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不會想到,一生命運的轉(zhuǎn)折會從幾只雞開始。更確切地說,他人生的崩壞是從一篇寫斗雞的文章開始的。
因《檄英王雞》這篇游戲之作,王勃被唐高宗李治貶出了長安城。這個天才少年出師未捷,轉(zhuǎn)眼間從云端跌入深谷。那年,他剛滿十八歲。
“到長安去”是王勃孩提時種下的夢。那時少年耀眼得像一輪被水洗過的初陽,憑借著奪目的才華,噌噌噌地就升到了半空。
王勃早慧,加上出身名門,仿佛被上蒼親吻過額頭,命運將一束明亮的光打在他的旅途上。王勃從小跟著祖父、父親念書識字,六歲就寫出了驚人的詩句。九歲那年,王勃讀到經(jīng)學(xué)大家顏師古的《漢書注》,發(fā)現(xiàn)多處訛誤,順手就將錯誤寫在書上,隨后整理出十卷《指瑕》文章。這事引發(fā)了學(xué)問界震驚。一個文壇耆宿的得意之作竟被一個小毛孩糾正了多處錯誤,在真正的天才面前,名聲和經(jīng)驗、年齡和修為似乎都不是絕對成正比的。
十歲,王勃飽覽六經(jīng),確立了科舉入仕的目標(biāo)。十二歲,王勃走進夢寐以求的長安,拜在當(dāng)朝名醫(yī)曹元門下,一年后,王勃撰寫了《醫(yī)語纂要》,并為《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作了注釋。
十三歲的王勃回到家鄉(xiāng),寫下《上絳州上官司馬書》。這篇文章就像一顆問路的石子,投向了一個叫官場的地方。少年心里裝著許多建功立業(yè)的抱負(fù),他連夢里都在渴望引起那個上流世界的矚目。
十四歲的王勃等來了人生中第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機會。那年秋天,右宰相劉祥道巡察關(guān)內(nèi),王勃給劉宰相寫了一封長長的自薦書《上劉右相書》。王勃引經(jīng)據(jù)典,展現(xiàn)了獨到的政治見地。自薦書令劉宰相大開眼界,直到親自接見了王勃,他才確信這般文字出自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之手。劉祥道禁不住夸贊:“此乃神童也?!蹦且豢蹋倌甑哪樕涎笠缙鹦θ?,笑容里分明還藏著“舍我其誰”的自得和自信。
十六歲那年,王勃第二次來到長安,應(yīng)幽素科試?!坝乃乜啤笔强婆e考試的一種,是為幽居山林的人開設(shè)的取仕通道。這屆幽素科只取七人,王勃赫然在列。隨后他被吏部授予朝散郎,這意味著十六歲的王勃成了當(dāng)時最年輕的官員。
那一年,王勃意識到自己還得做件轟轟烈烈的事,讓當(dāng)今圣上看見他的文采。于是他洋洋灑灑寫下一篇《乾元殿頌》獻(xiàn)給唐高宗。王勃的文章以黃金和鉆石般華美的辭藻,在紙上建構(gòu)了一座恢宏大殿,展現(xiàn)出儀態(tài)萬方的皇家氣象。得知這篇雄文出自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手,唐高宗李治當(dāng)著一眾大臣盛贊王勃:“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有了這些鋪墊,機會來得比預(yù)想中更快一些。乾封二年(667),王勃進入了沛王府,擔(dān)任修撰。沛王李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子,在當(dāng)時是眾多皇子中地位相當(dāng)高的一個。這一年王勃十七歲。
當(dāng)時,王子公卿間流行一種斗雞游戲。王勃沒少陪著沛王斗雞,在一次斗雞大勝后,為了博取李賢歡心,王勃提筆寫下了一篇《檄英王雞》的駢文,英王是李賢的親弟弟。檄文是一種官方的通告、征召或者聲討。
唐高宗李治讀到這篇文章龍顏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夸大事態(tài),是交構(gòu)之漸。”“交構(gòu)”是什么意思?挑撥離間。王勃不明白,皇帝李治心里有多忌憚兄弟相殺的那些事,大唐王朝血淋淋的往事,令李治不寒而栗。
