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現代化建設受到重視,而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遺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傳統技藝和習俗難以適應現代人的需求。而公共圖書館中收藏著大量的文獻資料,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共圖書館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組織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如展覽、講座、工作坊,面向公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意義以及保護方法,能夠在全社會掀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新風潮。文章從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入手展開分析,探究有效的傳承路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精神信仰,其類型眾多、形式多樣。公共圖書館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保護珍貴的文化資源,尊重過去的同時對未來負責。在實踐中,公共圖書館從多角度著手,構建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平臺,組織多元化活動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并應用數字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將難以用文字記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視頻、音頻的形式保留,循序漸進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渠道和范圍,能夠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
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數字敘事能力有待加強。在數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現實挑戰(zhàn)。公共圖書館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多依賴傳統的展覽和講座形式,非遺保護工作形式的單一、內容陳舊,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究其根本在于公共圖書館的數字敘事能力有待提升,其無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非遺保護工作,無法激發(fā)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其中公共圖書服務體系中缺乏多媒體材料,限制了信息的有效傳遞,無法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導致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存在諸多阻礙。
推廣傳播手段比較單一。在新時期下,公共圖書館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因推廣傳播手段單一而導致保護與傳承工作收效甚微。在調研中能夠了解到,公共圖書館多借助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宣傳非遺活動、普及非遺知識,此類傳統的傳播渠道有著一定的受眾群體但是較為局限,難以吸引年輕用戶的注意力。當代年輕人多借助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獲取信息資訊,而公共圖書館在此類平臺中尚未涉足,大大減弱了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力,無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非遺活動。
資源建設有待全面整合。在調查研究后明顯發(fā)現,公共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面臨諸多問題,其中資源建設亟待全面整合。雖然多數公共圖書館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收集與整理,但是資源建設的整合多處于初步階段,并未形成系統化、高效化的管理機制。圖書館能夠針對特定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數據庫,但是對數據資源的整合處于孤立狀態(tài),缺乏有效的聯結。另外,公共圖書館所整合的數字資源中,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覆蓋面遠遠不夠,導致本地珍貴的文化記憶面臨被遺忘的風險,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會產生阻礙作用。
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運用數字技術整合資源。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受到重視,而公共圖書館運用數字人文技術積極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從整合非遺數字資源著手加強資源庫建設,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能夠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開辟新路徑。數字人文技術在圖書館日常工作中的應用,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公共圖書館借助數字技術預處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轉化為易于訪問和使用的數字資料,在保護珍貴遺產不被遺失的同時,便于公眾接觸學習。在此期間,公共圖書館搭建數字人文平臺,整合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應用數字人文技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識別、分類和歸檔,進行全面數字化的保護,能夠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工作效率,便于后續(xù)宣傳活動的開展。除此之外,公共圖書館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構建智能圖書館,應用新技術實現資源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高效化的閱讀體驗,使其借助智能檢索系統快速查找非遺資料,并通過在線預覽與互動,分析探討非遺文化的保護現狀,并提出整改建議。這在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能夠提高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水平。
采取數字敘事方式傳承。在數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yè)的融合,加快了行業(yè)改革創(chuàng)新的進程。而公共圖書館肩負著社會發(fā)展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崇高使命,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采用數字敘事方式傳承并保護非遺文化,能夠彌補以往傳承和保護工作的疏漏,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加深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中公共圖書館借助數字技術構建虛擬展覽空間,在展覽空間中引入音頻、解說視頻資源等豐富的多媒體元素,使參觀者身臨其境感知傳統工藝與了解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這帶給觀賞者沉浸式的體驗,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其接觸到種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感知文化的魅力。在此期間,公共圖書館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在分類整理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構建系統化的數據資源庫,便于研究人員快速檢索資料、輔助普通讀者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信息資源,能夠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在此期間,公共圖書館采取數字敘述方式傳承并保護非遺文化,能夠使得非遺文化重新煥發(fā)生機。
文化保護融入日常工作。公共圖書館業(yè)務廣泛,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共圖書館將非遺的保護工作與圖書館日常工作相結合,在圖書館日常閱讀、數字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志愿者服務中融入文化遺產的保護,構建新的服務模式,能夠實現非遺保護的常態(tài)化。在此期間,圖書館緊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其中學習非物質文化知識,借此拓寬公眾的知識面,激發(fā)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公眾在圖書館中接觸了解有關非遺文化的數字化資源,在非遺文化遺產數據庫中查詢感興趣的內容,能夠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為積極參與非遺的傳承和保護貢獻力量。此外,公共圖書館還可以聯合非遺傳承人開展宣傳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在圖書館中進行現場演示和教學,讓公眾參與其中親身體驗非遺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向全社會發(fā)起號召,尋找非遺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組織志愿者整理與非遺相關的資料、制作非遺宣傳品,并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多種宣傳活動,在實踐中深化志愿者對非遺文化價值的理解,同時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影響力。
培育推廣非遺文化品牌。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區(qū)的文化名片,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公共圖書館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邀請專家參與其中開展專題講座,以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水平。在此期間,公共圖書館借助數字化處理技術優(yōu)化非遺項目的呈現方式,以更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在此基礎上,公共圖書館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及活動品牌,如圍繞特定的非遺項目設計制作相關的衍生品,舉辦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吸引公眾的眼球促使其參與非遺的保護。在構建非遺文化品牌的基礎上融入品牌故事,挖掘并展現非遺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社會價值,以此為宣傳點引發(fā)公眾的情感共鳴,提高公眾對非遺產品的好感度,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增強非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借助數字化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傳播非遺知識及其最新動態(tài),聯合多方力量進行聯合營銷,如發(fā)布高質量的內容視頻、圖文資訊,擴大非遺品牌的影響力,促使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重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在當今社會,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能夠將非遺重新映入大眾的視野。在此期間,公共圖書館以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為切入點,發(fā)揮自身的文化教育職能開展各類培訓活動,促使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其中,借助學習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貢獻一份力量。傳承人是非遺的傳遞者,需了解并掌握非遺中蘊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但是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經濟騰飛的當前社會背景下,年輕群體的注意力被五花八門的互聯網信息所吸引,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較低,導致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诖耍矆D書館在宣傳推廣非遺文化的同時,面向年輕群體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課程,激發(fā)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培訓課程中加深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循序漸進培養(yǎng)熱愛傳統文化且掌握一定技能的年輕人,鼓勵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除開展公共培訓活動外,公共圖書館還可以聯合學校,在校園內組織開展與非遺相關的文化活動,以活動為載體激發(fā)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入了解和學習珍貴的文化遺產,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有所提升,非物質文化的宣傳、推廣、傳承、保護被提上日程,而公共圖書館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采取多種宣傳、推廣手段,能夠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如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整合文化資源,采取數字敘事方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公共圖書館的日常工作有機結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析解讀。在此基礎上健全非遺保護服務體系,從培育推廣非遺文化品牌著手,構建文化品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并重視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人才儲備。