單全收。必須像魯迅在《拿來主義》中強調(diào)的那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
在學習借鑒別人成功經(jīng)驗的同時,要回歸理性和常識,仔細甄別其中哪些東西是科學的、合理的,既符合教與學的客觀規(guī)律,又符合生活邏輯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客觀實際;哪些東西是唬人的噱頭,哪些環(huán)節(jié)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只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大膽揚棄,我們才有可能回歸教育教學的根本,從中汲取營養(yǎng),促進自身健康成長。否則,就有可能陷入爛泥潭,長期跟在別人身后疲于奔命,卻仍舊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冷靜反思,集腋成裘
對于課后反思,不少老師視之為擺設或累贅,應付了事。殊不知,課后認真反思恰恰是教者反躬自省尋求涅槃和蝶變的最佳路徑。如果長期堅持對自己的每節(jié)課進行冷靜的反思,努力探尋課堂得失的經(jīng)驗和教訓,并潛心探究,努力將問題轉化成特色資源,將點滴收獲累積起來,稍加打磨,就有可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收獲別樣的精彩。
首先,我們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是否堅持了“雙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兩個中心并行)”,是否真正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否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示范引領和啟發(fā)引導作用。課堂上是否存在“新瓶裝老酒”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面對學生出錯,自己是和顏悅色、云淡風輕地睿智引導,還是吹胡子瞪眼睛,或不屑一顧、置之不理?這些問題的答案可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得出——他們聽課時是激情滿懷、欲罷不能,還是有氣無力、昏昏欲睡?我們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追根溯源,探尋導致這些結果的根本原因。有經(jīng)驗,則打磨、珍藏;有教訓,則打破砂鍋問到底,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尋求補救的措施和革新的路徑。倘若問題具有典型性,則將其鎖定,作為“微課題”進行研究,長期堅持下來,一個個“微課題”的小成果疊加起來,就有可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大成果。
比如我這幾年在“高中語文生活化課堂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每天都將自己課堂上“生活化”的精彩瞬間加以梳理,堅持寫“教學偶得”,將其固化;有失誤也不避諱,比如,“生活化”的切口定位不準、啟發(fā)引導過于瑣碎、因遷移失度而浪費時間等,也將具體的教學細節(jié)記錄下來,并思考如何改進,怎樣提升自己“生活化課堂”的藝術品位。幾年下來,我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語文月刊》《語文教學研究》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多篇有關“高中語文生活化課堂教學實踐”的文章,贏得了省內(nèi)外同行和教育教學專家的高度認可。
其次,要反思課堂上自己是否正確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如自己是按照課前的預設“線性推演”,“兜售”自己的思想,還是根據(jù)學生課堂上的具體表現(xiàn),靈活機智地調(diào)節(jié)教學內(nèi)容,巧妙利用課堂的鮮活資源靈活生成,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地推進教學進程?課前預設是否契合學情和教情,課堂生成是否靈動自然、水到渠成?課堂提問能否調(diào)動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課堂追問是否藝術睿智、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有章可循?
再次,要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和導學策略是否科學合理。課堂上是否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的“偽合作”和“偽探究”?課堂上使用的多媒體等各種教學手段是否科學適度,是否存在“技術”遮蔽“藝術”和“工具”替代“主體”的現(xiàn)象?
從次,要反思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是否恰當,課堂上的所有教學行為是否都聚焦于高中語文的核心,是否存在“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的非語文現(xiàn)象。課前導入是否個性而新穎?課堂各環(huán)節(jié)銜接是否自然,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整堂課是否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不枝不蔓,攻堅克難?課堂節(jié)奏是否張弛有度,課堂推進是否如行云流水?師生互動是否默契,教者是否激情滿懷、游刃有余?課堂上自己是否給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容錯的空間?
最后,要反思這節(jié)課有哪些環(huán)節(jié)還存在問題,接下來該如何補救,大膽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如反思這節(jié)課哪些地方是自己的得意之筆,并探尋成功之源,及時將這些“珍珠”擦拭收藏,以待不時之需。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身為名優(yōu)特級教師,須有海納百川之胸襟,要博采眾家之長,永立課改潮頭,切忌故步自封,妄自尊大。每當有年輕老師來聽我的課,我都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虛心向他們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fā),共同成長。
總之,每節(jié)課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教學作品,在冷靜反思的時候,我常常如是追問:
第一,這堂課能否成為分析自己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的典型樣本,能否基于事實,有效解構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第二,這堂課上偶得的“精彩”,是否能夠成為自己未來的自覺追求,能否在自我積極的反復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觀點?
第三,這節(jié)課已經(jīng)突破的問題是否可以做持續(xù)系統(tǒng)的研究,能否有效解決與之相關的拓展性問題。
……
課堂教學也被稱為“遺憾的藝術”,總有不完美之處,但只要我們在課前沉下心來,精心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不當無頭蒼蠅;課后冷靜反思,積極總結經(jīng)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假以時日,我們的課堂將更加風生水起、魅力四射,我們的教育人生將更加不同凡響、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