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美國海軍“海狼”號攻擊型核潛艇(SSN-21)抵達日本橫須賀基地。該艇是“海狼”級攻擊核潛艇的一號艇,2號艇和3號艇分別為康涅狄格”號(SSN-22)和“吉米·卡特”號(SSN-23)。
攻擊型核潛艇是一個綜合多用途的水下攻擊平臺 。它們主要以魚雷、反潛導彈和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用于執(zhí)行搜索、護航和攻擊等任務,是現(xiàn)代海軍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是美國海軍的一型核動力快速攻擊潛艇。設計工作始于1983年,最初為深水作戰(zhàn)而研發(fā),以對抗蘇聯(lián)現(xiàn)有與未來核潛艇,并取得制海權的反潛獵殺核潛艇,在設計上堪稱是潛艇進行反潛作戰(zhàn)的極致產(chǎn)物。該級艇由于建造期間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美國軍事預算縮水,國防工業(yè)普遍不景氣,加之革新技術運用較多,技術經(jīng)驗匱乏,導致建造價格昂貴,預算超標,僅首艇研制費用就高達24億美元(最后一艘“卡特”號的造價高達32億美元),致使原本預計建造29艘的“海狼”級只建造了3艘便宣告停工。而后美軍轉而建造性能同樣出色,但更加便宜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但實際上一直到 BlockV 之前,“弗吉尼亞”級的性能都未必比得上“海狼”級。“海狼”級核潛艇被公認是美國和世界海軍中的“潛艇之王”,一般只用在最為危險的海域。
該級艇艇長107.6米,寬12.2米,水上排水量7568噸,水下排水量9142噸,潛深610米,水下最大航速35節(jié),自持力80天,可搭載官兵133人。
在艦艇設計上,該級艇恢復了“洛杉磯”級因體積不足而犧牲的潛航深度與極地作業(yè)能力,可伸縮的首平衡翼位于艦首而非帆罩上,帆罩結構經(jīng)過強化,有足夠的能力突破北極海薄冰層。采用新的六片式尾翼,多出來的兩片翼面位于兩側水平翼面與底部垂直翼面之間,傾斜朝下,作為拖曳聲納的施放口。沿用與“洛杉磯”級類似的簡化型淚滴艦體(首尾輪廓為淚滴型,中段艦體為單純的平行管狀構造),其艦殼表面力求光滑簡潔并盡量減少突出物,以降低水流流過艦體產(chǎn)生的噪音。還采用模塊化設計,其外殼與內(nèi)部結構、機件設備都分成固定單位,在進行回廠大修時,不必再像以往的潛艇般地大費周章,或擔心壓力殼切割不當,而且進行性能提升時也變得比較方便簡易。
在動力系統(tǒng)上,該級艇使用一具功率高達52000馬力(約38.8MW)的S6W核反應堆,這種反應堆擁有十分復雜的循環(huán)回路系統(tǒng),自循環(huán)比率超過30%,意味著對加壓循環(huán)泵浦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使得不需開啟循環(huán)泵的靜音航速增加。同時,還裝備有兩臺蒸汽輪機,
在艦電系統(tǒng)上,該級艇配備先進的聲納與電子系統(tǒng),主要為AN/BQQ-5D整合式聲納套件,包括艦首主/被動球型陣列聲納(音鼓直徑高達6米,遠大于“洛杉磯”級BQS-13球型陣列聲納的4.6米)、位于艦身兩側的AN/BQG-5寬孔被動陣列聲納以及TB-16與TB-23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各一;此外,艦首還有一具AB/BQS-24高頻近距離主動聲納,用于冰下環(huán)境以及水雷偵測;爾后這套聲納又升級為BQQ-5E,包括以更長的TB-29拖曳陣列聲納取代TB-23。TB-16拖曳陣列聲納與“洛杉磯”級一樣,裝置于突出于艦體右上方的管子內(nèi),而TB-29則整合于艦體另一側的壓力殼內(nèi);而TB-16與TB-29拖曳陣列聲納的施放口則分別位于左舷水平尾舵以及傾斜朝下的安定面上。
在武器系統(tǒng)上,該級艇配備8具66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可發(fā)射MK-48重型魚雷、“魚叉”反艦導彈、“戰(zhàn)斧”巡航導彈等,備彈高達50枚。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最安靜和武器裝載最多的攻擊型潛艇之一,可遂行反潛、反艦、對陸攻擊、布雷、護航等任務。該級艇經(jīng)改裝后還具備特戰(zhàn)性能,可外掛小艇搭載特種兵,潛伏到他國近海后,將小艇釋放執(zhí)行特戰(zhàn)任務。其潛艇本身也可執(zhí)行水下竊聽、搜集情報等任務。
(來源:《中國國防報》、參考消息網(wǎng)、光明網(wǎng)等)
(編輯:曹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