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勞動技能的習得、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促進“完整的人的生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提升技能雙線并行,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分校踐行陶行知“核心生活力”理念,依托勞動課程的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農場,實現(xiàn)學科貫通,讓城郊地區(qū)的學生也能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成為兼具農夫身手、科學家頭腦和改造社會精神的“小農夫”。
【關鍵詞】“小農夫”;勞動課程;項目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7-0019-03
【作者簡介】陳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分校(江蘇常州,213161)教師,一級教師。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生活力”主張,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強調五育并重,涵蓋兒童成長所需的多個領域。其核心指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旨在實現(xiàn)完整育人,育完整的人。作為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分校的勞動課程教師,我們該如何讓隨遷子女占比超過90%的“星河兒童”更好地接觸自然、掌握技能、形成經驗,擁有“小農夫”的本領呢?為此,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嘗試開啟勞動課程的項目化實踐研究。
一、“小農夫”:知識與技能的結合體
1.一次課堂的點燃。每一次課堂都是一次知識的旅行。9月的一次語文課上,我們學習許地山的《落花生》。當學生讀到“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時,感到不可思議。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植物的果實一般是長在枝頭或者地頭,用眼就能看見并且分辨。于是,在那一周的《美好時光手冊》自主發(fā)現(xiàn)時光里,學生就寫下:“老師,既然花生如此神奇,我們協(xié)商下來,都想進行嘗試驗證,仔細觀察?!币粓觥靶∞r夫”實踐即將開始。
2.一場調研的分析。我們以年級為單位,發(fā)放問卷165份,并全部回收。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98%的學生沒有種過花生,90%的學生猜想花生會開花;對于花生的生長過程,學生的答案雖各異,但大多沒有提及果實在地下生長這一特征;至于花生的用途,65%的學生提到在超市見到過花生油,35%的學生想到了牛軋?zhí)牵?0%的學生則寫到了“酒鬼花生”。
對于這樣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覺得,即便是一個非常細小的生活事件或是微小的知識點,如果能進行班本化的項目化實踐,開啟學科互通,形成知識和技能的同步并行,也將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就這樣,一場關于“小農夫”的班級項目化實踐開啟了。
二、“小農夫”:勞動與拓展的交叉點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睂W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回歸自然,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于是,我們在校園一角開辟了一塊土地,用來種植花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開啟勞動學科實踐。
(一)具身勞動:讓“小農夫”更具農夫的身手
1.順應時令,因“時”制宜。農業(yè)活動講究時令,要因時而種。花生一般適宜在3~4月份種植,據(jù)此,我們制定了種植計劃(見表1)。
[月份 事項 備注 9月 向學校申請農場土地“承包” 撰寫申請書,期待回復 10月 平整土地,提前施肥,制作休耕牌,土地休耕 果實收獲區(qū)域逐步推進 11月 閱讀繪本《花生,你從哪里來》 梳理花生生長過程 12月 網(wǎng)絡搜索花生的種類及種植方法等知識 形成思維導圖 1月 說花生,猜猜樂 了解花生本身的特點,進行交流 2月 知花生,曉特點 了解花生的種植特點,進行交流 3月 準備種子,進行種植 積極觀察 ][表1 花生種植計劃表]
我們按照計劃推進,在正式種植花生前完成了知識儲備和物料準備,以確保“萬事俱備”。
2.準備物料,學用結合。陽春三月,陽光明媚,氣溫回升,正是播種的好時節(jié)?!靶∞r夫”們興奮極了,因為機會來之不易。種植之前,我們進行了一次勞動實踐前的學習,內容包括花生去殼時機以提升發(fā)芽率、所需工具以及勞動安全知識等。然后,我們前往農場學習鏟子的使用方法,熟練掌握握、撬等動作。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區(qū)域劃分基礎上的種植,在鏟、放、點播、蓋土間高效合作。
3.精心照料,破解難題。老舍先生說:“勞動最光榮?!薄靶∞r夫”們親自進行觀察記錄,內容包括:今天發(fā)芽沒有?芽兒長了多少厘米?天氣怎么樣?葉子出現(xiàn)了嗎?等等。他們通過記錄,進行種植過程的橫向比較和縱向追蹤,在此過程中不僅習得了方法,更體驗到了戰(zhàn)勝困難的喜悅。最終,在大家的堅持和努力下,花生迎來了豐收。
勞動促使“小農夫”們形成了堅持觀察的品質,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發(fā)展了智力。他們的觀察、分析、判斷、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均得到了發(fā)展。
(二)創(chuàng)意勞動:讓“小農夫”更具藝術的興味
