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積極地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從古人以德為本理政的睿智中尋找有益啟示。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別是厘清“明德”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內(nèi)涵、考察“明德”思想的培養(yǎng)路徑、明確“明德”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中國崇尚道德由來已久,從先秦時代的夏、商、西周開始,許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就把“明德”作為治理國家的第一宗旨?!渡袝分杏性S多篇目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明德”的思想,比如《堯典》曾經(jīng)稱贊堯帝的品德為“克明峻德”,還有《康誥》稱頌文王的品德為“克明德慎罰”??鬃右苍浅V匾暋耙缘轮螄彼枷?,漢代大儒董仲舒一生堅守儒家道德觀念,弘揚儒家精神,為后人樹立了道德典范,為后世儒家學說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下面我們就“明德”思想的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明德”思想的途徑、倡導“明德”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意義等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明德”思想的文化內(nèi)涵
一、光明的道德
儒家“明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基本的涵義是指光明的道德,遠古時期“明德”中的德還指上天賦予人類的美好品德。對于“明德”的含義,從《四書》《五經(jīng)》到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還有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對于“德”都有諸多論述。在《詩經(jīng)·泮水》中提到“克明其德”“敬明其德”,即恭敬勤勉品德好。還有在《詩經(jīng)·大雅·皇矣》曾經(jīng)提到“帝遷明德,串夷載路”中的“明德”指才德兼?zhèn)涞娜恕?/p>
二、貴族性和理性的道德
在我國早期,“明德”是貴族階級的政治道德,體現(xiàn)的是君主的品德,如《左傳·昭公八年》中的“舜重之以明德”、《尚書·多士》中的“至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都是君主的道德與國家密不可分的佐證,所以“明德”也是一種關乎于政治的道德,因為只有君主道德高尚,政治才能公正、清明,國家的政治才能穩(wěn)定,社會才有所規(guī)范和約束,由此國家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而這種道德是普通群眾所不能及的,因為帶有貴族性。
“明德”也是一種理性的道德。如果君主昏德,便會變得殘暴、昏庸、荒淫,國家從此陷入混亂?;璧陆o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災難和饑餓,所以人民憎恨君主的昏德,期望理性的、清明的、有約束的、有規(guī)范的明德。
最后,“明德”的依據(jù)來自神權,君主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所以便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人們認為上天的命令是符合道德的,君主是上天派來統(tǒng)領人民的。在這一過程中,明德與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以君道為核心的明德,也是《大學》“明德”的歷史來源。
三、為政的根本
王陽明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及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了孟子關于“明德”思想解釋的基本內(nèi)涵,認為“明德”思想要通過仁德思想才能發(fā)展,提出明德即天理,認為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明德。他認為為政的根本在于“明德”,其中最根本的內(nèi)涵就是堅持為政以德推行德治,倡導為政者堅持以德為政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與文明素質(zhì),另一方面是要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成俗。
“明德”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優(yōu)化教師隊伍
大學教師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他們承擔著提升國民素質(zhì)、啟發(fā)國人思維、熏陶國人情操、溫潤國人心智的重大任務,同時擔負起社會主義文化以人教育、以文育才、以文培元的任務與責任,在許多時候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所以對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學教師要堅守自己的人格底線,堅守職業(yè)操守,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遵守教育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學術規(guī)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水準的學術研究成果,從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德育建設。
二、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
當代大學生明確以“明德”而“新民”,從而達到中國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不謀而合,突出表現(xiàn)了“修己”或“修身”的社會價值與含義。至于當代大學生如何修身,《大學》中曾明確指出:格物、致知、至誠、正心?!案裎铩笔翘岢觥凹次锔F理”,是在具體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加認識;“致知”是在實踐舉動中探明人的本心,求得真知灼見;“誠心”是指在推致事情之理的基石上真誠意念;“正心”是祛除各類“未安”的負面情緒,保證靈魂內(nèi)在的安寧。修“身”最終的落腳在于修“心”,從而進一步提升當代大學生個人道德涵養(yǎng),最終達到仁者愛人的境界。
三、引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使他們具有高尚的價值信仰和崇高的志向追求。如北宋儒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歷史上很多人把《大學》看作中國的“圣經(jīng)”,是因為《大學》體現(xiàn)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學教育人“成人”,必須具有人的社會化內(nèi)容,更教導人作為“君子”,“君子”一詞原意為統(tǒng)治者和高貴男子的通稱,引申義即為具有崇高美德的人??鬃右苍v過“君子之德風”,認為“君子”既然責任重大,就應該提出高標準;既然“君子”是高貴的人,就應是崇高的人。所以“大學之道”注重人們的全面成長,培養(yǎng)目標為“大者”、為“君子”。
“明德”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只有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明德”思想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真正貫徹“明德”思想的時代意義。
一、“明德”促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提升
