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可在課堂中運用調整學習單元的適切性、強調單元教學的結構性、突出綜合學習活動的實踐性、聚焦幼小銜接的遞進性四個教學原則,并將童謠教學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知識聯(lián)結,實現(xiàn)從知識傳授到素養(yǎng)培育的轉變,突出大單元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洞察力、創(chuàng)新力、表現(xiàn)力等關鍵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設計;音樂核心素養(yǎng)培育;童謠教學;幼小銜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7-0070-04
【作者簡介】譚懿,南京市力學小學(南京,210003)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先進教研組組長。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大觀念、大單元等概念涌入教師的視野。大家在教學中通過不斷摸索與嘗試,對“跨學科”“多學科”“超學科”已不再陌生。筆者意識到,兒童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不能再碎片化,不僅需要整合學習內容、綜合運用學習方式、靈活構建學習組織以及整體調適學習資源,更要始終聯(lián)系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關注兒童的生活。大單元學習讓學生在知識的橫向融合、縱向貫通中促進聯(lián)結,不斷拓寬經(jīng)驗邊界,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讓兒童在學習實踐中充分體驗與感知,形成和提高想象力、洞察力、創(chuàng)新力、表現(xiàn)力等素養(yǎng)。
蘇少版《音樂》一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說唱童謠”,選用了北方童謠《拉大鋸》、江蘇民歌《牧童》、湖北童謠《牧童謠》、臺灣童謠《天黑黑》,還有以民間藝術為題材的童謠風味的創(chuàng)作歌曲《捏面人》。新課標對趣味唱游給出的學習活動建議中提到:“基于1—2年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學習活動的設計既要體現(xiàn)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綜合化等特點,也要體現(xiàn)音樂性。”同時,筆者考慮到教學內容需更貼近學生生活,需符合幼小銜接階段學生的特點,要突出本單元原本的“說唱童謠”特點,因此,筆者以“童謠里的樂生活”為大單元視角,借助學生熟悉的童謠題材,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來源于生活,并嘗試圍繞自己的生活編創(chuàng)童謠,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造力,從而探尋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路徑,推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內容單元走向學習單元。
一、調整學習單元適切性
蘇少版《音樂》一上第六單元的原主題是“說唱童謠”,突出的是內容共性和人文主題。而“童謠”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音樂表現(xiàn)體裁,它的題材多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通過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以及反映不同生活的童謠整合在一個主題單元內,引導學生理解童謠和音樂創(chuàng)作都源于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因此,筆者將教學內容略作調整:音樂游戲《拉大鋸》、童謠學唱《牧童謠》、綜合活動《捏面人》及情境表演《小螞蟻搬米?!?。其中,《小螞蟻搬米粒》為本冊教材第七單元中的歌曲,因其包含數(shù)板而更具說唱童謠的特點,且歌曲以“小螞蟻”的趣味形象引導學生感受勞動、團結等內涵;而單元內原有的江蘇民歌《牧童》和臺灣童謠《天黑黑》相較于其他作品,與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感受能力有一定的距離,可以整合到其他主題單元。圍繞新課標提出的藝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筆者制定了單元學習目標(見圖1)。
通過單元學習目標框架可以發(fā)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在目標中并不是完全獨立,而是相互融合。圍繞“童謠樂生活”這一大單元概念,設計四課時開展學習活動,包括音樂游戲、綜合活動、童謠學唱、情境表演,從多個角度理解童謠與兒童生活的聯(lián)系,用多種形式表現(xiàn)童謠,完成從體驗到表現(xiàn)的轉化。
二、強調單元教學的結構性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科內的知識整合,更需在橫向拓展中促進知識聯(lián)結的發(fā)生,在螺旋遞進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筆者將四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見下頁表1)。
首先,從四個課時的內容安排可以看出,學習單元緊緊將童謠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理解“童謠來源于生活”,凸顯“童謠樂生活”的情感表達;其次,從學習形式和學科目標上來看,從音樂游戲到綜合活動,再到歌曲學唱,最后是情境表演,同主題下的表現(xiàn)形式是豐富多元的,同時對學生的音樂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最后,從素養(yǎng)目標來看,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潛移默化地發(fā)展了合作、創(chuàng)編、表達等綜合能力。