十八歲的王勃,成人禮竟是命運給的一記響亮的耳光。作別長安時,并沒有人為他寫下一首送別的詩,不知他會不會想起自己去年寫下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p>
離了長安后,王勃沿著漢江下行,去往蜀地。在曠遠(yuǎn)的天地之中,少年受挫的心得到了自然的慰藉。他相信這一切都是暫時的,自己終究要像那百折不回的漢江一般奔向生命的大海。
李白的名字確乎跟顏色沒有干系。他的名字是他母親從夢中得來的,李母做了個真切的夢,夢見長庚星落入懷中,幻化為一個大胖小子。那時長庚星喚作太白星,李白出生后,父母就以太白星作為對他的命名。
李白的童年在四川江油的青蓮鄉(xiāng)度過,在廣闊的鄉(xiāng)野飛馳,像小馬駒一般無憂無慮。但他很快就被拉回書齋中,李白五歲開始誦讀文章和詩詞,到十歲,自覺已通曉五經(jīng)。書讀著讀著,他不愛那些儒學(xué)經(jīng)典了,他愛古風(fēng)、樂府、楚辭和莊子,屈原的文字里充滿了神的浪漫,而莊周的文字里則充滿了仙的清逸,少年李白向往的正是神仙的生活。
李白十歲那年,做了個神奇的夢,在夢里那支平日里用來寫字的狼毫筆,通體發(fā)亮,變得玲瓏剔透,筆頭上開出了一朵璀璨無比的花。
過了十歲,少年糾集了一群喜好詩書的少年,幾個孩子都崇拜嵇康、阮籍、山濤、向秀……他們也想像這些先人一樣,在竹林里吟詩作賦,彈琴長嘯,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很快,少年十五歲了,他時常穿著一襲白衣。在竹林中,在山野間,在酒樓里,常有一襲白衣翩翩而過。少年李白,沉迷于雄辯和爭論,他喜好合縱連橫之術(shù),在寂靜的夜晚,他的腦海里時常會浮現(xiàn)出先秦時論辯家們滔滔不絕,以一己之力,擊退百萬雄兵的畫面。
即便無法興國安邦,也總幻想執(zhí)一柄長劍行俠天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李白早期的詩句。十五歲的李白,已仗劍漫游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四處找人比劍術(shù)。有一回,李白外出行俠經(jīng)過一段偏僻古道,遭遇三個埋伏路旁的劫匪。李白和劫匪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結(jié)果呢?我們的詩人大獲全勝,用史書上的話說:“李白手刃數(shù)人?!?/p>
劍,天生就是要與詩酒相伴的。一把長劍,意味著一個人內(nèi)心的光芒和銳利,這是李白迷戀劍的真正原因。既為劍客,李白除了行俠,還得仗義。史書上說,后來,少年李白“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當(dāng)然,這也是一個俠客的快意所在,仗義疏財揮金如土,否則怎能擁有飛揚的氣度呢?
李白的放誕不羈終究還是給父親帶來了憂慮,他想將這放誕不羈的小子送到匡山大明寺養(yǎng)養(yǎng)性情。少年并不喜歡苦修,但父親告訴他,大明寺空靈師父舞得一手好劍,這一趟也能學(xué)劍術(shù)。這一去,他在大明寺待了兩年多,寫下了多篇文章詩賦。關(guān)于這段生活,李白后來在《贈張相鎬二首》中不無得意地回顧道:“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p>
開元六年(718)春天,李白十八歲,去長平山尋找一位叫趙蕤的神仙。趙蕤年輕時飽讀詩書,中年后歸隱長平山,以修仙和著述為業(yè)。趙蕤最終收下了李白這個弟子,在長平山,李白開始了全方位的修煉,學(xué)劍術(shù)、道術(shù)、縱橫術(shù),也習(xí)治國的謀略。
完成了青春期蛻變后,李白突然生出一種緊迫感,他聽到了遠(yuǎn)方的召喚,要讓少年的抱負(fù)落到實處。李白離開故鄉(xiāng)踏上遠(yuǎn)游的前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了莊子筆下的一只巨大的鵬,它展開雙翼,背如垂天之云,隨后一聲長嘯,向著九萬里長空飛去。
像許多天才一樣,李賀早早地表現(xiàn)出過人的智慧。七歲時,便以能詩聞名鄉(xiāng)里。十五歲,就與五十五歲的大詩人李益齊名。