中國社科院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提出虞舜文化的核心在于“明德”,若想“明德”,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廉政。各位專家學者把傳統(tǒng)的虞舜文化與清廉文化結(jié)合起來,認為“明德”才能清廉,這對于推動明德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穎飛從“清華簡《保訓》”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中解讀虞舜思想,認為它記錄著文王在死前對武王如何用中庸、德治思想的治國論述。陳穎飛的研究成果對于人民道德意識的提升更具創(chuàng)造性。鄭新民教授是香港大學應用語言學哲學博士,他在指導博士研究生科研實踐中提出“明德慎思,篤行致遠”,認為“明德慎思”便是在研究中要齊心協(xié)力、踏實學習、去偽存真、深思熟慮,使學生在演示分享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積極思考,互相質(zhì)疑,全方位提升學生清晰呈現(xiàn)的能力,促進和培養(yǎng)熟練的技巧以及嚴謹?shù)目蒲袘B(tài)度。享譽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大學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養(yǎng)”,“道”是指體,“德”是指用。所謂“用”,是指人們由生理、心理上所發(fā)出的種種行為的作用。“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多方面獲得,光明正大地與大家共同獲得?!按髮W之道”的“道”是基礎,“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從道體出發(fā)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
二、“明德”有利于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
“明德”思想給當代大學生指明了方向。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能把“明德”思想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才能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在生活中辨明是非,拒絕功利主義和物質(zhì)享受,始終堅持崇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在實踐中充分體現(xiàn)自我價值;只有提高自己的自我標準,從自我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只有自覺學習正確的道德知識和理論基礎,切實豐富自我道德教育內(nèi)容,才能增強大學生自身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當代大學生應該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而不是物質(zhì)生活,要正確認識自我,同時在面對傳統(tǒng)文化時要吸收精華部分,這樣才能充分了解現(xiàn)代社會賦予“明德”的新含義,增強社會責任感。隨著大眾傳媒的高速發(fā)展,我們大學生可以以網(wǎng)絡為媒介傳播“明德”思想,堅持正確引領,使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踐行“明德”思想,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用“明德”思想培育大學生的良好品德,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錘煉個人品質(zhì),學會為人處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jié)奮斗。
三、“明德”有利于大學生促進道德素質(zhì)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無論是在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中,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溝通的橋梁,進一步加強對“明德”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創(chuàng)新發(fā)展。然而當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果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沒有認真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對學生的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落實在實踐中,導致許多學生只是粗略地了解“明德”思想,尤其是在如今的浮躁世界中,學生群體中仍存在著失信和不道德行為。將“明德”的相關內(nèi)容為借鑒和參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和豐富,以更好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要充滿干勁,所以應當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教育。通過“明德”思想注重因材施教,設立不同的教育目標,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不能只空談“明德”思想,要貼近學生生活,要緊緊圍繞“明德”思想開展道德品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將“明德”思想深化各個教育階段,通過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同學們更了解“明德”的深層次含義,從而加強道德素質(zhì)建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要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新時代相結(jié)合,正確對待我國古代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要符合當代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通過新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來實現(xiàn)“明德”的新的變革。
綜上所述,“明德”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各個方面影響了人們的品德、習慣、素質(zhì)、思維方式,“明德”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培育和踐行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從而提高社會總體的道德素質(zhì)水平。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公民的道德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使社會更加開放和包容,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文明進步。
作者簡介:
石柱君,副教授,博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春敏,副教授,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董仲舒思想研究;王麗莎,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王曉倩,講師,教育博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編號:2023020509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jīng)費資助項目(編號JDB2311)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