新課標對于課程實施還提出了深化教學改革的要求,明確提出要“推進綜合學習:整體理解與把握學習目標,注重知識學習與價值教育有機融合,發(fā)揮每一個教學活動多方面的育人價值,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
以大單元教學中《捏面人》一課為例,筆者梳理了《捏面人》的三點學習體驗內容:其一,“捏面人”手藝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要讓學生從小傳承和弘揚,樹立文化自信;其二,《捏面人》中數(shù)板部分寫的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西游記人物,形象各有特色,非常適合開展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其三,《捏面人》的核心音調取材于河南豫劇,學生可以在聆聽體驗中初步感受音樂蘊含的風格與特色,并再次激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好奇與興趣。
基于以上,筆者將《捏面人》設置為大單元教學的第二課時。從審美感知與文化理解維度來說,學生先從第一課時《拉大鋸》中了解童謠的內容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并能與伙伴開展合作式游戲;從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意實踐維度來說,學生基本了解了如何按照節(jié)奏格子譜、誦童謠及完成二聲部合作等知識技能。《捏面人》相較于第一課時《拉大鋸》,作品結構稍復雜一些,多了取材于河南豫劇的核心音調。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內容更加豐富,音樂視野更加寬闊。筆者根據(jù)歌曲的重點、難點、特點采取了多元的教學方法,旨在引導學生在此前的音樂體驗和能力點上,進一步提升對童謠的體驗與感受。而本單元的第三課時設置為學唱《牧童謠》,相較于《捏面人》又說又唱的形式,《牧童謠》是全旋律歌曲,更強調歌唱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牧童”的生活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差別比較大,學生通過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童謠,進一步拓展視野,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三、突出綜合學習活動的實踐性
圍繞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音樂學科要開展主題式、生活化、情境化和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同時,新課標強調要支持學生在游戲、操作、體驗等親身參與的活動中獲得直觀的經(jīng)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還以《捏面人》為例,在大單元教學中,該課能夠凸顯綜合學習的特點。從作品選材上分析:《捏面人》是采用河南語句曲調素材創(chuàng)作的童謠歌曲,四二拍,宮調式。歌曲由兩個段落組成。曲調蘊含河南方言的音調特點,充滿欣喜之情,兩段相同的尾句是核心音調。從活動設置上分析:《捏面人》原本是一首欣賞曲目,同時設計了“我的編創(chuàng)”實踐活動??紤]到一年級學生還處于幼小銜接的適應階段,他們在幼兒園經(jīng)常開展的是綜合性學習活動;而《捏面人》屬于說唱童謠,旋律部分很有特色,數(shù)板部分節(jié)奏穩(wěn)定,同時“捏面人”屬于造型藝術,因為《捏面人》音樂作品具有跨學科學習的特點,適合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筆者將歌唱與美術、戲劇表演融于一體,在課上構建了一個“捏面人”的學習場景??鐚W科學習——體驗捏面人、趣味唱游——角色扮演、創(chuàng)意實踐——編創(chuàng)童謠等豐富多元的學習活動組成了兼具趣味性與實踐性的綜合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調動觸覺、聽覺、視覺、動覺等多感官,關注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在“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提升了音樂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
四、聚焦幼小銜接的遞進性
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前大多經(jīng)歷以游戲和體驗為主的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學習方式;當進入小學后,學生將面對結構性更強、分化程度更高的課程內容。這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需要教師充分考慮銜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各學科的幼小銜接階段。
在“童謠樂生活”大單元學習中,教師借助趣味童謠引導學生極自然地進入音樂學習,在活動學習和分科學習之間建立緩沖帶。如:在《拉大鋸》音樂游戲中聆聽童謠里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體驗生活聲效到音樂聲效的轉化;在有趣的角色扮演和融入美術造型的“捏面人”活動中,以直觀感性的體驗學習音樂,縮短“幼小銜接”的距離;發(fā)現(xiàn)《牧童謠》中的一問一答演唱特點,從而理解“對唱”演唱形式,并在音樂實踐中嘗試“對唱”;在《小螞蟻搬米?!返那榫潮硌葜懈惺荏w態(tài)律動與節(jié)奏的關系,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音樂表演者、創(chuàng)作者,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培養(yǎng)藝術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