雖算不上家境優(yōu)渥,李賀也可謂系出名門。只不過到了李賀父親這一代,李家這一支早已式微。李賀降生于河南福昌縣的昌谷,距離唐朝兩大都市不遠(yuǎn),又有好山好水。
這是一個清瘦的少年,體弱多病,瘦得就像一管狼毫。連心眉,手指比常人長許多。外出時騎一匹瘦毛驢,那是父親送給少年的坐騎。一個皮膚黝黑的、年齡與李賀相仿的小仆人總尾隨著他。
少年李賀早早確立了人生理想,有了不同凡響的抱負(fù)。除了博覽群書和跟隨塾師學(xué)習(xí),他時常騎著毛驢走向昌谷的山野。每次外出,少年的肩上都會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若有靈感光顧,少年就會讓筆尖舔上墨跡,順手將詩句寫在紙片上,投入錦囊。家中掌燈吃飯時,李賀往往來不及用完餐,急切地于餐桌上展紙,研墨,將一天所得變?yōu)橐皇资住罢健钡脑娮鳌?/p>
于古老的紙頁和山間的晚風(fēng)里,于晨露的微光和鬼神的傳說里,少年采擷著他的詩句。
十二歲開始,李賀前往洛陽求學(xué),以旁聽身份入讀國子監(jiān),為接下來的科舉考試做準(zhǔn)備。
內(nèi)心的理想在逐日長大,少年的腳步也正在前往更開闊的世界。
元和元年(806)六月,韓愈回到長安,權(quán)知國子博士。唐代的科舉考試,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行卷”。所謂行卷是以詩文形式向考官或朝廷要員自薦,以期獲得他們的賞識,并在正式考試時,贏得貴人提攜。
元和二年(807)的一天,少年李賀叩開了分司東都洛陽的韓愈的官舍,遞上一卷詩文。夏日午后,韓愈打算于困倦中寬衣午休,門人遞上了李賀的行卷。當(dāng)他隨意將目光投向這一軸新送來的行卷,落在第一首詩上時,突然一激靈?!昂谠茐撼浅怯荩坠庀蛉战瘅[開?!闭麄€人突然被詩句中奇異的情狀捉住了。
韓愈睡意全消,重整衣服,匆匆打開門就喊門人:“那個送詩卷的人呢?”
守門的仆人過了會兒才反應(yīng)過來:“在這兒等了良久,此刻已離開一會兒了?!表n愈急急追出去,這是唐朝文學(xué)史上一個動人的時刻,一位文壇領(lǐng)袖腳步匆忙地追趕上門謁見又失望而返的后生。
那個夏天的午后,李賀的詩,鄭重地攤開在韓愈書房里,一字一句地接受韓大學(xué)士目光的檢閱。這些奇絕的詩句在他面前躍動著,他即刻嗅到了天才的氣息。那個下午,這個平日里內(nèi)向、寡言的少年,與韓愈仿佛老友重逢,相談歡暢。
少年的心里鼓蕩起希望,他第一次真切感覺到:“理想,并非虛無縹緲的東西。它就亮在自己的前方?!?/p>
元和五年(810)秋天,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正式踏上科舉的旅程,這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必經(jīng)之路,是“人間正道”放榜時刻,少年的名字赫然在列。洛陽城內(nèi),李賀的名字,漸漸在朝堂和坊間傳開。
秋闈結(jié)束,河南府尹房氏舉辦家宴,李賀在被邀請之列。宴席上,李賀又一次見到了韓愈,盡管韓愈并非這場鄉(xiāng)試的主考官,但韓愈一直關(guān)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在宴席上,韓愈鄭重地勸李賀年底赴長安參加來年早春的進士選拔。
參加河南府試之前,恰恰遭逢父親離世,李賀為此在家中守孝三年,錯過了一場重要考試。這個秋天,否極泰來,他要轟轟烈烈開啟遠(yuǎn)大抱負(fù)了。
北宋元符三年(1100)深秋,一日,東京城西經(jīng)衢大道旁有竹堂內(nèi)陸陸續(xù)續(xù)走進去些許客人,停了幾年的聚會在這一年秋天重啟了。這一天,大家最期待的人是張耒,這位被新晉皇帝重新起用為太常少卿的貶官,也是蘇軾的得意門生。座上客人們早就被告知,張耒將帶來一件寶貝,一件他從貶謫地復(fù)州無意間收得的《大唐中興頌》碑的烏金拓本。
張耒在幾案上緩緩展開這幅字,眾人早已將它圍了一圈。當(dāng)大家賞完書法,有人提議,要讀一讀張耒在復(fù)州寫就的《讀中興頌碑》。最終由張耒自己吟誦這首詩:
玉環(huán)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
