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從小到大十分優(yōu)秀,從不辜負母親的期待。
母親對他的期待也非常高,同時這個母親情商也高,不是用很硬的辦法逼孩子,而是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感受到那份期待的壓力。
孩子的學校成績從未掉出過年級前五,連課外興趣班,她也高標準嚴要求。5歲開始報播音主持班,為了讓內向的兒子勇敢上臺,媽媽每次上課都坐在后面旁聽。孩子有一次表現(xiàn)不好,站在臺上哭,下課后主動向媽媽道歉。媽媽并沒有責怪孩子,而是摸著他的頭,目光堅定地看著他,告訴他下次一定可以更好,這世界上沒有他做不到的事。
兒子去外地上大學,她每天發(fā)好多條微信,摘錄名人傳記,為了讓兒子活在全球頂級優(yōu)秀的人群中間,并且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對他的期待很高,他知道?!?/p>
失控是從大四開始的。兒子的畢業(yè)論文沒能及時開題,且曠課率高,輔導員認為他有比較明顯的抑郁癥狀,提議她帶兒子去檢查一下。
孩子被診斷出重度抑郁。在心理咨詢室里,她再次用期待的眼神望著兒子,“告訴媽媽,這一切都是意外,你一定可以成為最優(yōu)秀的那一個,因為你一直都很優(yōu)秀”。
21歲的小伙子忽然失控地抓起媽媽的手往自己的臉上打,“求求你打我,使勁打,打死我”。
過度的期待其實是一種虐待,就像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人綁在祭壇上。作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被極大地忽視甚至剝奪了。期待達成還有更高的期待,一旦達不成,被期待者就會把期待者的失望想象成一根皮鞭,無時無刻不在他身上抽出一道道血痕。我們一方面要控制自己的期待欲望,不要成為施虐者;另一方面警惕掉入他人的期待陷阱,用自己的節(jié)奏去生活,不活在任何人的期待中。
(摘自《深圳青年》 艾小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