1.口味的誘惑。對“小農夫”們來說,最令人欣喜的收獲莫過于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果實。以小組為單位,他們研究并制作花生美食,有的煮花生,有的炒花生米,有的做牛軋?zhí)牵辉弦驗椴煌募庸すに嚩纬闪瞬灰粯拥拿朗?。小組成員還用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著這一制作過程。第二天到學校后分享制作流程,談口味,講收獲,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2.“研味”的征程。除了吃之外,有的小組還用花生殼作畫、做鞋子、做“蠟梅花”,將花生畫配詩呈現(xiàn)……天馬行空的想象、貼合實際的實踐,學生讓花生在自己的手下“妙筆生花”。教師結合作物的顏色美、不同節(jié)氣里大自然的聲韻美、勞作過程中的人性美等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學生不僅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蘊含的美好,還將感受到的美通過畫筆傳遞給了更多的小伙伴。
3.興味的創(chuàng)意。越研究,“小農夫”們的熱情就越高漲,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花生叫“長生果”的原因,而且“長生果”全身上下都是寶,果、殼、芽、衣,都可以吃,而且各有用處,可護心、可補血、可降脂……生花生可養(yǎng)胃,水煮花生可潤肺,炒花生可保肝,醋泡花生可護血管……不僅如此,大家還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家人,甚至有的還走進社區(qū),進行公益宣講。
經歷一輪的耕耘與研究,回顧花生生長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小農夫”素養(yǎng)有了顯著提升。
(三)感悟勞動:讓“小農夫”更具科學的頭腦
1.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智慧。《呂語集萃·存養(yǎng)》中記載:“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小農夫”們在實踐中親自體驗:種下去的是花生的果仁,收獲的是帶殼的花生,無一例外。由此及彼,學生便能領悟到“付出才有收獲”“付出什么就會收獲什么”的道理。
2.做人樸實無華的感悟。農耕勞動是培養(yǎng)學生意志品質、做人準則、生活態(tài)度的良好方式。一位家長寫道:“品嘗著餐桌上自己親手種植的花生,一粒一粒剝下花生米、一顆一顆裝入瓶中,似乎不想丟棄任何一點碎屑,孩子忽然間就懂得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挑食、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就這樣被勞動教育‘治’好了?!辈粌H如此,“六一”兒童節(jié)當天,“小農夫”們還帶上了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義賣”,將勞動成果進行分享。
3.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習得。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了諸如“風向的研究”“滴灌噴灌技術”“花生可不可以水培”等一系列科學命題研究,有效激發(fā)了好奇心。跨界思維與兒童的學習過程相遇,為兒童生活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堅實的土壤,使之得以真正落地生根。
4.天時地利的順應。學生在“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的節(jié)氣歌中感知節(jié)氣的發(fā)展順序,并初步構建了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知識體系?!傲⒋旱?,打春牛,咬春餅”“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白露種蔥,寒露種蒜”……每到一個節(jié)氣,學生都會通過了解民間習俗、觀察物候特點、制作與節(jié)氣相關的作品等活動,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達成在勞動中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三、小農夫:素養(yǎng)與能力的發(fā)展點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項目主題,在精心設計任務與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較長時間的開發(fā)性探究,最終建構起知識的意義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綜合學習模式。
1.捕捉“真問題”?!罢鎲栴}”主要是指學生真正想探究的問題。熟視無睹是一種習慣,我們要在熟視無睹中洞若觀火。學生在課堂上探索趙州橋的模型制作、春聯(lián)的寫與貼等,且對多個學科交叉點、問題產生點、好奇發(fā)生點,都進行了很好的記錄,最終把問題演繹成小課題。再如“花生可以水培嗎”“如何提高花生產量”“土壤好壞對花生生長有影響嗎”等問題都成了對比實驗的素材來源,更是深入研究的關鍵點。
2.付諸“真行動”。“真行動”強調學生研究過程的真實性。當有了自己的小課題后,學生按照組建隊伍、組內分工、制訂方案、落實行動的流程,有條不絮地展開研究。在行動中,學生有得也有失,那么,他們就需要“不斷更新”,進入持續(xù)改進的階段,讓研究不斷深入,思維不斷躍遷。
3.收獲“真實效”?!罢鎸嵭А笔侵秆芯康某尚б靡哉蔑@。在項目中得到的可視化成果必然是伴隨著研究產生的。比如,學生在菌菇種植項目中形成了菌菇繪本記錄,在山芋種植項目中產生了山芋種植口訣和歌謠,在月餅制作項目中進行了包裝盒的升級等。
從課堂到農場,在推行課堂教學與育人模式的變革中,項目化學習給師生在理念和實踐層面都帶來了較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校主張學生積極參與,強調動手實踐,追求活動體驗,并將繼續(xù)立足課堂、關注學生、研究學生。作為教師我們將成為項目化學習的思考者、實踐者和變革者,以項目化學習推動深度學習,賦能學生未來成長,讓新時代的“小農夫”們有知識的底氣、實踐的銳氣、創(chuàng)造的勇氣、研究的志氣,真正成為核心生活力視域下具備“農夫的身手”的全面發(fā)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莊夏梅.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益探索[J].讀寫算,2024(23):158-160.
[3]劉強.淺談創(chuàng)意勞動課程的實施[J].陶行知學刊,2024(2):66-67.
[4]湯惠香.小學項目化勞動校本課程設計[J].新班主任,2024(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