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挖洞。蹲在公園的沙地上,我一心一意地挖著拳頭大小的洞,一直挖到有手肘那么深才肯罷休。
剛開始挖洞的時候,沙子很軟,很容易挖。等挖到手肘左右的深度時,沙子就會突然變得又硬又涼,而且散發(fā)出一股獨特的腥味。對小時候的我而言,從這個深度開始,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了。與我年齡相仿的朋友們,誰都沒有挖到過這個深度。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切探索都將刻上我自己的烙印。一想到這里,我興奮得眼睛閃閃發(fā)光,挖得也更起勁了。在挖的時候,我偶爾會碰到些奇怪的硬東西,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一個小鐵鍬,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玩具的一塊碎片,有一次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一枚50日元的硬幣,這在當時還是很值錢的。直到現(xiàn)在,那枚硬幣還放在我桌子的抽屜里。我把自己在挖洞時發(fā)現(xiàn)的東西全部當成珍寶放在一個箱子里。將這些寶貝從洞里掘出來,再去掉包裹在它們身上的沙子,這就是我兒時最大的樂趣。
我“挖洞”的足跡遍及附近的公園,我挖過的洞也遍布各個公園的角落。朋友和鄰居們甚至送了我一個外號,叫“挖洞少年”。當時的挖洞少年為什么那么快樂呢?現(xiàn)在想來,那也許是因為,兒時的我始終滿心期待著通過深挖一處來發(fā)現(xiàn)未知的寶藏吧。對我來說,這種探秘未知寶藏的活動比在點心店抽簽還令人激動。深挖一處,這對我來說既是游戲,也是學習。即使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成人,看到公園的沙場還是很想過去挖洞,仍然對那沙土下面的世界充滿好奇。
挖深點兒,再挖深點兒。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都是以這種想法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快樂和好奇心的,這和小時候的我相比一點都沒變。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力量向深處挖掘,一直挖到那個再也無法繼續(xù)深入的邊界為止。
我最近在“挖掘”古埃及時代末期的歷史。一年前的某一天,我有幸與《救世簿》的編者末盛千枝子有過一次談話。末盛千枝子告訴我,世界上第一座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就是在古埃及時代建成的。我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立刻開始搜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相關資料。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古埃及神秘思想和人類高度文明的象征,它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坐落于埃及尼羅河邊的一座河口城市——亞歷山大。據(jù)說,其藏書數(shù)量多達70萬卷,為許多古希臘時代的代表性知識分子提供了知識源泉。然而,亞歷山大圖書館卻毀于此后的戰(zhàn)爭和歷史混亂之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亞歷山大圖書館里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圖書管理員,還擁有一部多達120卷的藏書目錄,名為《皮納克斯》。這部藏書目錄具有當時最優(yōu)秀的圖書檢索功能。
令人震驚的是,在制作容納了70萬卷書的檢索目錄時,亞歷山大圖書館將每一部書中的內容都進行了整理,甚至開發(fā)出一個凌駕于現(xiàn)今谷歌和雅虎之上的智能搜索引擎程序,將這座匯集了古埃及文明智慧的“頭腦”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實用系統(tǒng)。
為了了解亞歷山大圖書館,我開始學習歷史。我通讀了所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這就像小時候挖洞一樣,當“挖到了胳膊肘左右的深度”時,我還是會遇到一個千難萬難的“硬土層”,無論如何也“挖”不下去。因為與亞歷山大圖書館相關的記載留存下來的非常少。譬如,那部氣勢恢宏的藏書目錄《皮納克斯》究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當時的檢索系統(tǒng)是什么樣子?如今,即使找遍全世界,也很難找到與這些問題相關的蛛絲馬跡了。
由美國研究者發(fā)起的“亞歷山大項目”的研究方法,克服了科學或考古學的研究局限性,并開始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據(jù)說,某家世界性的企業(yè)正在出資支持著這一龐大項目的推進。直到寫完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誕生故事,我的“挖洞”之旅也仍未結束。我認為,“皮納克斯”搜索系統(tǒng)是世界性的奧秘之一。為了不被美國人的“亞歷山大項目”搶先一步,我現(xiàn)在仍然朝著真相所在之處一直不斷挖掘著。
林一//摘自《就是玩兒》,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時代華語出品,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