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fā)現了一個地球大小的巖石星球,正在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行。這表明我們的星球在未來有可能活得比它的恒星更久。
60億年后,太陽將膨脹成紅巨星。這個過程會毀滅水星,也許還會毀滅金星。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地球也不能幸免于難。
但也許地球并不一定會消失(盡管那時它可能是一個早已無法居住的世界)。
科學家發(fā)現了一顆圍繞已經歷紅巨星階段的恒星運行的巖石星球。這顆行星正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白矮星是恒星燃盡后留下的較小恒星體。重要的是,這顆行星看起來就像它曾經在地球目前圍繞太陽運行的相同位置繞恒星運行。在垂死的恒星吃掉它之前,它可能會運行到一個更遙遠的軌道,軌道半徑是日地距離的兩倍。這使其成為第一個被觀測到圍繞白矮星運行的潛在巖石星球。
“我們不知道地球能否活下來?!奔又荽髮W圣地亞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張克明(Keming Zhang,音譯)說。他主持了發(fā)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如果地球得以存活,它最終會出現在類似這顆星球所在的位置?!?/p>
這顆行星距離我們約4000光年。2020年,韓國的一個望遠鏡網絡利用微透鏡技術發(fā)現了它。韓國團隊觀察到這顆行星的恒星從另一顆恒星前方經過。從背景來看,這顆恒星將射向望遠鏡的光量放大了1000倍。
這是一次偶然事件。我們很難獲得后續(xù)詳細觀測的機會,除非未來有強大的新望遠鏡能夠更好地觀測到這顆行星的恒星。但張克明和他的團隊2023年在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做了額外的工作,確定了這顆恒星是一顆白矮星。
研究人員設法收集數據,從而能夠計算得出結論:至少有兩個星體在圍繞白矮星運行。
其中一顆疑似褐矮星,一種未能通過核聚變點燃的失敗恒星,它位于離恒星很遠的地方。但另一個物體是一顆質量約為地球1.9倍的行星,其軌道距離恒星更近,這表明它可能是一顆巖石行星。
通過對恒星系統(tǒng)的演化進行建模,該團隊計算出這顆行星可能曾經處于與地球相同的宜居軌道。恒星的大小也可能與我們自己的相似。“我們預計其質量大約和太陽相當?!睆埐┦空f。
然而,隨著恒星燃料耗盡,它失去了一些質量,導致這顆巖石行星的軌道變遠。這使得它能夠逃脫恒星膨脹的紅巨星階段,并存活到恒星的白矮星階段。
我們目前已經發(fā)現了一些圍繞白矮星運行的氣態(tài)行星,但它們要么有更遙遠的軌道,要么在紅巨星階段之后會向內遷移。但馬里蘭州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蘇珊 · 穆拉利(Susan Mullally)表示,如果張博士的探測是正確的,這將是已知的第一顆繞此類恒星運行的巖石行星。穆拉利博士說:“這絕對是我們在白矮星周圍發(fā)現的最小、最整潔的巖石星球。”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文學家斯蒂芬 · 凱恩(Stephen Kane)說,當他看到這篇論文時,他“真的很興奮”。然而,凱恩博士之前曾研究過行星是否能在恒星的紅巨星階段存活下來。他認為褐矮星的存在帶來了復雜性。他說:“如果褐矮星之前靠得更近,然后被往外推,這將改變整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也許還有其他行星被拋出,而我們看到的僅是幸存下來的星球。”
美國宇航局(NASA)將于2027年或之后發(fā)射南希 · 格雷斯 · 羅曼空間望遠鏡,預計將通過微透鏡發(fā)現更多行星,包括一些圍繞白矮星的行星。張博士說:“其中一些可能離得足夠近,我們可以進一步進行調查研究?!?/p>
目前,張博士探測的星系就像是暗示我們未來的一個水晶球。在一瞬間,我們設法瞥見了一點未來的跡象。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作者喬納森·奧卡拉漢(Jonathan O’Callaghan)是一位知名科學作者,寫作領域包括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商業(yè)航空以及空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