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宣恩縣沙道溝鎮(zhèn)中心小學堅持將傳承紅色基因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學生賡續(xù)紅色血脈,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讓紅色基因綻放時代光芒。
學校周邊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湘鄂邊蘇區(qū)鶴峰革命烈士陵園、板栗園大捷遺址、紅三軍軍部駐棕溪舊址、紅三軍醫(yī)院駐棕溪舊址、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燒粑巖會議舊址、沙道溝鎮(zhèn)兩河口剿匪戰(zhàn)場遺址、賀龍夜宿沙道溝上洞坪遺址、沙道溝鎮(zhèn)當陽坪村忠峒里紅色文化主題公園等是學生研學、師生黨史學習教育、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的紅色教育基地。師生一起尋訪革命先烈的紅色足跡,聆聽老黨員講述過去的生活,舉辦主題班會、主題隊會、教師分享會等,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紅色基因入腦入心。同時,學校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在校內(nèi)建成三十米長的紅色故事長廊。長廊以紅色和黃色為主色調(diào)。紅色代表紅色基因,象征革命精神;黃色象征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學校依托校園紅色故事長廊講述革命先烈故事,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迪,立志做紅色傳人。
用活紅色文化資源,譜寫土苗山鄉(xiāng)教育新篇
宣恩縣沙道溝鎮(zhèn)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戰(zhàn)爭歲月,這里是湘鄂邊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二軍、紅三軍的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英勇奮戰(zhàn),留下了諸多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在“延安精神永駐心間”少先隊主題隊會上,數(shù)十名少先隊隊員身著軍裝,齊聲合唱革命歌曲,激情朗誦革命詩歌。長期以來,學校依托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奏響了黨史學習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交響曲,營造出濃厚的傳承紅色基因的校園氛圍,將無數(shù)紅色種子播撒在土苗山鄉(xiāng)的廣袤大地上。
“紅色”賦能 讓教育“活”起來
“每天唱革命歌曲,讓我們振奮精神,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從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社會主義的美好、共產(chǎn)黨的偉大、祖國的強盛,更加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信念……”學生孫藝恩動情地說。
一直以來,學校充分借助社團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站、蒲公英圖書館等,以“小小‘紅領巾’,黨史融血脈”為主題,傳承“童心向黨、向上向善、追求卓越”的沙小精神,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成效明顯的紅色小微活動,推進了“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走深走實。目前,學校已成功舉辦“宣講板栗園大捷”“烈士陵園憶初心”“土苗少年唱紅歌”“童心向黨繪手工”等獨具創(chuàng)意的活動,相關新聞報道頻頻見于學習強國平臺、《湖北日報》《恩施日報》等媒體。
同時,學校巧妙利用校內(nèi)文化墻、黑板報、走廊、樓梯、花壇等宣傳陣地,精心張貼了《板栗園大捷》《忠堡大捷》等四十余個紅色革命故事,設計了“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主題的黑板報,“學黨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等宣傳標語常態(tài)化滋養(yǎng)著全校師生。紅色基因在書香中傳承,形式靈活、氛圍濃厚的黨史宣傳教育活動受到全校師生歡迎。
“紅色”凝心 繪教育同心圓
學校將傳承紅色基因與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結合,開展“童心向黨,賡續(xù)紅色血脈”活動,以非遺傳承展演的形式,組織了一系列唱紅歌、跳民族舞活動,真正營造了“教會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輻射一個村莊”的良好傳承氛圍。
每到學校大課間,全校學生齊跳八寶銅鈴舞,清脆悅耳的銅鈴聲響徹校園,千人共舞盡顯少年芳華。八寶銅鈴舞是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起舞時一步一顫或一步多顫,配合手中銅鈴的動作,舞步多而不亂,干凈利落,張弛有度,古樸大方。2007年,八寶銅鈴舞入選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播出,學校民族舞蹈社團的孩子們精彩展示了非遺舞蹈——土家族八寶銅鈴舞,贏得廣泛贊譽。
“我是土家族人,我覺得學會、跳好土家族舞蹈是我們的責任。我要讓更多人了解土家族舞蹈,了解土家族文化……”五年級學生陶欣雅學習八寶銅鈴舞已有三年,如今擔任學校民族舞蹈社團的社長。
學校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突出創(chuàng)建重點,力求取得新突破、新實效;開展年輕教師課堂教學考核競賽、優(yōu)質(zhì)課評選、教學經(jīng)驗交流、傳幫帶等活動,使各民族教師隊伍的團結力、凝聚力、執(zhí)行力進一步增強。
多舉措齊頭并進,持續(xù)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黨的領導,無論何時何地都讓黨旗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高高飄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為全校各族學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紅色”鑄魂 譜寫教育新篇
近年來,學校堅持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用正確的政治方向領航,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奠基,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創(chuàng)新,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創(chuàng)業(yè),發(fā)揚開拓創(chuàng)新、求實進取的作風,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特色發(fā)展之路。
“今年我種了大蒜、青椒和白菜,白菜已經(jīng)出苔了……”課間,五年級的周君淇還掛念著自己家里的“責任田”。作為班級勞動委員,他將自己在家里播種、澆水、除草的過程與同學分享,引導他們在勞動中體驗自力更生的喜悅,帶動大家在學校主動打掃教室、擦玻璃、倒垃圾,在家里整理房間、拖地、洗碗,老師和家人對此很欣慰。
周君淇的成長是學校堅持用延安精神立德樹人成果的縮影。學校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任務,立足當?shù)丶t色教育資源,打造特色教育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學校將紅色教育、勞動教育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學生課前唱紅色歌曲,課余看紅色電影,跳擁軍秧歌;打掃教室、樓道衛(wèi)生,回家?guī)图议L干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研學、社會志愿服務等活動,親身感悟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讓紅色基因根植于心。
“要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這是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劉佳麗老師的口頭禪。通過多年的教育,學生對延安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延安精神就是“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做好自己的事,并去幫助別人”“不怕困難,勇敢向前”……他們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公益的事情搶著做”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延安精神。
在這片承載著厚重紅色歷史的土地上,學校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將黨史宣傳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深度融合,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活動,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和參與中深刻領悟紅色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深邃內(nèi)涵,在心中種下愛黨愛國、傳承民族文化的種子。未來,學校將堅定不移地秉持這一理念,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在教育的征程中砥礪前行,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有崇高理想、有堅定擔當、有深厚紅色基因的新時代少年,為土苗山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鑄就新的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