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叩問,素養(yǎng)之啟蒙
音樂之于音樂學科素養(yǎng),本質上應是一種全面而深刻的教育體驗,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審美能力及表達技巧。然而,在中國西部的一個山區(qū)中學,這種理想狀態(tài)面臨著現實的局限。學校的音樂課堂依賴于一塊塊老舊的白板,通過播放音質不佳的視頻進行教學,幾乎沒有實體樂器的支持。孩子們缺乏與音樂直接互動的機會,未曾體驗過樂器本身發(fā)出的聲響,更遑論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和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引入吉他作為教學工具,試圖改變這一狀況。吉他作為一種容易上手、音色豐富的樂器,適合在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中引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通過直接的演示和互動,吉他教學使學生們能夠觸摸和感受到音樂的實質,激發(fā)了他們探索音樂更深層次意義的欲望。
吉他的引入,嘗試在這片貧瘠的教育土壤中種下新的種子。老師們開始用吉他教授基本的和弦與旋律,學生們則在白板上跟隨記譜。這種互動雖簡單,卻開啟了孩子們與音樂直接對話的大門。每一個和弦的清晰響起,是音樂技能的傳授,更是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深層次啟蒙的體現。
筆者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建立一種模式:即便在設施簡陋的山區(qū),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工具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從而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這是對音樂教育方法的一種探索,也是對教育平等理念的一種實踐。
山區(qū),吉他,我們的音樂課堂
在引入吉他之前,筆者與學生們進行了一次簡單的交流,了解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及其對各種樂器的認知。在這所坐落于中國西部山區(qū)的中學,大部分學生對吉他的了解僅限于屏幕之上。他們對音樂的接觸多是通過手機上播放的流行歌曲,而非實際的樂器演奏。通過這次對話,筆者發(fā)現,盡管學生們對實際演奏樂器的經驗匱乏,但他們對學習樂器表現出了明顯的興趣,尤其是對吉他這一現代大眾文化中已經較為出名且流行的樂器。
這種興趣的顯現促使筆者決定引入吉他教學,以作為音樂課程的一部分,作為孩子們理想選擇的啟蒙。
一、初見:吉他與山間的第一次對話
在吉他第一次被引入課堂的那天,筆者開始介紹吉他的基礎知識。首先是吉他的構造,包括它的三大部分:頭部(包含調音器,用于調整弦線張力)、琴頸(品格分布所在,用于改變音高),以及琴身(音箱部分,影響音質和音量)。筆者詳細解釋了如何通過調整調音器來達到不同的音準,以及不同品位上手指的放置如何影響音高。
隨后,筆者演示了幾個基本和弦的指法,C大調和G大調。這些和弦的選擇不是隨意的,它們是大多數簡單歌曲的基礎,易于學習且能快速實現音樂演奏。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輪流嘗試彈奏這些和弦。每個學生在嘗試中都保持了專注,盡管初次接觸,多數學生能夠準確地模仿指法,發(fā)出和諧的音調。
為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吉他的音樂表達能力,筆者還簡要介紹了吉他在不同音樂流派中的應用,從傳統(tǒng)民謠到現代流行音樂,吉他如何成為連接歌手和聽眾情感的橋梁。這一部分的介紹旨在拓寬學生們對吉他不僅僅是樂器,更是音樂表達工具的理解。
課堂上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吉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謹慎地調整每根弦,嘗試著按照筆者的示范找到正確的和弦位置。通過這些實際操作,學生們初步體驗到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樂趣,理解了吉他如何將簡單的和弦轉化為悅耳的旋律。
二、逐識:簡單到復雜
在吉他教學的初始階段,首要任務是讓學生熟悉吉他的基本構造和操作方式。筆者介紹了弦的排列和各弦對應的基本音,以及如何正確調音。這些是吉他學習的基礎,也是后續(xù)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知識。
