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影視作品,凡涉及年代戲,通常從建筑裝潢、人物造型、交通工具、日用百貨考量制作水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文字。無論廣告牌匾還是布告招貼,乃至宣傳標語、報刊信件,是否手書,抑或雕版鉛字,件件關系到氛圍與質(zhì)地。有的作品宣稱投資過億,請大明星扮演千百年前的人物,背著包袱穿行茶館酒肆間,一不留神,鏡頭掠過電腦字體,怎么看都有些煞風景。假如頻頻出現(xiàn),自然頻頻出戲,反之則是加分項,始信其精雕細刻。至于怎樣辨別字體的共性與個性,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暫且視為玄學。
隨著技術普及與升級,電腦字體以絕對優(yōu)勢席卷各大領域,甚至墻頭小廣告也統(tǒng)一制式批量生產(chǎn),架不住日積月累一再重復,漸漸構成獨特的景觀。令環(huán)衛(wèi)工人頭疼的城市牛皮癬已被設計師用于海報招貼,看上去蠻新鮮。更有甚者專注于搜羅街頭拋灑的小卡片,以戲謔之名結集成冊,散發(fā)著波普藝術的氣息,簡直化腐朽為神奇。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又說生活不缺乏美,只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打開手機,網(wǎng)紅美景鋪天蓋地,恍若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待遠赴千里實地打卡,恐怕多少有些失望,更嚴重的直呼上當,才曉得拍攝角度左右觀感,觀看角度影響觀念——美丑是相對的,美到極致容易失真,丑到點上反而成就另一種美。
雖然把審丑與審美混為一談有失厚道,但走出美術館,聚焦于“虧本甩賣”“高價回收”“旺鋪出租”“到此一游”,確能嗅到生猛鮮活之氣,外加犄角旮旯賭咒罵街的惡毒潑辣,一切渾然天成,非書法家能及。按理說筆尖連著手,指尖連著心,兒童初學寫字一律稚嫩天真,無意中直抵大巧若拙的境界,莫非出道即巔峰?日后經(jīng)規(guī)訓,萬事交給大腦,受“離心力”的擺布,不知走到何時才能返璞歸真。話說回來,面對極具爭議的丑書,遠看似手抽筋,近看像驢打滾,實在無從著眼,遑論欣賞,只得參考網(wǎng)友點評,不禁想起小時候家長念叨的字如其人:“長得不好看,起碼寫一手好字?!碑敃r不明白:“好字應該配一張好臉才對呀?!遍L大后逐漸感悟,父母說的是內(nèi)在美。
可惜功夫下得晚了點兒,還沒練到“筆出驚人”的程度,時代早已改變?!矮I丑”的機會大幅縮減,哪怕出黑板報也只能畫畫湊數(shù),標題正文必須另請高明。長時間不動筆,荒廢的結果是提筆忘字,還不如課堂上的小學生。
自己極少寫字,出門溜達,邂逅別人的字跡總是樂事。有的歪歪斜斜扭扭捏捏,透著羞澀,多半為自己而寫,不經(jīng)意間流露心聲;有的龍飛鳳舞剛健有力,透著豪邁灑脫,或許效仿古人題壁,有些得意。尤愛傳情達意者,將喜悅或悲憤公然宣泄墻頭,任風吹雨打不改初心。明知兒戲,依然涌上一點感動,繼而掏出手機拍照留念。慶幸愛寫字的人還在,慶幸對文字的熱情還未完全褪去。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