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番鴨又叫香鶉雁、廉香鴨或紅嘴雁,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qū)。我國引入該物種后,在南方諸多省份都有養(yǎng)殖。番鴨適應能力強,更適應粗飼喂養(yǎng),生長周期短且肉質鮮美。然而,番鴨細小病毒病是困擾番鴨養(yǎng)殖的重要病毒病之一,發(fā)病率維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且死亡率較高,最高可達80%。感染過該病毒的鴨群生長受到影響,可成為“僵鴨”,給養(yǎng)殖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本文以福鼎市硤門畬族鄉(xiāng)某番鴨養(yǎng)殖場發(fā)生的番鴨細小病毒病為例,論述其發(fā)病情況、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以及鑒別診斷,并結合養(yǎng)殖場實際情況提出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番鴨細小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番鴨養(yǎng)殖;細小病毒??;鑒別診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12-0077-03
由番鴨細小病毒(MDPV)引起的細小病毒病,易感染3周齡內的雛番鴨,也被稱作“三周病”[1]。本病潛伏期2~16 d,發(fā)病日齡越小,病程越短;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春季和冬季是番鴨細小病毒病的高發(fā)期,具有傳播速度快、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且會影響病愈番鴨的生長發(fā)育速度,使其失去經濟價值,是目前威脅番鴨養(yǎng)殖的主要傳染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番鴨養(yǎng)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1" 發(fā)病情況
2023年11月下旬,福鼎市硤門畬族鄉(xiāng)某番鴨養(yǎng)殖場部分1~3周齡的番鴨發(fā)病,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羽毛干燥無光澤,兩翅下垂,喙部發(fā)青紫色,體溫升高,嚴重者有呼吸困難、胰腺壞死、滲出性腸炎導致的腹瀉等癥狀。福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專業(yè)技術人員接到發(fā)病報告后迅速前往該養(yǎng)殖場深入排查并取得實驗樣本,以便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
2" 病原學
該病原屬于細小病毒科,又可被細化為亞科依賴病毒屬。剛開始,研究人員通過觀察番鴨細小病毒的生化特性、培養(yǎng)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認為屬于細小病毒屬,后來又發(fā)現其在氨基酸和核酸水平上更接近依賴病毒屬的腺病毒II型,最終將其歸為依賴病毒屬。完整的病毒粒子表面無囊膜,直徑約為20~24 nm,該病原不能凝集雞、鴨、人等動物的紅細胞,對有機溶劑、酸和熱均不敏感,但通過紫外線照射處理可以顯著降低其感染性和毒力[2]。
在培養(yǎng)特性方面,該病原可在鵝胚、鴨胚上復制,但不能在雞胚內復制。鴨胚接種病原后,72~120 h內出現死亡,死亡胚體腫大、充血,胚胎的身體各部位可見出血點。該病原只能在鵝胚、番鴨胚成纖維細胞和腎細胞上增殖,不能在其它動物細胞上增殖。
3" 流行病學
細小病毒具有較強的生物專屬性,番鴨更易感染,而鵝、雞、鶴鶉、北京鴨、櫻桃谷和麻鴨等家禽不易感。感染該病毒更多的是雛鴨,雛鴨日齡越小,感染概率越高;日齡越大,感染概率越低,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也隨著日齡的增大而下降。其中,2周齡雛鴨的感染率為40%~80%,病死率為50%左右;1月齡的雛鴨感染率為20%以下,病死率則在5%以下;處于性成熟階段的成年鴨不易感染該病毒,或感染后成為隱形帶毒鴨。該病毒的主要傳染源是帶毒鴨,通過排放的糞便傳播病毒;若飲水、飼料和飼喂器具被污染,也會成為潛在傳染源,導致健康鴨患病。
4" 臨床表現
根據發(fā)病緩急程度和臨床表現,本病大致可分為急性型和亞急性型兩種。
4.1" 急性型
該型主要多發(fā)病于1~2周齡雛鴨。雛鴨感染細小病毒后,表現為發(fā)病迅速,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翅膀下垂,羽毛沒有光澤,活動量減少,糞便不成型,大多呈淡綠色或灰白色,肛門周圍的羽毛臟亂。隨著病程的延長,病鴨病情日漸加重,呼吸急促,嚴重時會出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直至全身器官衰竭而亡。
4.2" 亞急性型
本型發(fā)病主要集中于20~40日齡鴨,感染病毒后,患病鴨萎靡不振,活動量減少,趴地,體溫升高、畏冷,經常聚堆;食欲不振或絕食,但飲水量增加;糞便呈灰白色或黃綠色泡沫狀,腹瀉、糊肛等。與急性型不同,感染本型的患病鴨易恢復,病死率不高,但會影響其生長性能和免疫力,出欄周期延長,料肉比上升,抗應激能力也會下降。
5" 鑒別診斷
5.1" 病理剖檢
解剖病死鴨,可見直腸和十二指腸有較為明顯的病變,腸道卡他性炎癥,黏膜充血、出血;直腸中存有很多黃綠色或黑色的糞便,呈粥樣狀態(tài);小腸膨脹、變軟,下段黏膜有較多脫落,附著的黃白色或灰白色干酪樣物質沉淀后產生栓子,堵塞腸管;胰臟、腎臟上有壞死點,無光澤,呈現灰白色。
5.2" 實驗室診斷
對死亡鴨病理剖檢后,雖然可以從臨床癥狀和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進一步實驗室檢查??墒褂梦⒘康饽囼灪蚉CR法檢測。無菌采集脾臟、胰腺或肝臟等器官組織,切碎研磨、過濾后提取病毒核酸,按照構建的PCR反應體系進行PCR擴增,若檢測結果呈陽性,說明感染該病毒。另外,還可采用微量碘凝集試驗檢測,將番鴨血清和3%碘液置于玻璃片上,攪拌均勻后室溫條件下靜置,若液體顏色呈棕色,則判為陰性;若出現小片散發(fā)的棕色凝集物或大塊棕色凝集物,則判為陽性[3]。