潼關(guān)戰(zhàn)骨高于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
待到張耒誦完全詩,廳堂內(nèi)響起一陣喝彩。張耒拱手作揖,向朋友們致謝。此時,他瞥見了站在人群外圍的李清照,她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作為李格非好友,也作為李清照老師,張耒特意點名李清照,想聽聽這個小丫頭的意見。
李清照既無羞澀也無扭捏,“老師的詩固然寫得氣勢不凡。但恕弟子淺薄,第一句小女子就不喜歡?!?/p>
張耒是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的進士,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十六歲的李清照一上來就表達(dá)了不喜歡:“唐朝的劫難,固然與楊玉環(huán)有關(guān),又怎可將責(zé)任歸咎于楊玉環(huán)?如果說楊玉環(huán)的美色吸引了唐玄宗,即便美麗有罪,唐玄宗若是明君,何嘗會這樣禁不起魅惑?功業(yè)歸于帝王和功臣,禍端歸于女子……不得不說是莫大偏見?!?/p>
說完后,李清照當(dāng)場揮筆,寫下兩首和詩,其一為: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
此詩一出,滿座皆驚,有竹堂的??妥匀恢览罡穹羌矣幸粋€才女,但絕不能想到這個才女對歷史和世事有這等洞見。
李清照生在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為熙寧九年(1076)進士,母親為元豐年間宰相王的長女,從小飽讀詩書。李清照生在泉城濟南,父親取王維《山居秋暝》中兩句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意境,為女兒命名“清照”。
約在元祐四年(1089),李格非升任太學(xué)正,他在京城內(nèi)購買了一處宅院,請人在院中手植了一片紫竹,名曰有竹堂。
六歲那年,李清照第一次離開濟南城,到達(dá)京都。京都是一座夢幻之城,小姑娘到了京都,就像小魚兒游進了大江里,覺得天地一下子闊朗了。不出三年,小姑娘就借著各種理由遍游了京城,她跑到朱雀門外,在小吃街上嘗過水飯、熬肉、煎羊白腸、凍魚頭;她跑到瓦舍,聽說書,看傀儡戲、皮影、雜耍;她跑到運河邊,等著送水果的小舟將南方的時令鮮果運來。
有竹堂內(nèi)常常高朋滿座,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她聽他們商議時事、評析詩文,也聽他們談及許多文人逸事,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蘇東坡、王安石……這些北宋文壇上如雷貫耳的名字,經(jīng)常響在有竹堂里。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是自在的,既是京城文學(xué)家李格非家的大家閨秀,又是不被陳規(guī)和陋習(xí)禁錮的女孩。十五歲那年夏天,李清照回到故鄉(xiāng),在濟南小住。午后時分,她和家中仆人劃兩只小舟出去,一直行到城西的湖中。其時,濟南城河道縱橫,水系四通八達(dá),大明湖水面浩蕩,湖中遍植藕花。李清照最愛水中一個小亭,她們在小亭上對詩、嬉戲。一直玩到落日西沉,一群人才想起回家。大小姐提議:“我們來比賽,看哪只船先到家門口?!币宦暳钕?,姑娘們用力劃槳,扁舟在水上飛動起來,一下子扎入了藕花的深處。船槳翻飛,姑娘們在藕花深處大聲嬉鬧著,船兒撞開了叢叢蓮葉,撞折了朵朵蓮花,一群群鷗鷺撲啦啦地自荷塘的深處飛了起來。
許多年之后,避難在南方的李清照都會回想起十五歲的那個夏天,那是她一生中最輕盈的夏天。
南宋的藥
七歲那年,辛棄疾第一次深切地嘗到了某種苦澀,這種苦澀是一個叫命運的東西給的。
那天傍晚,室內(nèi)光線昏暗,父親躺在床上,氣若游絲:“記住,你是大宋的子民,你是大宋的子民?!边@是父親辛文郁對辛棄疾說的最后一句話。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歷城的遙墻鎮(zhèn)四風(fēng)閘村。出生時,北宋已滅亡十三年,山東一帶早已成為金人的淪陷區(qū)。反抗仍然暗流洶涌,歷城遙墻一帶就有一支由辛家組織起來的抗金隊伍。這支隊伍一直在村外的臥牛山練兵。
