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領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社會的未來走向,具有深遠且不可替代的意義。這門課程致力于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育法治意識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他們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課堂活動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關鍵路徑,憑借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以及實踐活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使學生得以在親身體驗中領悟道德與法治知識,塑造價值判斷,并將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在此過程中,教師評價方式的重要性猶如燈塔之于航船,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而且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教學手段,能巧妙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
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師評價方式存在諸多弊病。一方面,部分教師的評價過于簡略和片面,僅聚焦于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回答問題的對錯與否,全然忽略了學生在情感體驗、態(tài)度養(yǎng)成和實踐能力展現(xiàn)等方面的表現(xiàn)。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評價方式的現(xiàn)狀
(一)評價形式單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口頭評價是教師最為常用的方式,但其內容往往局限于簡單判定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如單調的“對”“很好”“錯了”等表述。這種評價形式猶如一維的線條,無法全面考量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深度與廣度、情感投入的真摯程度以及行為表現(xiàn)的綜合素養(yǎng)等多維度情況,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例如,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學生可能積極踴躍地參與討論,提出別具一格的觀點,但如果最終得出的答案錯誤,教師就給予負面評價,這無疑會如同一盆冷水,無情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會使其參與熱情瞬間冷卻。
(二)評價標準模糊
眾多教師在進行評價時,缺乏明確清晰的標準,評價過程充滿主觀隨意性。比如在評價學生的小組合作表現(xiàn)時,沒有具體考量小組合作的協(xié)調性、成員參與度的均衡性、討論結果的創(chuàng)新性等關鍵指標,僅僅憑借個人的模糊印象進行評價。這種猶如霧里看花般模糊的評價標準,會使學生對評價結果的公正性產生深深的懷疑,進而極大地削弱了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如同鈍刀割肉,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動力。
(三)評價缺乏針對性
教師常常習慣于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評價所有學生,忽視了學生個體在道德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性格特點等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如同形態(tài)各異的花朵,需要因材施教的呵護。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如同粗糙的模具,無法精準地指出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會造成部分學生的不適與發(fā)展受限。例如,對于性格內向和外向的學生,在評價他們的課堂表現(xiàn)時若不考慮性格因素,可能會導致對內向學生積極表現(xiàn)的忽視,無法在合適的激勵下使其綻放光彩。
二、教師評價方式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有效性的影響機制
(一)對學生參與度的影響
1.積極評價促進主動參與。
當教師運用鼓勵性、肯定性的評價方式時,如真誠地贊揚學生獨特的觀點、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等,學生會深切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表現(xiàn)得到了認可,內心的自信心會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筍般茁壯成長,從而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課堂活動。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動中,若學生對道德情境有著深刻入微的理解并能出色地完成表演,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如“你的表演真是精彩絕倫,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我們都仿佛身臨其境?!边@樣的評價會提高學生在后續(xù)活動中的參與熱情,使其在課堂舞臺上更加自信地綻放光芒。
2.消極評價導致參與退縮。
反之,若教師頻繁給予批評性、否定性評價,或者評價語氣過于嚴苛,會使學生的內心籠罩上一層畏懼的陰霾,如同驚弓之鳥,降低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比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時,若教師只是簡單生硬地指出錯誤,而沒有給予耐心的引導和溫暖的鼓勵,可能會讓學生在今后的課堂活動中如履薄冰,不敢輕易發(fā)言,生怕再次犯錯遭受批評,從而使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嚴重抑制。
(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1.多樣化評價激發(fā)興趣。
豐富多樣的評價方式,如獎勵小紅花、頒發(fā)小獎狀、開展小組競賽評價等,恰似給課堂活動注入了繽紛多彩的活力元素,能顯著增加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教師若能巧妙地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精心開展相關趣味評價活動,如評選“道德小明星”“法治小衛(wèi)士”等,就如同在學生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能讓學生在充滿競爭與被認可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學習,激發(fā)他們對課程的濃厚學習興趣,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2.單調評價削弱興趣。
單一的評價方式如同一潭死水,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師長期僅依賴簡單的口頭表揚或批評,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對這種缺乏新意的評價關注度逐漸降低,如同對反復播放的單調旋律產生厭倦一般,影響他們對課堂活動和整個課程的興趣。他們可能會將課堂視為無趣的場所,學習動力也會逐漸消磨殆盡,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對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發(fā)展的影響
1.基于行為表現(xiàn)的評價促進知行合一。
教師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及時給予評價,如在實踐活動中肯定學生樂于助人、遵守規(guī)則等良好行為,就如同在學生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能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引導他們將道德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有力地促進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例如,在社區(qū)服務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幫助老人過馬路,教師及時評價道:“你的行為就像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他人的道路,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你高尚的道德品質,大家都應該向你學習。”這樣的評價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道德行為的重要性,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覺地踐行道德準則。
2.忽視行為評價導致知行脫節(jié)。
若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道德知識的考查評價,而忽略對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關注和評價,學生會錯誤地認為道德學習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掌握,從而容易出現(xiàn)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例如,學生可能在課堂上能流利地背誦道德規(guī)范,但在實際活動中卻對這些規(guī)范視而不見,無法將其落實到行動中。這就如同紙上談兵,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致使道德教育淪為空洞的說教,無法真正塑造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教師評價方式應遵循的原則
(一)發(fā)展性原則