課程內容從最基礎的和弦開始,如C大調、G大調和E小調。筆者逐步示范每個和弦的形成方法,教學生們從學會如何放置手指開始,調整手指壓弦的力度,以撥出清晰的音響。學生們反復實踐,逐漸熟悉了這些基本和弦的形成。
隨著基礎的掌握,課程逐步引入了更多技術要求較高的內容,如掃弦和挑弦技巧。教學生以掃弦增強和弦的音樂表現力,使演奏更具動感;以挑弦技巧助于突出旋律,告訴其適用于更復雜的樂曲。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技巧,筆者逐步增加難度,先從單一和弦的掃弦開始,再逐步過渡到連續(xù)和弦的掃弦,最后引入挑弦的練習。
在教學中,筆者特意大量選擇學生熟悉的曲目,選擇他們喜愛的流行樂曲進行練習,也引入了一些經典的舒緩民謠,使學生知道吉他之表達情感。
課程中還包括了吉他的日常保養(yǎng)知識,教授學生如何保持吉他的良好狀態(tài),包括弦的更換、琴體的清潔和保養(yǎng),以讓學生感受到對樂器的些許敬畏。
歷經這一系列的課程安排,孩子們基本都掌握了吉他的基本演奏技巧,還對吉他音樂的深層次魅力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學:交互與陪伴
課堂上,學生們帶來了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從傳統(tǒng)民謠到現代流行音樂,多種多樣。筆者與學生們一起分析這些歌曲的結構,探討如何用吉他來伴奏。這種方法讓學生能直接應用他們正在學習的和弦和技巧,同時也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構成。
如,在一次課堂上,一名學生選擇了一首流行歌曲進行吉他伴奏的嘗試。筆者先是講解了歌曲中主要和弦的轉換和節(jié)奏的把握,然后指導學生如何調整吉他的音色,以匹配歌曲的風格。學生在嘗試中發(fā)現,通過調整撥弦的力度和速度,可以顯著改變音樂的表現,這種發(fā)現增加了他對演奏的控制感。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對吉他的理解逐漸深化,甚而開始注意到幾種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吉他在音質和演奏感上的差異。筆者利用這些小小的觀察逐漸引入,也介紹了關于吉他制作材料(如木材的種類和特性)對音色影響的知識,介紹如何根據演奏需求選擇合適的吉他,孩子們亦是興致斐然。
隨著了解的增多,學生們對吉他的態(tài)度從最初的好奇轉變?yōu)榫次泛拖矏邸9P者對其總結言之,吉他是一項流行符號,更是具象的樂器,是他們表達個性和情感的媒介。課后筆者也組織過幾次小組演奏活動,學生們互相協(xié)作,每個人都有一段演奏部分,以團隊協(xié)作接力的嘗試,提升他們對音樂整體表達的理解。
總之,以這種師生間的互動形式,確保了教學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傳授層面,而是延伸到音樂理解和個人成長的更廣闊領域。
進展、成長,共處的時光
一、吉他與學生
隨著第一個學期的結束,吉他課程也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句點。在這幾個月里,學生們與吉他之間建立了深厚的聯系,筆者觀之,其聯系超越了簡單的興趣或好奇或潮流驅使,而是觸及學生們自身對音樂的感知與情感的認知。
課程始于基礎的撥弦練習,學生們初次觸碰吉他時的笨拙,一周周逐漸轉化為熟練的掌握。隨后,各種和弦的構建、如何在不同的品位上形成和弦,以及如何在演奏中進行和弦的流暢轉換,學生一點點接觸這些,并非孤立的,一點點構建音樂表達的基石。
在課程的中后期,學生們開始嘗試將這些和弦應用到實際的歌曲中,這一過程考驗他們的技術能力,也挑戰(zhàn)他們對音樂整體結構的理解。筆者引導學生們分析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討論如何通過吉他演奏增強歌曲的情感表達。這一實踐活動增加了學生對音樂深層次的感知,他們開始能夠更自如地用吉他講述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感。
隨著學期末的臨近,筆者組織學生們演奏了學期初學習的歌曲,還引導大家期末的時候嘗試自己編排簡單曲目或是旋律。孩子們都精心準備,交上了用心的答卷。
一學期的課程結束,最后一節(jié)課告別時,學生們紛紛表達了對吉他、對老師的不舍。最后一堂課,筆者一一與學生們交流,彼此亦是收獲良多,彼此不只是師生,山間教師促膝而坐,彼此更有一種友誼已然形成。
這一學期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活動,雖然圍繞著吉他技能的提升,但更深的層面在于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幫助他們成為能夠通過藝術理解世界和表達自己的人。
