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價值引領必不可少。如何引領?筆者長期以來致力于研究思辨型班會的育人價值,認為可以借思辨之力實現(xiàn)學生的價值自覺。思辨型主題班會著眼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道德困惑,以生生、師生理性交互式對話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發(fā)展道德能力(認知、情感、行為),指導生活踐行的道德價值信仰,從而自覺過上有意義、有價值的道德生活。
主動回應學生的道德困惑和問題。受限于年齡和經驗,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面臨諸多道德困惑:教師要求學生熱愛班集體,但學生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斥,怎么辦?教師教導學生尊老愛幼,遇到老人主動讓座,但在學生生病的情況下,該怎么辦呢?……思辨型主題班會直面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或可能發(fā)生的道德生活問題(主要包括道德價值內涵困惑、價值沖突困惑、價值實踐困惑三種類型),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內在道德需求,選擇相應的班會課,引導學生透過表象深度認識、體悟、認同那些被社會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內涵,指導學生以道德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以道德理性的對話促進道德選擇。思辨型主題班會不是以說服他人為目的、以“言語攻訐”為表征的辯論會,而是師生發(fā)揮群體智慧、共同追尋道德內在價值的思維求真之旅。班會主要采取理性交互式對話的形式,遵循理性的道德推理原則,以共同探尋高水平的道德理解為價值旨歸,引導學生立足現(xiàn)實生活,以平等身份分享各自的道德觀點和理由,并在分析、質疑與甄別選擇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判斷、選擇、情感等能力的綜合發(fā)展。這種基于認知、體悟、反思、重構的道德能力以及價值觀念,有助于學生在面臨其他類似問題時也能理性思考,做出審慎的道德選擇,實現(xiàn)道德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踐拓展。
在“失衡—平衡”中達成價值觀自主建構。思辨型主題班會基于“認知失調”心理學原理,遵循個體認知“失衡—平衡”的動態(tài)發(fā)生過程,喚醒每一名學生原有的道德認知經驗,并在課上主動敞現(xiàn)個體獨特的價值判斷理由和道德推理思維方式。同時,以學生彼此之間的原有道德理解、認知差異為前提,引發(fā)個體內在道德認知失衡,從而激活學生道德自主建構的意識與動力,讓其在與他人的價值理解沖突中主動反思、體悟自我道德理解的合理性與局限性,推動學生自主選擇并認同更高層次的道德思維方式和價值內涵理解,從而突破原有認知水平,達成高層次的道德認知新平衡。思辨型班會正是通過學生道德認知“失衡—平衡”的螺旋上升過程,達成學生價值觀自主建構的終極目的。
發(fā)揮教師的價值“隱導者”效用。一方面,教師要真實理解學生面臨的生活困惑所反映的道德認知局限,準確把握道德問題背后潛在的教育契機,明晰班會課上要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思維引向何處,并通過層次性沖突情境問題設計、教學追問等方法,將學生的道德思維和價值理解引向縱深,從而避免“價值中立”的認知陷阱。另一方面,教師要發(fā)揮隱性指導者作用,主動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教育意圖,以生生對話促進者的中立身份激活學生原有生活認知經驗,敞現(xiàn)個體道德價值理解,引發(fā)深度道德思考,讓學生在自由、主動的道德分析、理解、反思、建構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從而避免德育陷入價值灌輸?shù)鸟Z化說教窠臼。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