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欺騙性名字的菜肴不在少數(shù),大家耳熟能詳?shù)木陀校悍蚱薹纹餂]夫妻,螞蟻上樹里不可能吃出螞蟻,炸灌腸連肉都沒有,貓耳朵就更不是貓了……
相傳,“賽螃蟹”本是清代的宮廷菜,在螃蟹沒上市的季節(jié),為了滿足慈禧太后吃蟹的要求,御膳房用雞蛋加上姜末醋汁,仿制出蟹黃蟹肉的滋味和口感,成為經(jīng)典菜式,流傳至今。
最簡單的做法是將蛋白和蛋黃分開(也有直接一起炒的),炒到剛凝固的嫩滑狀態(tài),用姜末和醋一烹,鮮香爽滑。不過,雞蛋的質(zhì)地畢竟還是和蟹肉不同,后來的做法通常會(huì)在蛋液中加入去骨的魚肉,能夠和蟹腿肉以假亂真。杭州的賽蟹羹據(jù)說源自“宋嫂魚羹”,也是用魚肉、雞蛋、醋和姜做的,但它是一道湯菜。
除了用雞蛋做的賽螃蟹,還有一種“素蟹粉”,里面的“蟹肉”和“蟹黃”分別是土豆泥、胡蘿卜泥,色澤非常逼真,同樣用姜醋來增鮮。
大梨糕是天津的傳統(tǒng)零食,還有個(gè)順口溜:“吃了大梨糕,走路不摔跤?!惫饪疵趾屯庑?,會(huì)以為它是一種類似梨膏糖的零食,里面總得加點(diǎn)梨汁吧?還真沒有,大梨糕的原材料只有糖和小蘇打。它的做法很簡單,將紅糖加少許水熬成糖漿,在里面加入小蘇打并快速攪拌,冷卻變硬后就成了一塊蓬松的餅狀糖塊。大梨糕入口時(shí)很甜,吃到后來會(huì)有淡淡的苦味,但勝在價(jià)格便宜。
天津還有一種用“梨”命名的小吃:熟梨糕,里面居然也沒有梨,做法和西安的鏡糕、廣東的缽仔糕比較相似。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適量糖和芝麻,填入底部有孔的木制模具“甑”,一層層放在鍋里蒸熟,鍋蓋上插著特制的汽笛,蒸熟時(shí)熱氣沖入笛子里,發(fā)出忽高忽低的“嗡嗡”聲,吸引顧客駐足。糕熟后,涂上豆沙或者紅果醬、杏干醬等不同口味的醬料,五顏六色,綿軟香甜。叫這個(gè)名字是因?yàn)橐郧靶∝溋?xí)慣吆喝“熟哩糕哎”,后來就寫成了“熟梨糕”。
米粉、薯粉制成外皮,包入不同餡料的祭,是潮汕人的最愛。不過在廣東揭陽有一種乒乓祭,看名字就有點(diǎn)讓人納悶了。其實(shí),“乒乓祭”里面包的餡本來叫“檳醅麩”,是糯米粟烘焙后碾成的粉末。至于名字的來歷,一說由于檳醅兩個(gè)字不太好寫,逐漸被商家寫成了簡單的乒乓;也有說法是,糯米粟受熱膨脹發(fā)出“乒乓”的聲音。
乒乓祭的祭皮是用糯米粉加適量花生油攪拌而成,然后包入檳醅麩和花生粉、芝麻、糖、蔥油做成的甜餡,還有的是甜咸雙拼,咸餡里加入蝦米、香菇;包成扁圓形,印上圖案后蒸熟,吃之前往往會(huì)再煎一次。乒乓祭半透明的外皮口感柔軟,內(nèi)餡酥香。
蟛蜞是一種生長在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灘涂的小螃蟹,所以人們看到“蟛蜞豆腐”的名字時(shí),很容易以為像蟹黃豆腐一樣,是將蟛蜞和豆腐一起下鍋。但這“豆腐”實(shí)際上也是蟛蜞做出來的。將蟛蜞洗凈,搗碎,用紗布過濾掉蟹殼渣,再將剩下的汁液舀進(jìn)燒開的湯鍋,蟛蜞汁中的蛋白質(zhì)受熱后凝結(jié),很快變成和豆腐類似的樣子。
比起前面列舉的幾種食物,廣州、香港過年的小食芋蝦還算相對名副其實(shí)一些,它確實(shí)是芋頭做的,但芋蝦里面沒有蝦,只是大致形似。
將芋頭刨絲,和糯米粉、鹽、五香粉等攪拌均勻,撥成一團(tuán)團(tuán)下鍋炸,伸展開的芋頭絲稍有點(diǎn)像蝦須和蝦腳,所以得到“芋蝦”的名字。由于伸展出來的“蝦須”和“蝦腳”容易弄斷,又可能炸得不均勻,現(xiàn)在的芋蝦都是盡量團(tuán)成圓形,更像一個(gè)個(gè)絨線球。剛出鍋的芋蝦最好吃,咸香松化,還有“家中有芋蝦,全年笑哈哈”的吉利寓意。
河豚//摘自吃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樂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