辛文郁就是在練兵時被人泄露消息,引來一大隊金兵,他撤退時,被埋伏在路邊的金兵以毒箭射中右腿。辛棄疾的母親因為丈夫的意外死亡遭受精神上的沉重一擊,也在這一年永遠(yuǎn)離開。在外任職的祖父辛贊第一時間趕回家鄉(xiāng)。這位前朝的進士,忍辱負(fù)重地在金人地界做了官。辛贊告假在老家待了較長一段時間,隨后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他要將孫子帶在身邊。
七歲的辛棄疾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遠(yuǎn)行,前往安徽亳州,其時祖父辛贊正在亳州擔(dān)任知縣。從濟南歷城到安徽亳州,相隔八百里,辛贊希望這一程成為孫子人生中一堂重要的課,他想讓孫子認(rèn)識“國家”這兩個字。
爺孫倆一路南行,每到一處重要景點,辛贊都會停下來,讓小棄疾去領(lǐng)會和感受,去觸摸和親近。祖父帶辛棄疾攀登了泰山,一路拾級而上,每一次歇下來,祖父都會和孫子講泰山的故事,小男孩恍然大悟,這是孔子的山,是秦皇漢武的山,也是每一個中原人的山。站在泰山頂上,祖父忍不住感慨:“多好的山河啊,這可是大宋的山河呀,可惜這滿目的河山病了。”
隨后,祖父又帶著孫子去了孔廟。那些松柏,那些張揚的青藤,那些林立的石碑和石碑上不朽的詩句,都在延展著,告訴人們,圣人還在。小小的辛棄疾心里不禁想到,有一些人是不死的,他的精神會像這孔園中的松柏一樣,在每個春天到來的時候重返青翠。
離開曲阜后,他們走了一段水路,船經(jīng)過微山湖,祖父跟辛棄疾講了張良的故事,講他如何幫助漢高祖建立奇功。在祖父娓娓的講述中,辛棄疾被祖父的目光牽引著,感到了某種殷切的寄望。
到亳州,一切安頓下來后,辛贊為辛棄疾物色到當(dāng)?shù)氐囊晃幻麕焺⒄?,開始教他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
除了學(xué)文,辛贊特意囑咐孫子要好好習(xí)武,熟讀兵書,同時跟一位頗有名氣的劍客學(xué)劍術(shù)。
少年像春天的禾苗,爭分奪秒地生長起來,在他心里,已經(jīng)藏進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抱負(fù)。他瘋狂練劍,如癡如醉般研讀兵書,他激揚文字,書寫豪邁的詩篇。
光陰似箭,轉(zhuǎn)眼間辛棄疾已在亳州待了三年。祖父辛贊的任期就此結(jié)束了,他即將調(diào)任更重要的職位,擔(dān)任開封知府。
辛棄疾跟隨祖父輾轉(zhuǎn)到了開封。祖父有機會帶辛棄疾去領(lǐng)略另外一種風(fēng)土和人情。無論是開封城外黃河邊官渡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還是三國時代三英戰(zhàn)呂布的古戰(zhàn)場,抑或宋太祖黃袍加身的陳橋驛……年少的辛棄疾都跟隨著祖父的腳步去過。一次次踏足歷史的場域,讓辛棄疾一次一次觸摸了民族的骨節(jié),國家這個詞語,終于變得清晰可見,在掌心里觸及和摩挲,它還在舌頭上、在唇齒間,在鼻腔和味蕾里。
從亳州到開封,整整六年,時間已將辛棄疾塑造成一個挺拔的青年。祖父即將前往海州任職的前期,將辛棄疾送回了濟南老家。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十八歲的辛棄疾通過了鄉(xiāng)試,獲得進京參加會試的機會。一路向北,遼闊的國土像一軸山水長卷打開在青年眼中,他禁不住心潮起伏,這就是祖父說的萬里山河。
青年辛棄疾第一次登了長城,蒼茫暮色中,起伏的峰巒如翻騰的怒濤。青年心中升騰起一個強烈的熱望:等著吧,待我來收復(fù)這大好的河山。這個叫棄疾的男孩,是否注定要替國家治病,注定要成為治療南宋痼疾的一劑藥?
楚天舒//摘自《十月少年文學(xué)》2024年第11期,本刊有刪節(jié),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