6" 綜合防治措施[4-6]
6.1" 藥物治療
6.1.1" 西藥治療" 雛番鴨發(fā)病隔離后注射細小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黃液,有助于減緩癥狀。對無癥狀、輕癥和重癥病鴨,分別按照1、1 mL/只劑量和1.5 mL/只劑量注射。另外,還可在飲水中加入乳酸諾氟沙星,1 g藥物混入15 kg水中,連續(xù)飲用3 d,主要目的是控制繼發(fā)感染。也可在水中加入維生素和葡萄糖,目的是提高抵抗力。
6.1.2"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原則,分別取穿心蓮、頭翁、山桅子、黃琴、金銀花各400 g,黃連、板藍根各600 g,甘草、地榆200 g,水煎煮兩次取200 g濃縮汁,以100只雛鴨為治療單位,飲用1次/日。重癥的,飲用效果較差,可每隔6 h投喂3~5 mL/只,連續(xù)用藥1周,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6.2" 預防措施
6.2.1" 疫苗接種" 番鴨細小病毒病的預防主要以疫苗接種為主,目前常規(guī)的免疫策略:①對孵化后48 h內的雛番鴨皮下注射MDPV弱毒疫苗;②對疫區(qū)的雛番鴨,在出殼后4 d內注射抗細小病毒病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③對產蛋前的種番鴨接種細小病毒病滅活疫苗,孵出的雛番鴨可獲得抵抗細小病毒的母源抗體。
6.2.2" 嚴格檢疫" 首先,養(yǎng)殖戶要加強管理,堅持自繁自育、全進全出。要逐漸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養(yǎng)殖理念,及時更新養(yǎng)殖設施,避免隨意引種;其次,必須引種時,要及時了解種鴨場的情況,不得引種來自疫區(qū)的種鴨、番鴨苗和種蛋,減少疫病傳播概率。新引進雛鴨可先進行血清學監(jiān)測和隔離養(yǎng)殖,確保無誤后再入場養(yǎng)殖;最后,要求飼養(yǎng)場人員嚴格遵守場內各項規(guī)章制度,不得隨意進出、串舍,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的進出和流動,同時控制人員、車輛的出入次數和路線,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嚴防外界病毒的傳入。
6.2.3" 科學飼養(yǎng)與管理" 一是加強養(yǎng)殖環(huán)境管理,養(yǎng)殖戶要積極做好育雛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及時清理環(huán)境中的羽毛、皮屑及糞便污染物,飼養(yǎng)員衣物鞋帽等要專人專用,保持干凈。同時,舍內定期通風,控制飼養(yǎng)密度,調整群體中體重差異較大的個體,保持群體均勻度一致;避免高溫、高濕環(huán)境,消除細菌滋生、阻斷病毒傳播的有利條件。鴨群統(tǒng)一出欄后,徹底清掃鴨舍,延長空置、通風時間,徹底消毒以消除殘留的病原;二是飼料營養(yǎng),對于出殼4周內或剛引進的雛鴨,要注意及時供應飼料、水、葡萄糖和復合維生素;三是嚴格執(zhí)行日常衛(wèi)生消毒工作,噴灑3%氫氧化鈉溶液,尤其是患病鴨的活動區(qū)域,有效消殺病原。帶鴨消毒,按照1:3 000比例配制10%聚維酮碘消毒液,連用3 d。飼喂、飲水器等用具,可使用0.4%過氧乙酸溶液浸泡后刷洗晾干,備用。對病死鴨的處理要謹慎,需根據養(yǎng)殖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無害化處理方式。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番鴨細小病毒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危害性大、發(fā)病急、傳播快,養(yǎng)殖戶務必高度重視,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明確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特點和發(fā)病特點,準確掌握疾病高發(fā)期,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目前,該病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早期可使用高免卵黃液或高免血清中和病毒,能夠盡快對機體形成免疫保護,發(fā)病中后期使用效果不佳。本病應以預防為主,及時接種疫苗,嚴格檢疫,并在日常飼養(yǎng)過程中實行科學飼養(yǎng)與精細化管理,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提高養(yǎng)殖場對該病的綜合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宗偉,馬啟祿,王鶴童,等.番鴨細小病毒病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 2023,40(9):76-81.
[2]" 汪志錚.番鴨“三周病”的防治[J].農村新技術,2021(1):36.
[3]" 趙新霞.番鴨細小病毒病診治[J].畜牧獸醫(yī)科學,2020(5):120-121.
[4]" 李明菊.番鴨細小病毒病防控[J].中國畜禽種業(yè),2020,16(10):187.
[5]" 陳明樹,周期發(fā),劉愷同.一例番鴨細小病毒病的診斷及綜合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0(4):56-59.
[6]" 關淼.一例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的診斷與治療[J].新農業(yè),2019(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