二、素養(yǎng)與希望
在音樂的領域內,吉他作為一種介質,在山區(qū)的教室里引起了實踐性的學習浪潮,更深地觸動了學生們內心世界的層面。在資源較為貧瘠的環(huán)境中,音樂教育的引入不僅是文化的滋養(yǎng),更是精神的啟迪。
觀之音樂素養(yǎng),其絕不限于簡單的技能掌握,它涉及審美的培養(yǎng)、情感的表達與人文的思考。在這一學期的吉他課程中,學生們學習了如何操作這一樂器,更通過音樂與吉他的交互體驗了一種新的自我表達方式。其中就已有一個較有天賦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通過吉他創(chuàng)作了三首簡單的歌曲,皆有可取之處。
課程日益推進,學生們逐漸意識到吉他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連接他們與外界的橋梁。通過學習和演奏吉他,他們能夠感受到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和音樂的聯結,這種跨越橫向空間的共呼吸、同慨嘆的體驗在心理上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慰藉和力量。音樂,特別是吉他音樂,著實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喚醒了這群學生們對未來可能性的探索與想象。
隨著學期的結束,此種藝術上的涵養(yǎng)和心靈上的觸動逐漸轉化為學生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對未來的樂觀期待。他們從學期吉他課程開始,與筆者越來越多分享通過手機找到的好聽的樂曲,從最初的流行音樂逐步擴展到爵士、藍調甚至古典音樂,種類日益繁多。甚而幾個學生私下表達了自己希望能深入學習音樂理論,夢想著將來能到更大的城市中去聆聽更多的音樂或聲響。五光十色的夢想,未來可能性在這期間發(fā)芽,這也是對當下的自我潛能的一種肯定。這些由吉他教學引發(fā)的變化,不僅僅局限于音樂的認知提升,更關乎于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和世界觀的形成。
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和交流,學生們的世界已不再局限于山區(qū)的狹窄空間。吉他成為他們與廣闊世界連接的橋梁,帶來了對未來無限的希望和憧憬。這種由音樂教育帶來的內在轉變,為學生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使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吉他教會了他們如何通過音樂去感知世界、理解生活、表達自我。這種教育的力量雖然悄無聲息,卻能深遠地影響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軌跡,為他們未來的道路增添無限可能。
未終結的篇章
隨著學期末的鐘聲緩緩敲響,筆者整理吉他和教學材料,慢慢地清潔每一個部分,心中涌起了許多反思和展望。這學期中,吉他為山區(qū)的學生們帶來了音樂的喜悅,更開啟了他們對藝術世界的深入探索。
吉他的弦上承載著音符,更承載著學生們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夢想。課堂上,他們通過吉他表達了對家鄉(xiāng)山川的熱愛,對遠方世界的向往。每一次彈奏都是他們自我探索的過程,每一次和弦的轉換都映射了他們情感的成長。
放眼于未來,當然未來很快即來,筆者希望將吉他教學與更多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相結合,帶給學生更多得以深入理解音樂的文化背景和藝術思考。如嘗試吉他在不同音樂風格中的游戲性運用,在爵士、藍調或是搖滾中找到學生未曾在手機中可以找到的吉他的獨特組合。
整理著吉他,筆者深知,這只是一個開始。音樂教育的路途漫長,學生生命求索的征程也漫長,然而每一個音符的響起都預示著新的可能。未來的課程需我輩繼續(xù)探索,使更多如吉他一般可以被學生感知、觸碰到的樂器真實地打開尚且閉塞的學生心靈的窗戶,讓光照進那些未曾觸及的角落。
這個學期的結束,不是故事的終結,而是另一個篇章的起點。筆者和學生們的旅程將繼續(xù),吉他的旋律將在山區(qū)的校園里回響,激發(fā)出更多的音樂才華,點燃更多的希望和夢想。
本文系清遠市第二十四批立項課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吉他在山區(qū)中學音樂教學中運用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4—90)成果。作者單位:廣東省陽山縣陽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