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有個習慣,見面都要問一句“吃了嗎,您吶?”被問者還得反問一聲“吃了,您呢?”
您聽見沒有,簡單的一問一答,聽著就是這么親切。
常說奔日子、奔生活都離不開副食店,有副對聯(lián)兒說得好:“油鹽醬醋調(diào)味去,雞鴨魚肉飄香來?!蹦?,要是沒有副食店,手藝再好也做不出一桌美味佳肴。舌尖兒上的那點事兒,全仗著副食店不是。
時下,通州城鄉(xiāng)有很多農(nóng)貿(mào)市場和大大小小的超市,油鹽醬醋、雞鴨魚肉、時令蔬菜、熟食鹵味……應(yīng)有盡有。
“一站式購物”
早年間,通縣百貨商場東邊不遠有通縣第一副食店,老百姓都習慣稱它“一店”,又因其南北大門是紅色的,老百姓叫順口了,索性叫它“大紅門兒”。
“大紅門兒”南北相通,南門外是新華大街,北門外是東大街。從南門進去,南部左邊賣水產(chǎn),右邊賣蔬菜;中部兩側(cè)分別賣豬肉和熟食;北部左邊賣牛羊肉、煙酒茶糖、糕點和水果,右邊賣副食。
我記得水產(chǎn)品柜臺上常放著帶魚、橡皮魚、平魚、黃花魚、墨斗魚、梭魚、海螃蟹……夏季,海鮮上下都放著碎冰塊兒保鮮,這些冰塊兒都是從西海子附近的老冰窖買的。在柜臺旁邊還有幾個大號橢圓形木盆,里面有活鯉魚、草魚、鰱魚、鯽瓜子、河蝦、甲魚。賣魚的都身穿藍色大褂,胸前戴著黑色皮革圍裙,腳穿長筒雨靴。
售貨員常從送貨車上卸下好幾麻袋海產(chǎn)品,里面有海雜魚。售貨員逐一分類挑選著賣,剩下的就處理了,花一塊多錢,能買一大堆海雜魚,特別是螃蟹腿什么的。
有一天,我在“大紅門兒”碰到靜安寺胡同的同學來買鯉魚,瞅見售貨員從大木盆里摸到魚,麻利兒摳住魚鰓,拿起專用的筷子粗細的大鐵針,在針鼻兒上穿過濕馬蓮,從魚的下頜骨穿過去,打個結(jié),騰出手來放到秤鉤子上稱重,他交完錢就能提溜著鯉魚回家了。
賣魚柜臺的對面是蔬菜柜臺,上面有臺秤和算盤,柜臺后面是貨架子,擺著蔬菜和寫著價格的木牌。除了時令菜還賣冬儲大白菜和大蔥。這里有時還撮堆兒賣沙瓤西紅柿,有的主兒干脆把幾堆兒西紅柿都包圓兒,回到家里做西紅柿醬,等著冬天或者來年春天再吃。
到了冬春季節(jié),貨架子上的蔬菜很少了。春節(jié)前夕,貨架子上才會有一些韭菜、香菜等稀罕菜,要憑副食證購買。大年三十兒那天,包一頓豬肉或羊肉白菜餡兒餃子,放一小把韭菜,滿屋子都飄著香味兒,餃子還沒包完,肚子里的饞蟲早已蠢蠢欲動了。
豬肉柜臺上和池子里放著豬肉、豬頭、豬蹄子、豬下水、豬板油,還在方形白色搪瓷盤里面放著用絞肉機絞的肉餡兒。柜臺后面的鐵架子上,有好幾扇豬肉用大鐵鉤子掛著,售貨員賣肉前,要把一扇豬肉放到大案板上,熟練地剔骨,把排骨、脊骨、肘子剔下來單賣。有顧客來買肉,售貨員先問你買多少,一刀切下肉條,放進秤盤稱一稱,不多不少正合適,那叫一個準兒。
賣豬肉的柜臺對過兒是賣熟食的柜臺,隔老遠就能聞到誘人的香味兒。尤其是物美價廉的老北京粉腸、蒜腸,深受老百姓的青睞,主要是味兒好還便宜。
“大紅門兒”北部西側(cè)柜臺賣牛羊肉,還有點心、煙酒、茶糖、罐頭、水果……東側(cè)柜臺賣油鹽醬醋、黃醬、咸菜疙瘩、醬八寶菜和各種調(diào)料等副食品。憑油票或副食證可以在那里購買豆油、衛(wèi)生油、花生油、香油、麻醬、堿面、粉條、團粉、白糖……
店里的食用油進貨時都是裝在專用大鐵桶里,售貨員先要使用油抽子把桶里的油抽到水桶內(nèi),然后倒進售油機里賣。我在縣五金廠上班時,我們車間就生產(chǎn)白鐵做的油抽子,由北京市二輕局統(tǒng)銷。
