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深入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正逐步向著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綜合性培養(yǎng)的方向邁進。其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將閱讀與實踐緊密結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探討該學習任務群的施教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凸顯“實用”性質,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情境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核心在于“實用”,即讓學生在從閱讀中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圍繞事理性說明文展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明能力。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主題下,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學習情境:在全國節(jié)能宣傳周期間,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行為或現(xiàn)象,撰寫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并錄制宣傳視頻進行展示。這一情境的設置不僅貼近學生生活,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在寫作中深刻理解低碳生活的意義。
二、圍繞真實交流主題,提供言語實踐機會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強調“交流”的重要性,即學生應在真實的交流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為此,教師應圍繞真實的交流主題,設計多樣化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與溝通技巧。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選文內容,設計一系列話題討論、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活動。例如,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選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和表達技巧,探討這些方法如何使事理更加清晰易懂;同時,圍繞“低碳生活”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是否應該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辯論賽,讓學生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鍛煉口語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社會調查,與社區(qū)居民、環(huán)保組織等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對低碳生活的做法與看法,從而拓寬視野,豐富語言素材。
三、抓住文體特質,提供多樣化學習資源
事理性說明文作為本單元的主要文體類型,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文體特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文體的寫作技巧與閱讀方法,教師應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深化對文體的理解。
在教材選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低碳生活”相關的科普讀物、紀錄片、網(wǎng)絡課程等。例如,《寫給青少年的“雙碳”故事》《零碳中國》等書籍不僅介紹了低碳生活的科學原理與實踐案例,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環(huán)保意識;而“低碳居家與社區(qū)節(jié)能減排”系列音頻資源則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聽力材料,有助于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
四、引入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習反思
過程性評價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觀察和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問題,從而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信息的獲取與處理、交流與表達兩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例如,通過設計“明確說明對象”任務,評價學生觀察、走訪、傾聽、記錄的能力以及對事理提煉與表達的準確性;通過設計“選擇說明順序”任務,評價學生梳理文本說明順序、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以及設定說明順序的合理性;通過設計“學習表達策略”任務,評價學生對比說明方法、分析說明技巧的能力以及模仿運用的效果;通過設計“成果交流展示”任務,評價學生習作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及事理闡述的清晰度和易懂度等。
引入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進步情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并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有效引導。通過凸顯“實用”性質、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情境、提供言語實踐機會、整合多樣學習資源和引入過程性評價等措施,可以促進學生從閱讀到應用的轉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