教師評價應如同精心培育幼苗的園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密切關注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方面的持續(xù)成長軌跡。評價不應只停留在對學生當前表現(xiàn)的簡單評判上,還要注重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積極引導,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點亮明燈。例如,當學生在道德情境討論中提出初步觀點時,即便這些觀點尚顯稚嫩不夠成熟,教師也應從其思維發(fā)展的角度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耐心的引導,如“你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雖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已經(jīng)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繼續(xù)努力,你會思考得更加深入全面?!蓖ㄟ^這樣的評價,助力學生逐步完善道德認知和思考能力,為其長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同為大廈筑牢根基,使其能夠在未來茁壯成長。
(二)客觀性原則
評價必須基于客觀事實,堅決避免主觀臆斷的偏差。教師要依據(jù)明確清晰的評價標準,以及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實際行為表現(xiàn)來進行評價。在評價小組活動時,需要細致入微地觀察每個學生的參與度、貢獻值等具體情況,而不是僅憑整體的模糊印象草率判斷。只有秉持客觀公正的評價態(tài)度,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真正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如同明亮的燈塔,為學生在學習的海洋中指引正確的方向。
(三)激勵性原則
評價的核心目的應是激勵學生不斷奮進。積極向上的評價能夠如同一股強大的內在動力源泉,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教師要如同敏銳的探險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無論是在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行為表現(xiàn)的優(yōu)秀之處還是情感態(tài)度的積極方面,都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比如,對于在道德兩難問題討論中展現(xiàn)出善良的品質,但是邏輯表達不夠清晰的學生,教師可以先真誠地表揚其道德情感的真摯與可貴,如“你在面對復雜的道德選擇時,始終堅守善良的本心,這是非常難得的品質?!痹倌托牡匾龑渫晟扑季S過程,幫助學生在自信中不斷進步。
(四)全面性原則
教師評價要如同繪制全景畫卷,涵蓋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包括知識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能力發(fā)展的多元維度、道德實踐的具體表現(xiàn)、情感態(tài)度的細膩培養(yǎng)等。教師評價不能僅將目光局限于正確回答問題這一單一的方面,還要高度重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協(xié)作能力、角色扮演中的情感投入深度、實踐活動中的道德踐行力度等諸多方面。只有進行全面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他們成長為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
(五)互動性原則
評價過程應如同和諧的交響樂演奏,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共鳴過程。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評價,包括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評價和富有建設性的互評。自我評價能讓學生如同照鏡子一般,清晰地反思自身行為和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互評則可使學生從不同視角審視自己,培養(yǎng)自身的合作與交流能力。例如,在小組項目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互評和自我評價,教師再綜合各方意見給出全面客觀的評價,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和富有價值。
四、提高教師評價方式有效性的策略
(一)豐富評價形式
1.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
在口頭評價的基礎上,教師像精心書寫篇章的作家,增加書面評價,給學生寫飽含期待的評語。評語內容應廣泛涵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具體表現(xiàn)細節(jié)、令人欣喜的進步情況以及明確的努力方向等。書面評價相較于口頭評價,更具正式性和持久性,學生可以如品味經(jīng)典著作般反復閱讀,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鼓勵和針對性的指導,如同在成長道路上隨時擁有一位默默陪伴的良師。
2.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
即時評價能如閃電般及時反饋學生的表現(xiàn),讓學生迅速知曉自己的行為結果。然而,對于一些復雜問題或活動,教師可采用延時評價,如同耐心等待美酒發(fā)酵成熟。例如,在學生進行小組項目展示后,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去沉淀思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深入思考后再給出自己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能使評價更加全面深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更多的閃光點和有待提升的空間。
(二)明確評價標準
1.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
教師應如嚴謹?shù)墓こ處?,根?jù)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的不同類型和預期目標,制定詳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比如,對于課堂討論活動,教師可從學生的準備是否充分、發(fā)言質量的高低、傾聽能力的強弱、團隊協(xié)作的默契程度等方面制定全面細致的標準;對于實踐活動,則可從學生的參與積極程度、完成任務的質量優(yōu)劣、道德行為表現(xiàn)得突出與否等方面進行評價。這些明確的評價指標就像精確的導航儀,為教師的評價提供準確的依據(jù),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向學生公開評價標準。
將評價標準公開告知學生,讓他們清晰地了解評價的依據(jù)。這不僅可以增強評價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使學生對評價過程充滿信任,還能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奮進,提高他們在課堂活動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三)實施個性化評價
1.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要如敏銳的觀察者,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特點,包括學習風格的偏好、興趣愛好的差異、道德發(fā)展水平的不同等。在評價時,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和標準。例如,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如春風般輕柔,多關注他們的微小進步并給予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如領航員給予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進一步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挑戰(zhàn)更高的目標。
2.建立學生評價檔案。
為每個學生建立專屬評價檔案,詳細記錄他們在不同課堂活動中的表現(xiàn)細節(jié)、教師的評價內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深刻反思等豐富信息。通過定期深入分析檔案,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發(fā)展軌跡,為實施個性化評價提供堅實依據(j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滿足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五、結語
教師評價方式無疑是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評價方式存在的種種問題,如同一把把枷鎖,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習興趣以及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發(fā)展。通過堅定不移地遵循科學合理的評價原則,積極實施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明確清晰的評價標準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評價等策略,能夠有效地改進教師評價方式,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更好地實現(xiàn)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精心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扎實法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組織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編號:FQ2023GH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