售油機下面的油桶高不足一米,上面有蓋子,蓋子一半兒固定在油桶上,另一半兒是翻蓋兒。在固定的蓋子上面有立柱油管,一頭兒伸進售油機的桶內(nèi),另一頭兒伸出桶外兩尺多,上面有售油刻度、卡簧按鈕、手柄和出油嘴兒。顧客買油時,售貨員根據(jù)顧客所買油的斤兩,用卡簧按鈕選擇刻度,左手把顧客的油瓶子口對準油嘴兒,右手把手柄提起來,正好卡在已經(jīng)選定的售油刻度上,再往下慢慢按壓,油就緩緩流進油瓶子里了。
售貨員賣雞子兒(老百姓對雞蛋的習慣稱呼)時,要用燈箱檢驗雞子兒的好壞。燈箱上面有均勻?qū)ΨQ的橢圓形孔洞,里面有電燈泡,顧客來買雞子兒,售貨員把雞子兒依次放到孔洞上,再打開燈箱開關(guān)檢驗。雞子兒在電燈泡的照射下,紅的是好的,黑的就是壞的。
往年,細鹽很少,人們習慣買大鹽,回到家里用搟面杖把大鹽粒兒搟碎,放到鹽罐子里留著炒菜、做餡兒。芥菜疙瘩和雪里紅下來后,幾乎家家都用缸和大鹽腌咸菜,大人都說大鹽腌的咸菜有油好吃,越嚼越香。腌菜的鹽水可以常年用,開春兒后要把缸里的鹽水用火熬開,不夠咸了,再往里面添加大鹽粒兒,省得夏天擱不住,到了腌菜的時候繼續(xù)用。
來“大紅門兒”買東西的,還有附近飯館和單位食堂的,采購員大都推著手推車,或蹬著三輪兒來采購蔬菜、魚肉等副食品。
“大紅門兒”和北京東單、西單、崇文門菜市場差不離兒,是當時縣城最大的菜市場,又在閘橋兒繁華地區(qū),整天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包裝種類多
有人問了,上“大紅門兒”買東西,有塑料袋嗎?不瞞您說,那會兒還真沒有。早先,“大紅門兒”和其他副食店包裝食品的主要有蒲包、紙匣兒、荷葉、木紙、馬糞紙、麻繩、紙繩等,都是環(huán)保包裝。時至今日來看,綠色包裝還是應(yīng)當大力提倡的。
在包裝方面,不同的商品包裝不同,比如熟食、點心、堿面、團粉用包裝紙,魚用濕馬蓮,水果用蒲包或網(wǎng)兜兒,咸菜用小油簍,干果兒用“倒僧帽”紙袋兒,糕點用紙和紙匣兒,肉和肉餡兒用荷葉或木紙。您要買豆腐需自帶盆兒,打酒、打油、打醋需自帶瓶子,買黃醬、麻醬要自帶罐頭瓶兒、碗或小瓦罐……
老百姓去“大紅門兒”買東西,常帶網(wǎng)兜兒和竹籃子。尤其是網(wǎng)兜兒,它的容積可大可小,網(wǎng)眼兒有疏有密,可松可緊,是用線繩、尼龍繩、玻璃絲分別編織而成的網(wǎng)狀提兜兒,商場商店都有賣的。這種網(wǎng)兜兒收攏時體積小,比籃子更方便攜帶,還能重復使用,是當年盛行一時的包裝。那時,常有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用彩色玻璃絲編網(wǎng)兜兒,用于逛街買東西或裝日用雜品。
想當年,大大小小的副食店遍布于城鄉(xiāng)的各個角落,其中印象最深的,我認為還是“大紅門兒”。多少年來,它不僅方便了老百姓就近購買的需求,同時也見證了老百姓菜籃子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特別是繼承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童叟無欺、貨真價實的孺商文化。這種文化的可貴之處是:商業(yè)行為的生命線在于經(jīng)營有道,這種生意經(jīng)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把顧客視為上帝,面對他們,永遠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