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60周年,也是“兩彈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
蔣宗泰見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歷程——60多年前,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他是一名廚師,為基地的領導服務,包括那些后來的“兩彈一星”元勛。著名科學家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等人,都嘗過這個河南人的手藝。
蔣宗泰是較早知道原子彈這項絕密任務的。有時候,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也能部分反映出研制的進度——當小灶食堂頻頻接到通知,吃飯的人不能按時去,讓廚房等一會兒,晚飯等到凌晨一兩點鐘都是常事,那是為原子彈研制開展種種試驗的時候。
科學家們?nèi)蝿詹煌?,吃飯時間也不定。任務越來越緊的時候,蔣宗泰的工作量也會變大,那時一天不是做3頓飯,5頓、6頓、7頓飯都有,“定好12點開午飯,下午一點還沒有‘打炮’,廚房就等著”。
“打炮”是爆轟試驗,最重要的一次“打炮”是1964年6月那次,除了核燃料的活性材料使用了替代品,其他都是真的。這意味著第一顆原子彈已經(jīng)“箭在弦上”了。
蔣宗泰回憶,那時候不知道累,也沒有怨言,“因為知道是在干什么了”。
郭永懷等科學家的精神感染著他們。他說:“他這樣的科學家,什么天氣都能兢兢業(yè)業(yè)來干,我們作為普通工人,不能挑肥揀瘦,對不對?”
在那些曾經(jīng)在221基地工作過的人里,蔣宗泰是十分特殊的一批。他是這個絕密基地迎來的第一批建設者,這個基地在他們手里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基地第一批成規(guī)模的廠房和住宅,是他們上山去打荊條、燒窯制作磚瓦來建設的,而他們住在廢棄的羊圈、帳篷和“地窩子”里。
1958年,中國在青海金銀灘草原選址建設這個基地,那里人跡罕至,沒有鐵路和公路,利于保密。
在那里,蔣宗泰見識了超出想象的艱苦。眼前是漫天風沙,四顧是茫茫草原,是蒼涼,是荒蕪,是國家設定的禁區(qū),是一群求生存的年輕人與一個求生存的國家一起拼命的地方。
起初他以為是來開荒的,結(jié)果被安排去修鐵路。為了鑿開厚厚的高原凍土,他們先在地上“捅個眼兒”,裝進炸藥,再點燃導火索,“一炸崩得(碎石)滿天飛”。
就這樣,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冬,他們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上,搶修出了從221基地到海晏縣火車站近40千米的鐵路專用線,原子彈就是沿著這條鐵路從基地出發(fā)的。
1959年,蔣宗泰又被分配去食堂。在小灶食堂,他有了很多近距離接觸“大人物”的機會。出于工作需要,他留心觀察過他們的偏好:郭永懷愛吃紅燒魚;王淦昌一天三餐都來,早餐會喝點稀飯,吃兩口清爽小菜。
王淦昌在基地生活了很久。那個曾經(jīng)在蘇聯(lián)憑借才華震驚學界的物理學家變成一個很隨和的老頭兒,他經(jīng)常會到后廚跟大家打招呼。在這里,他的名字也消失了,化名為王京。
蔣宗泰回憶,很多人都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一些人食欲不振,消瘦很多。但這些大科學家沒有提出過任何飲食方面的特殊要求,都是有什么吃什么。蔣宗泰說,廚師能做的,就是盡量把菜做得更精細,畢竟“科學家操心用腦的程度,跟別人不一樣”。
至今蔣宗泰還記得,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他特別高興?!澳穷w原子彈震動了全世界,我有點兒驕傲?!彼f,幾萬人里頭“有我一個”。
靜靜//摘自2024年10月22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jié),攝圖網(wǎng)/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